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天空上,出現瞭非常罕見的一幕。畫面中,成千上萬隻大鳥仿佛沿著畫好的路線一樣,有條不紊地飛行著,整整齊齊,隊伍沒有一絲雜亂。
即便我們沒有親臨現場,通過圖片也能看出這些鳥兒的數量非常多。
那如此多的鳥兒出現在當地,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鳥兒集群
能夠引起鳥兒集群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些鳥兒集群會引發人們的恐慌。
比如:今年冬季時,吉林松原市區出現瞭烏鴉聚集的場景,巧合的是,吉林松原又恰好出現瞭地震,以至於人們將烏鴉聚集和地震聯系在瞭一起,認為鳥兒有預警地震的能力。
但事實並非如此,烏鴉冬季聚集在城市上空非常常見,這是因為一部分烏鴉屬於“留鳥”,在寒冷的冬季時,它們往往會群居生存。
而且,受城市熱島效應影響,在白天時,烏鴉四散到周圍的郊區覓食,等到早上和傍晚就會聚集在城市上空,形成一個大大的種群。
這種情況每年冬季都會發生,鄭州、北京、呼倫貝爾等地都有報道,但鮮有地震發生。而松原之所以烏鴉聚集後發生地震,其實隻是巧合,因為松原地下有活斷層,活斷層才是產生地震的關鍵,而烏鴉聚集和地震的發生並沒有任何關系。
還有一些鳥兒集群,是因為覓食。比如:2021年9月,南京濱江上空出現瞭上千隻黑耳鳶,因為黑耳鳶平時會2-3隻一起活動,很少會群居生存,再加上它們食腐的食性,使得人們認為它是不祥之兆。
其實,它們雖然很少會群居,但在這些年也記錄到多次黑耳鳶聚集,其中有一次黑耳鳶聚集在養雞場附近,導致瞭養雞場內的雞數量減少。
專傢介紹,南京濱江上空出現的黑耳鳶,更多的是為瞭覓食,它們的食譜中也有魚類,這些年來長江禁漁效果顯著,魚群規模有所增加,再加上當天天氣不佳,水中溶氧量下降,部分魚兒因為缺氧陷入昏迷,非常有利於黑耳鳶狩獵。
也有一些鳥兒在非繁殖季節時,會保持群居活動。最典型的就是麻雀,冬季時經常能看到它們組成一大群,如果傢裡附近有糧倉,或者飼養牲畜,就會發現不一會兒就會招來密密麻麻地麻雀。
內蒙古鳥兒為何集群飛翔?
內蒙古呼倫貝爾上空出現的鳥群,和以上鳥兒集群的原因並不同,它們其實是在遷徙。
畫面中這些鳥兒其實都是大雁,大雁中有許多屬於“冬候鳥”,比如:鴻雁、白額雁等,我國一共有7種大雁,它們在遷徙中總是會幾十隻、幾百隻,甚至成千上萬隻一起遷徙。
大雁遷徙的隊形非常容易辨認,它們一會兒排成“一字型”,一會兒排成“人字形”,其中領頭的個體是有經驗的頭雁。
每年秋冬季節時,它們就會從緯度較高的地方,遷徙到低緯度地區越冬,我國冬季不結冰的河流、湖泊、濕地等都是它們的越冬地。
比如:河南長垣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就是大雁的越冬地,大雁對越冬地的要求較高,要求有水還要有食物。
它們喜歡棲息在水生植物叢生的水邊或者沼澤地,以水中的魚蝦,植物幼苗,植物種子等為食,保護好它們的越冬地,對於保護大雁而言至關重要。
在越冬地它們會覓食,生長,儲存一定的能量後,在夏季到來之前,它們又會啟程飛向高緯度地區。
高緯度地區夏季時間短,但是在溫度較高的夏季,它們會交配、繁衍下一代。在高緯度地區繁殖的好處是,這裡競爭不那麼激烈,而且天敵較少,幼崽存活率高。
目前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出現的大雁們,就是正在返回高緯度地區,在遷徙的過程中,不同品種的大雁往往會混合在一起,組成大型鳥群,這也是為什麼呼倫貝爾上空會出現超大鳥群的原因。
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食物相近,對環境的要求比較一致。而且集結成群可以節省能量,還可以有效對付天敵的襲擊。
但是到達越冬地或者北方時,它們又會三三兩兩地分成小群或者傢族性活動。
呼倫貝爾上空出現大量大雁,從生態角度來看是好事,這意味著大雁的數量足夠多,才能夠形成如此大的規模。
大雁的生態價值也非常高,它們雖然以植物果實為食,但也會通過糞便幫助植物傳播種子。水中的魚蝦被大雁攝食後,大雁的排泄物留在瞭岸上,如此就將水中的能量帶到瞭陸地上,避免瞭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
保護大雁,保護它們的棲息地
大雁在我國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詩詞中有許多關於大雁的描寫,尤其是元好問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最為出名。
大雁的越冬地在我國,為瞭保護它們,我國修復瞭許多濕地,這些濕地有大有小,一部分是作為大雁遷徙過程中的覓食場所,它們在這裡補充能量後繼續飛行。
還有一部分屬於它們的越冬地,對於越冬地,不僅僅隻是保護它們本身,我們還在保護當地的生態,魚蝦以及植被等,確保大雁可以在越冬地“吃得飽”。
大雁肉質肥美,在過去經常成為獵殺的對象,但隨著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加強,如今的它們生活可比過去好太多,在我們的保護之下,大雁的種群數量也開始增多,許多大雁的越冬地明顯感覺到比往年的多,這也說明當地生態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內蒙古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