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爺爺走失是在三年前,那會動不動就要到居委會尋求大傢一起幫忙找人,後來不知道發生瞭什麼事,爺爺突然整天窩在傢裡,哪裡都不去,一晃三年過去瞭,爺爺在此走失,這一回找瞭三天三夜都沒找到。
七旬爺爺突然變瞭一個人,到底是咋瞭?
爺爺平時身體很健康,性格淡定,仿佛你做什麼事都和他無關,傢裡從來都是奶奶做主,掌握決定權。可是突然有一段時間,爺爺變得陰晴不定,大傢吃飯聊著天,他突然就摔碗不高興,指揮別人做事沒有按照他的意思來,他也會發脾氣。
奶奶做好瞭菜讓他端到飯桌上,結果他轉頭端到衛生間,正好父親從衛生間出來,看到爺爺一臉茫然不知所措。
後來我們發現爺爺總是喜歡離我們很遠,也不和我們交談,就像不認識我們一樣,問他是不是有心事?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他什麼都不說。
爺爺白天大多數時間在睡覺,等到天一黑就來精神,在客廳走來走去,一會拉開抽屜看一看,一會把茶幾推到一邊,就像在找什麼東西,叫他睡覺也不睡,和他說話也不理人。這個時候大傢似乎才意識到,爺爺可能生病瞭。
之後不久,爺爺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癥。大傢的心態也從“這個老頭子怎麼變得如此古怪”轉變成瞭“爺爺生病瞭需要人好好照顧”,奶奶和父親看到爺爺古怪的行為不會上前刻意打斷,看到爺爺出門會互相使個眼色,在後面偷偷跟著,害怕他找不到回傢的路,還在爺爺的手腕上帶瞭一個特殊的手環,裡面有親屬的聯系方式。
最後我們終於在一個沒什麼人去的公園裡找到爺爺,他正蜷縮在長椅上睡覺,膝蓋處有跌倒的痕跡,額頭上還有擦傷,眾人看瞭鼻子一酸,因為這個公園是爺爺和奶奶第一次相親的地方。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表示,在未來30年,預計癡呆癥患者還會增加兩倍以上。
癡呆癥不僅會讓老人認知能力下降,做出無法預知的行為,還會因為認知障礙影響個體的生活方式,不利於疾病控制,比普通老年人更容易出現抑鬱、糖尿病等疾病。
不想老瞭以後癡呆,3個吃飯習慣盡快改掉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一項研究表示,當代人的飲食非常不健康,熱量很高,明顯高於幾十年前,而不健康的飲食會促進腦神經衰退,同時還會導致代謝異常。
我們以為大腦可以一直用到老,但事實證明大腦也會退化,而且還有提前跡象,這或許就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關。
1)喜歡吃高熱量的食物
很多疾病和熱量攝入過多有關,其中就包括癡呆癥,另外,如果老年人本身很胖,還有三高,更要控制熱量,防止腦神經退化過快。建議大傢用蔬菜搭配肉類一起吃,盡量不要加餐,平時的早餐要少吃油條、麻團等一類食物。
2)過度飲酒,應酬多
在關於癡呆癥和飲酒的研究中發現,不論是男是女,每天過度飲酒就會加速大腦退化,哪怕喝的是半杯紅酒,對大腦也會帶來不利影響,高度酒就更不用說瞭。關於研究的相關報道被發表在《英中時報》上。如果老年人有飲酒的習慣,或者喜歡用白酒泡中草藥養生,要盡快改正。
3)很少吃雜糧和堅果
雜糧和堅果中含有對大腦有益的物質,常吃有助於減慢大腦退化,但是很多老年人腸胃不好、牙口不好,所以他們不喜歡吃這類食物,另外還有錯誤的看法,認為堅果油脂多不能吃。《美國醫學會雜志》上,有一項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堅果類食品能改善認知功能,老年人每天可以吃上一把。
而在小鼠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腸道中有益菌數量下降時,會影響腦神經功能。若想維持腸道平衡,不妨每天定量補充雜糧,有助於調節腸道,幫助機體免疫穩定。
以上三點可能很多人都犯瞭,大多數老年人對飲食不講究,要麼每天隨便吃吃,要麼過度飲酒,很少關註科學飲食。如果能從年輕時就堅持健康飲食,或許能減少癡呆癥的發生。
沒事動動手,同樣能健腦
大腦衰退不僅體現在思考、認知、想象、記憶等方面,還體現在大腦和身體的協調方面,如果大腦指揮功能變弱瞭,你會發現自己的肢體總是不停使喚,所以要常做手指操,跟著大腦指令來,看看反應能力有沒有變慢。
第一個動作:搖擺時鐘
需要左右手一起配合,左手比出大拇指,右手比出小拇指,接下來左手比出小拇指,右手比出大拇指,重復以上動作,做熟練後還可以變換順序。這個動作隻有少數人能做到,如果老年人可以流暢完成,說明大腦功能很不錯。
第二個動作:拳頭和拇指
兩手張開,左手握拳,右手伸大拇指,需註意,握拳的時候要用四根指頭包住拇指,接著左手伸大拇指,右手握拳,重復以上動作。這個動作相對簡單,但是如果老人已經有癡呆癥跡象,可能比較難做到。
大腦需要我們精心養護,不僅在飲食上要多花心思,管住嘴巴,還要經常健腦、養腦,此外,還要多和周圍的人交流,不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參考資料:
[1]老瞭怕癡呆?千萬別這樣吃飯!專傢:常做兩個動作,大腦更年輕!·北京衛視養生堂.2019-03-04
[2]腸道菌群中藏著抑制阿爾茨海默病的“密碼”·科技日報.2021-10-15
[3]外媒:西班牙醫生稱橄欖油和堅果可預防老年癡呆·中國網.2015-05-13
[4]華媒:英研究發現酒精可顯著提升患老年癡呆癥風險·中國新聞網.2018-02-28
[5]新 | 澳研究證實:吃出來的老年癡·老年生活報.201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