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瘦一點,但其實太瘦對免疫力不一定是好事。有的人生病瞭在醫院住一段時間,回傢後沒過兩個月又復發瞭,一年裡可能要往醫院跑五六趟,除瞭和基礎疾病有一定關系,其實還和身材過瘦免疫力差有很大關系。
身材不要太瘦,留點脂肪,對免疫力有幫助
生病時身體需要大量的能量,脂肪太少是不行的。
《自然·通訊》上發表瞭一項英國研究,其中提到囤積脂肪能幫助人體對抗感染,理由是脂肪酸能夠喂養幹細胞,從而降低炎癥水平。
另外《免疫》上刊登瞭一項美國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在小鼠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存儲在脂肪中的記憶T細胞比存儲在其他地方的T細胞更強悍,不僅能抵抗病原體,還能在下一次發現病原體時快速發動攻擊。
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強弱通常和壽命長短有很大關系,現在的觀念和以往不同瞭,老年人胖一點,才經得住折騰。大傢應該對BMI指數有一定瞭解,正常范圍是18.5-23.9,但實際上很多中老年人都有點超出范圍。
人們每次說到體重的時候,都希望自己屬於苗條一類,這種標準是否同樣適用於老年人呢?老年人的標準不應該和年輕人一樣,對於老年人來說,保持微胖狀態才是最容易長壽的。
體重達到多少,更有利於免疫力?
BMI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體重過低<18.5;體重正常18.5-23.9;超重 24.0-27.9;肥胖 ≥28.0;
年輕人
年輕人的代謝比較旺盛,體內有少量脂肪都能代謝掉,大多數情況下都能保持正常體重,若出現嚴重肥胖的情況,真的要好好減肥。不過年輕人更需要註意的問題是過度減肥,這一現象在女性群體中十分常見,若指數小於18.5,要預防營養不良,總的來說,年輕人體重指數保持在18.5-23.9之間,對免疫力更有利。
老年人
一種是覺得瘦點好,“瘦則多壽”,另一種是覺得順其自然,胖就胖一點,看起來有福氣。也有人覺得老年人應該和年輕人一樣,想要長壽應該把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但是從生病康復角度來看,體重指數接近24的老人更有利,通常會更快恢復,免疫力也更好。
總結來說,大傢應該對體重一事有所改觀瞭,對年輕人來說瘦不一定是好事,對老年人來說胖不一定是壞事。體重到底多少剛剛好,應該看你處於什麼年齡段。
舉兩個例子:
24歲大學生小林,身高178cm,體重116斤,他一直對自己的身材很滿意,覺得自己是個大帥哥。
62歲老李頭,身高168cm,體重136斤,他一直羨慕隔壁老胡的精瘦身材,覺得自己太胖瞭。
這兩人到底誰比較健康?
計算後得知小林BMI是18.3,身材偏瘦,按照他的年齡,應該在18.5-23.9之間才比較健康,因此要適當增肥,補充營養。老李頭的BMI是24.1,接近24,屬於老年人比較理想的身材,不用羨慕別人。這樣看來,老李頭的身材完勝小林。
不能正常吃飯的人,怎麼補充營養?
有的人身材瘦,是自己可以節食,而有的人是想吃但是因為疾病原因食欲低下,又或者十分虛弱,沒有辦法正常進食,這個時候又應該怎麼辦呢?
患者自己想吃,但是咀嚼無力,可以把食物切碎煮爛,以糊糊、泥狀喂入口中,平時可吃豆腐腦、蛋羹、藕粉、果泥等容易消化的食物,每天三餐要把主食吃夠,這樣才能獲得能量。
患者身體虛弱,進食容易嗆咳,應讓患者坐起來吃飯,保持食道通暢,先喝水潤滑,看看有無嗆咳現象,然後再喂米湯、稀粥,觀察患者的進食速度,若進食平穩沒有嗆咳,繼續喂食。患者吃飯速度很慢,喂食者要有耐心,不能著急。
情況更嚴重的患者就需要鼻飼,同時需要制定專業的營養方案,防止患者身體過度虛弱,不利於疾病康復,每天傢屬可喂食小碗湯品。
體重突然下降,要留心2種疾病
不能正常進食,有疾病在身,體重下降是很正常的,若無緣無故體重大幅下降,需留心三種疾病:
甲狀腺疾病
飯量大增,很容易激動,每天大汗淋漓,按道理說吃得多瞭體重應該會增加,但是卻恰恰相反,體重變輕瞭,如果還有眼睛突出、脖子腫大的情況,不能忽視。
糖尿病
體重驟然下降,但自己並沒有減少飯量,還總是覺得口渴,此時也要敲響警鐘,可能是血糖代謝紊亂。
人的體重不管是掉秤還是發胖,都應該有一個變化過程,如果在短時間內變動較大,需要大傢引起重視。
以往我們總是認為體重標準一點會更好,但是通過今天這篇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傢已經對體重有瞭新的看法,到底應該保持在什麼范圍,要和一個人的年齡相結合起來看,胖一點不一定是壞事。
參考資料:
[1]研究:老年人胖點更長壽·參考消息.2022-04-27
[2]科普:脂肪有時可助免疫·新華網.2018-01-02
[3]協和營養科專傢教你吃出免疫力·祝您健康雜志.20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