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裡的孩子生瞭病,人們總是想方設法的買藥、看病。哪怕花光傢裡的積蓄,也要堅持治好病。但對李女士來說,花錢都不是事,買不到藥才讓人手足無措。
健康時報的記者采訪瞭李女士,她的孩子患瞭線狀IgA大皰性皮膚病。醫生說可以用氨苯砜片這種特效藥來治。但在多傢醫院、多個渠道尋找,都沒有找到氨苯砜片。最後在多年前同樣患病的一名患者那裡找到瞭半瓶氨苯砜片,但已經過期瞭。
病床上的孩子急等著用藥,但手裡隻有幾片已經過期的藥,隻能是“病急亂投醫”,幸運的是,在用藥後3天,孩子的身體指標就慢慢恢復正常值,皮膚上的皰疹也開始結痂。
但接下來的藥去哪裡找才好?
其實對很多罕見病的患者來說,可能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治療罕見病的藥物,因為受眾人群少、利潤低,很多藥企都逐漸停產瞭。但這些特效藥對患者來說,就是救命稻草,找不到原版藥,就去找仿制藥。但價格貴不說,效果也相差甚遠。
廉價的救命藥,為何停產?
就拿前面提到的這氨苯砜片來舉例。剛開始研發出來,是用於治療麻風病。在上世紀50年代被廣泛運用於臨床。直到1980年,它的新的用處被發現,能夠用於治療線性IgA大皰性皮病。
但是在麻風病逐漸被消滅後,它的主要用途已經消失,讓很多藥企無法從中獲利,因此,氨苯砜片開始出現漲價、斷貨,進而停產。畢竟,相比於其他的藥物來看,一瓶氨苯砜片的售價隻有幾十元,計算後一片藥可能隻有6分錢。售價還抵不上成本,讓很多藥企都已經停產這種藥物,患者也無從尋找。
除此之外,對惡性血液病患者來說,輝瑞公司生產的原研阿糖胞苷,也就是人們口中的“賽德薩”也是一種廉價、但是非常有效的特效抗癌藥。但結合目前的售價來看,0.1克的進口原研阿糖胞苷隻有40元左右,而仿制的阿糖胞苷可能隻有十幾元。
自從2012年的基礎藥物目錄出現後,就經常出現部分基藥買不到、不好買的情況。在這些“銷聲匿跡”的低廉救命藥消失的背後,隱藏著基礎藥品供給鏈薄弱的真相。
基礎藥品停產、斷供背後,或隱藏著3個問題
問題一:臨床需求增大、用量增多
假設藥企按照正常生產的產量來計算,能夠滿足市面上的需求。那麼臨床上對藥品的需求量增加,用量增多,很可能出現部分藥品斷供、短缺。比如原本用來治療麻風病的氨苯砜片,在麻風病被消滅後就失去瞭價值,但新的藥物用途出現後,反而出現更多的臨床需求,按照原有的生產力,無法供給充足,就會出現斷供的問題。
問題二:生產廠傢獨有的原研藥
由於我國部分藥品是從跨國藥企引進,生產基地並不在國內,當藥企出現供應異常或者產能不足時,就可能出現大面積的基礎藥品斷供,甚至停止供應。
惡性白血病患兒常用的“塞薩德”就符合這種情況,這種藥物隻有瑞輝公司生產,但他們表示,工廠維修,暫時無法恢復生產。這也讓國內的一些患者陷入瞭慌亂之中。
解決措施:針對部分獨有的藥品,我國已經聯合藥企進行協調,一方面協調國外的藥品盡快入境,另一方面調動國內替代藥品加大產能,維持市場供應,以免出現斷供的情況。
問題三:藥品售價低、利潤小
根據媒體統計的數據來看,部分基礎用藥在進入社保後,藥品售價低,藥企能夠得到的利潤微薄,甚至會出現虧損,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出現被迫停產。目前氨苯砜片就符合這種情況,雖然國內仍有4傢工廠有資質生產這種藥,但藥企不生產,又何來藥物用於臨床?
每年我國都會幾百種甚至上千種廉價藥被迫退出市場,而其中不乏一些價格低廉,但是藥效顯著的藥品。國傢已經著力通過醫保補貼商傢、適當提高藥品售價等方式鼓勵藥企確保生產,也扶持內地的藥企生產基礎藥品,確保市場供需平衡。
不管是普通的常見病,還是受眾小的罕見病,藥品的生產都應該一視同仁,對價格過低、生產出現困難的藥企和藥品要適當扶持,避免讓更多價格低廉、效果顯著的基礎藥物消失。畢竟和無藥可治相比,無藥可買更讓人感到迷茫。
參考資料:
1、廉價救命藥氨苯砜片停產,患者傢屬:等著救命,但沒有人願意生產瞭·健康時報·2021-06-06
2、一片難求!“救命藥”斷頓前應有足夠預警·北京日報客戶端·2021-07-09
3、每年新增10萬患者,用來救命的廉價藥卻陷入斷貨危機·健康界·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