路透社於2022年4月19日報道,美國將不再進行反衛星測試,其原標題為:
U.S. will not conduct direct ascent anti-satellite missile tests, Harris says
哈裡斯說將美國不再進行直接上升反衛星導彈試驗
這是4月18日美國副總統哈裡斯在訪問范德堡外空部隊基地期間宣佈的:
稱美將停止進行直升式反衛星武器試驗,並尋求推動國際社會建立負責任的外空行為準則。白宮網站同日發佈聲明強調禁止直升式反衛試驗應成為“國際規范”,聲明還指責中俄此前開展的反衛星試驗。
不過很多媒體轉發或者二次編輯後的標題變成瞭這樣,比如Space.com在線媒體的標題為:
US pledges not to conduct destructive anti-satellite tests
美國承諾不進行破壞性反衛星試驗
估計很多朋友都搞不清楚這兩者的區別,反衛星武器就是擊毀敵方衛星的武器,而直升式反衛星武器就是這樣一種武器手段,那麼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究竟有沒有隱藏大坑呢?答案是有的,而且還是一個超級大坑!
反衛星武器和直升式反衛星武器:
據2008年2月20日CNN報道,UTC時間2008年2月21日03:26,位於夏威夷以西太平洋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伊利湖號發射瞭一枚SM-3導彈,成功命中太平洋上空約247千米高度的一顆報廢軍用衛星。
據美國國防部表示,這枚衛星的上有一個滿載的肼類燃料箱(一般為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為瞭防止進入大氣層後肼類燃料泄漏對地面產生影響,因此將其擊落。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邁克·馬倫上將在珍珠港對記者稱:
However, even if the missile didn't score a direct hit, "any kind of hit provides a much better outcome than doing nothing at all"
然而,即使導彈沒有直接命中,“任何形式的命中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得多”
這應該是種花傢聽過的最有趣的說辭,247千米高度的衛星其在軌時間已經非常有限,另外則是燃料箱的說法,因為在進入大氣層後肼類燃料箱破損解體應該會比較早發生,也就是說在70~80千米高度即有可能出現燒蝕解體,所以對地面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估計大傢應該還能想起這起反衛星武器測試,當時的報道是美國的SM-3導彈擊中瞭一輛公交車大小的軍用衛星。
反衛星武器:除瞭導彈以外還有什麼武器?
SM-3擊落衛星讓人印象頗深,除瞭這種反衛星導彈,美國還有GBI陸基中段反導攔截彈,無論是海基還是陸基,其彈頭殺傷方式隻有兩種,一種近炸式,一種EKV(外大氣層動能殺傷攔截器)。
早期還有核彈爆炸摧毀衛星的,但顯然這種暴力性容易誤殺其它衛星,所以後來改為近炸破片式(標準1和2都是近炸破片式防空導彈),但顯然也無法滿足精準打擊的要求,到2000年前後,隨著傳感器計算芯片的發展,一種在動能殺傷的彈頭誕生,用自身攜帶的火箭和燃料用於修正軌跡,可以隻摧毀目標而不影響其他衛星。
當然無論是SM-3(標準3)還是GBI陸基中段反導(也能反衛星)都是屬於直升式反衛星武器,從地面發射直接穿越大氣層攔截目標飛行器,原理是盡管導彈的速度沒有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但控制其拋物線軌跡可以與相交並摧毀目標。
除瞭自升式反衛星武器外,還有空基和共軌等反衛星武器,當然還有激光和定向能反衛星武器,這麼多反衛星武器,為何美國隻單獨選擇瞭直升式反衛星武器的測試?原因很簡單,美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直升式反衛星武器已經相當成熟瞭,而且還形成瞭武器體系,不再需要實驗!
除瞭陸基和海基以外,美國的空基反衛星武器其實也是有的,比如ASM-135 ASAT就曾在1985年9月13日被一架F-15戰鬥機帶到高空極限爬升後發射,摧毀瞭1979年2月24日發射的P78-1科學觀測衛星(1985年因為電池衰退而報廢)。
另外還有共軌反衛星武器,這個概念就有點寬泛瞭,比如當年航天飛機還在世時,其也能作為反衛星使用,其強大的變軌能力和機械臂,直接可以將敵方的衛星“收入囊中”。
當然還有其他比較“怪異”的武器,比如專門發射一顆反衛星的衛星,裝上機械臂,顏料或者其他破壞裝置,變軌靠近目標後用噴漆的方式“糊它一臉”,比如偵察衛星鏡頭被噴漆後就報廢瞭,或者在太空漸漸蒸發後會恢復,但這至少也是幾個月後的事情瞭。
X-37:到底是幹嘛的?
或者用其他破壞性手段或者失能手段讓其失效,而神秘的X-37B的具體功能,美國一直諱莫如深,從來都不說明這架飛行器究竟是幹嘛用的,任務一執行就是一年半載的,它在太空到底幹麼什麼好事,估計大傢也是心知肚明的。
X-37是美國波音公司研制的無人太空飛機,有A、B兩型,由火箭或者大型飛機在空中發射進入太空近地軌道,返回時則像航天飛機一樣水平降落,一次任務可達一年以上,X-37B(OTV-3)於2014年10月17日完成連續飛行超過674天後,於2015年5月再次升空,於2017年5月降落於肯尼迪太空基地,打破自身紀錄共飛行瞭718天。
美國軍方一直不願意透露它的任務和行蹤,外界認為X-37就是一架太空戰鬥機,但美國空軍副助理部長佩頓(Gary Payton)則解釋,X-37B隻是航天飛機的升級版,不具備戰鬥功能,但問題是迄今為止,也沒有人知道X-37的肚子裡到底裝瞭什麼東西。
激光武器:反衛星能用?
大傢對激光武器的印象,估計還停留在巨大的波音客機改裝的極光發射武器,通過機頭一個巨大的透鏡,將彈道導彈擊落的場景,這種化學激光武器體積實在太大,也就是美國這樣隨便燒錢的國傢才能測試。
YAL-1A 機載激光器在飛行中,鏡子未收起。
顯然更實惠的則是固體激光武器,體積小,功率大,後來還發展瞭光纖激光武器,可以將多束激光合並成一束激光陣列,大幅增加功率,比如洛馬公司目前開發的激光器就是光纖激光器,外形緊湊,采用多層電介質(MLD)衍射光柵高功率光纖激光光譜合成技術,已實現60千瓦以上近衍射極限的光纖激光光譜合成激光輸出。
另外如前段時間測試時凌空引爆迫擊炮彈的以色列鐵束激光武器也屬於光纖激光,這個是非常有前途的,用來致盲(其功率已經遠超致盲)或者直接擊毀衛星都是可能存在的,隻是目前的問題還是大氣層的衰減以及瞄準和跟蹤的問題。
因為目前的激光要直接擊毀衛星需要聚焦一段時間,比如以色列的鐵束激光武器大約需要2-3秒才能引爆,這還是近距離照射,近地軌道衛星近則300千米左右,遠則500~1000千米,甚至數萬千米(靜止軌道衛星)等,光斑發散,其時間會更久,這也是一個問題。
當然更直接的問題解決方法是找到更高功率的固體激光發射技術!不過各位應該想到瞭一個方法,既然在地面有衰減這問題,那麼裝到衛星上不是就沒有這問題瞭?在太空高真空狀態下幾乎就不會衰減,能量則直接來自太陽能,簡直就是為反衛星量身定做的。
所以這就叫做在軌反衛星激光武器,美國搞不好早就在測試瞭,而且這種反衛星造成的衛星損傷,可能根本就不會形成碎片,表現為衛星突然失控,究竟是故障還是被破壞無法分辨。
因此這些反衛星武器不禁止,隻禁止直升式反衛星武器又有何用?
被反將一軍?美國臉皮厚,需要再狠一點!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4月19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會上有記者提問美國已經停止反衛星實驗,白宮網站同日發佈聲明強調禁止直升式反衛試驗應成為“國際規范”,聲明還指責中俄此前開展的反衛試驗。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汪文斌:我們註意到有關報道。美國長期奉行主導外空戰略,公然將外空界定為“作戰疆域”,並為此大力研發部署定向能、“反衛星通信系統”等多種進攻性外空武器,全面推進外空軍力建設和作戰準備。美國是最早開展直升式反衛試驗,也是開展此類試驗次數最多的國傢。此次美方宣佈停止地基直升式反衛武器試驗,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美方不同時宣佈不使用此類武器?為什麼美方不宣佈停止空基和共軌等反衛試驗,停止具有反衛性質的反導試驗?為什麼美方不承諾禁止對外空物體使用武力?
美國就當全球民眾都是傻子,看不出美國人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作為全球頂尖航天強國的美國不停止反衛星實驗,恰恰呼籲停止他們已經掌握瞭的技術,這安的是什麼心估計大傢都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