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值江淮一帶的“梅雨季”,天氣狀況並不是很好,潮濕且悶熱。感覺隻是稍微地動瞭兩下,就能冒出一身的汗……
但也正是這樣惡劣的天氣,如果不註重養生,稍一疏忽,濕氣可能就會入體,從而導致身體器官受此累行,增加疾病風險。著名典籍《醫原》曾述:“蓋聞坤土主濕,濕土寄旺四季,而春夏為甚,季夏為尤甚”。這裡的“季夏”,指的就是這段時間。而緊接而來的“三伏”,看似炎熱惡劣,卻是我們身體除濕的“黃金時間”。
三伏之一“初伏”將近,抓住這段“排濕黃金期”
2022年的三伏天,從7月16日開始入伏,也就是“初伏”的時間,然後到8月15日“末伏”開始,意味著三伏天即將結束。
由此看來,馬上就要到三伏之一“入伏”的時間瞭,剛剛結束完“梅雨季”的洗禮,人們身體普遍濕氣較重,而三伏,正是幫助身體排除濕氣的“黃金時間”。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有2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三伏天陽氣最為旺盛
白居易曾經在《竹窗》一詩中雲:“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三伏天的最大標志,無疑就是熱。在中醫的觀念裡,熱即為天地間所散發出的“陽”,三伏天陽氣充斥。
如果大傢在三伏天註重養生,身體納陽的效率提高,濕氣也更容易趁勢排出體外,從而起到除濕健體的效果。
另一方面,人體“排納”效率高
根據中醫的觀念,例如排尿,排便,甚至體表毛孔,都是身體“排納”的主要途徑。尤其是毛孔,更容易受到溫度的左右。在三伏天的時候,氣溫升高,毛孔張開,體內的寒濕邪氣排出效率更高。因此在三伏天進行除濕養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初伏”將至,積極采取除濕措施,能夠對健康養生起到不小的幫助。濕氣重濁黏膩,並且容易散步全身,如果體內濕氣冗餘過多,輕則造成頭暈,食欲不振的情況,重則引起關節疼痛,呼吸不暢以及身體炎癥。此類人群要及時意識到自己身體濕氣的彌漫情況。
3種征兆是濕氣重的表現,早發現早調養
第一種:大便粘膩,容易“粘馬桶”
上文有提到過,排便也是身體“排納”的方式之一,體內有一部分濕氣,會通過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
因此,糞便就好比是身體的一面“鏡子”,能夠彰顯不同的身體情況,如果糞便的顏色發黑、發綠,並且粘膩溏軟,則是身體濕氣重的典型表現。如果大便甚至能夠粘在馬桶上,及時排除身體寒濕很重要。
第二種:皮膚長期發黏,並且瘙癢
毛孔是皮膚排除寒濕的途徑之一,如果寒濕過多,容易粘連在皮膚表面,導致皮膚出現濕黏不適的癥狀。如果在洗完澡以後,仍然還會有類似的情況出現,警惕身體濕氣過重的問題。
且淤積的寒濕,還有可能堵塞毛孔,出現皮膚瘙癢,紅疹的情況,也需要多多警惕。
第三種:食欲不振,且體態虛弱
掌管身體濕氣的重要器官,是脾臟,如果體內濕氣過重,水利調節不暢,脾臟的健康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同時,脾臟主“精谷轉化”,即將吃下去的食物轉變成能量,供給身體吸收。如果脾臟因濕氣過重萎靡,食物轉化效率不足,長期堆積在腸胃中,就會出現體態肥胖但食欲不振,並且因能量供應不足而身體虛弱的情況出現。
如果有上述3種癥狀的朋友,身體濕氣重的可能性很高,值此臨近“三伏”,除濕的“黃金時間”,中醫教你2個除濕方法,或有幫助。
三伏除濕,中醫推薦2個方法,讓陽氣“升起來”
①以“食補”方式除濕
食補,一直都是中醫最推薦的養生方法之一,穩定且直接,並且不存在副作用隱患。
在三伏天除濕的過程中,通過特定的食物攝入,來提高身體排濕效率,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例如山藥,蓮藕,木耳等健脾利水食物,適當食用,提高排除寒濕效率。並且輔以牛肉,雞蛋,枸杞等補陽食物攝入,身體濕氣排除,陽氣充斥,身體更加強壯健康。
②按摩穴位,促進濕氣排出
穴位經絡是中醫特有的學說,氣血流經穴位經絡,維持身體運轉和代謝。如果能夠通過按摩穴位的方式,促進氣血循環,濕氣排出,陽氣從而上漲
腎、脾,作為濕氣較為集中的器官,通過對途徑腎經,脾經的穴位按摩,無疑是比較好的選擇,例如足太陰經,足少陰經等,每天適當按摩5到10分鐘,感到微微發熱酥麻即可。
總而言之,初伏將近,提前做好養生知識儲備,準備好排濕手段,無疑是有益於健康的選擇,在排濕的同時,炎炎夏季也別忘瞭避暑降溫,在安全的前提下養生,身體也會更有保障。
參考資料:
[1]蘇鳳哲. 三伏養生 除濕為要[J]. 保健與生活, 2012(7):1.
[2]梅保彬. 中醫除濕法在脾胃病中的臨床運用[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