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癌癥患者而言,癌癥確診的那一刻一定是印象深刻的,代表生命將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但今天的故事主角劉女士(化名),發現癌癥的過程卻有些不可思議:
原來,劉女士的丈夫曾患有腸癌,並接受手術,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來醫院復查一次。劉女士想著來都來瞭,不如配合丈夫一起做檢查。可就是這一“無心之舉”,卻讓醫生發現瞭劉女士胃裡長出的腫瘤。經過醫生的詳細診斷,腫瘤判定為惡性,也就是胃癌!
陪丈夫復查,竟“順便”查出胃癌?妻子:從來沒感覺過不舒服
得知瞭這一結果的劉女士,自己也非常驚訝,本來就隻是抱著消磨時間的態度來檢查,居然挖出瞭那麼大一顆“定時炸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劉女士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感覺過胃有不舒服的情況,這次的檢查結果完完全全出乎她的意料……
劉女士的遭遇,其實既是不幸的,但同時也是“幸運”的,能夠提前發現早期胃癌癥狀,就意味著有極高的治愈可能性。但這也提醒在座各位,即便是身體沒有一丁點的不適癥狀,仍然不能排除潛在的早期癌癥隱患,尤其是胃癌。
早期胃癌隱藏很深,90%發現就是晚期
在臨床醫學上,早期胃癌的發現病例,其實遠沒有中晚期胃癌多,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甚至能達到90%以上。但是早期胃癌的隱蔽之深,相信大傢從劉女士的經歷上也能看出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全球癌癥報告》中顯示,我國新發胃癌病例,已經占據瞭世界新增病例的40%以上。而根據北京友誼醫院院長,國傢消化疾病臨床教授張澍田所提供的數據,在我國臨床確診的胃癌患者中,保守超過90%都是晚期。
而之所以早期胃癌難以發現,主要有2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早期胃癌的癥狀“輕微且重合”
早期胃癌的雛形,可能隻是胃部一團病變的癌細胞集合體,甚至可能還沒有結節大,即便是長在胃部,也很難給患者帶來實際的感受,自然也會很難發現。
並且早期胃癌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它所表現出來的癥狀也與很多常規疾病重合,比如腹痛、腹瀉、便秘、大便潛血等,很容易將其和腸胃炎癥等輕微疾病混淆,從而耽誤瞭病情。
另一方面,國民對早期胃癌篩查力度不足
對於國人來說,體檢的意識其實並不高,而定期做癌癥篩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根據2019年全國消化疾病診治大會上,解放軍總醫院公佈的臨床數據:我國早期胃癌的檢出率和篩查率,甚至還不足10%,而例如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傢,檢出率卻維持在80%左右,這也是我國胃癌普遍中晚期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早期胃癌難以發現,一方面是因為癥狀重合度高。而另一方面,是我們自身對於胃癌的篩查力度不足,如果能夠提高篩查意識,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在早期發現胃癌,胃癌的治愈率將會出現質的飛躍。
如何及時發現早期胃癌?胃癌篩查很重要
想要發現早期胃癌,最有效的方法無疑就是胃癌篩查。
但要怎樣篩查胃癌?很多人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相比於肝、肺、腎等器官,可以采用CT,B超等影像學方式篩查。胃鏡其實是更適合篩查胃癌的檢查方法。
因為胃部是“中空器官”,單憑B超,CT等,是很難將胃袋內部的情況檢查出來的。而胃鏡是通過肛門或口腔,直接將窺探鏡伸入胃中,觀察胃部內壁的病變情況。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公佈數據,胃鏡對早期胃癌的檢出率,超過瞭90%。說起來是胃癌篩查的“金標準”也不為過。尤其是一部分特殊人群,更要重視胃鏡篩查。
胃鏡是胃癌篩查“金標準”,4類人要重視起來
第一類:存在胃癌傢族病史
胃癌是具有遺傳性質的,如果您的傢族中有多名胃癌病史,則說明自身也有可能比常人更高的胃癌風險。
對於此類人群來說,定期做胃鏡的優先級要更高,更應該重視。在早期發現可能存在的病灶,更有利於抗癌成功。
第二類:長期飲食過於“重口”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曾經做過統計,每日食鹽攝入量如果能減少到6g以下,預估胃癌的發病率能減少七分之一。
換言之,食鹽攝入,和胃癌的風險息息相關。如果長期飲食過於重口,每日食鹽攝入量甚至超過6g以上,同樣存在著相對較高的胃癌隱患,推薦定期進行胃鏡檢查,篩查胃癌。
第三類: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幽門螺桿菌是造成淺表性胃炎,胃腸潰瘍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胃癌主要誘因。在中國,超過50%的人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情況。如果經常有口臭,噯氣等癥出現,警惕可能存在幽門螺桿菌癥狀。可以采用“四聯藥”療法進行根除,並定期做好胃癌篩查。
第四類:40歲以上人群
四十歲以上,是胃癌發生的“上升年齡段”,因此,如果年齡超過40歲,定期做胃鏡也是很有必要的。就好比劉女士以上,即便身體沒有任何不適癥狀,也不能完全排除胃癌風險,要重視癌癥篩查工作。
胃鏡的間隔時間,建議普通人每隔4到5年做一次即可,40歲以上的人群,則建議2到3年做一次。總而言之,早期胃癌雖然癥狀輕微,但依舊不能忽視,全方位地防治癌癥,才能更好地守護健康。
參考資料:
[1]:《哪些人需要做胃鏡檢查?有這5個特征的人需盡早做胃鏡》紅網,2022-1-13
[2]:《90%胃癌發現時已是中晚期!做胃鏡其實沒想象的那麼可怕》健康界,20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