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大傢每天都在媒體上看到國內多點出現復雜的疫情形勢,心裡也止不住地擔心。除瞭上海每天不斷地出現新增病例外,在吉林、黑龍江、江西、江蘇等多個城市,都出現瞭新增本土病例,人人聞之自危。
面對疫情,我國一直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的防疫措施,希望能夠趕在病毒不斷擴散之前切斷傳播的途徑,阻止疫情蔓延。近2年來,這樣的疫情防控措施,確實讓人們能夠看到顯著的效果。
但此次上海疫情已經采取封控近1個月的時間,越來越多的人對“動態清零”提出瞭質疑。
網友A:動態清零就是畫大餅,毫無實策,根本沒有用。
網友B:新的奧密克戎毒株,隱蔽性非常強,如果一味的追求動態清零,封鎖城市很難解決傳播問題,還不如直接“躺平”。
網友C:長春快2個月瞭,仍然不斷的有新增病例,而上海想在3個月內清零基本沒希望。追求動態清零的代價已經超出瞭病毒本身帶來的代價瞭。
在很多媒體的評論中都能看到這樣的發言,有人在反駁,也有人支持這樣的觀點。不得不說,面對疫情防控,是選擇“躺平”,還是“動態清零,堅持防疫”,已經成瞭人們關心的焦點。你是怎麼看的?
被人誤解的“動態清零”到底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認為,動態清零就是在疫情出現後很快地消滅疫情,直到零感染,才叫“清零”。但他們忽視瞭其中的“動態”。吳尊友在4月18日晚發表的微博,能夠幫助大傢避開一些動態清零的認知誤區。
由於新冠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播能力,可能在人與人之間不停地傳播,才能長期生存。而人們在感染新冠病毒後,大約需要1-2天的時候不斷地復制病毒,體內你的病毒載量增長後,才能夠向外“傳播”病毒。並且傳播的期限大約是7-12天(因為病毒毒株不同,略有差異)。
如果想要做到“零感染”,就需要消滅病毒,避免再次可能誘發病毒傳播的風險。但是根據世衛組織等多個權威機構的研究來看,想要消滅新冠病毒幾乎不可能,在自然界中已經有不少動物也可能感染病毒。
而我國采取的“動態清零”,就是盡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在發生疫情的地區撲滅疫情,阻止病毒大范圍的傳播,減少病毒傳播對人們生活、工作造成的影響。
在武漢疫情的得以控制後,我國其實基本上算是消滅瞭境內的疫情,隨後出現的疫情絕大多數都是從境外輸入的。換個角度來說,如果能夠控制住境外輸入,斬斷傳播的鏈條,是否就能保持我國境內無疫情?動態清零就是這樣的防控方法。
但也有人表示,上海一直都說要動態清零,但是每天新增的人數仍然在4位數,居高不下,是否也是提醒我們動態清零已經不管用瞭?面對傳播性這麼強的病毒,倒不如學習西方國傢,直接躺平。
直接躺平付出的代價,或許難以承受
英國、美國等多個西方國傢都已經解除瞭對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也就是人們口中的“躺平”。並且根據他們發佈出來的數據來看,在躺平防疫後,新冠帶來的死亡率不僅沒有持續升高,還有所下降。英國還有報道表明,新冠病死率已經遠遠低於流感,不足以構成威脅。
但對我國來說,完全躺平的方法並不適用。主要和2個原因有關。
首先,英美等國傢躺平防疫是基於新冠疫苗大面積接種的基礎上。目前疫苗接種、新冠特效藥以及自我防護的措施算得上是三個並駕齊驅的健康保障。而我國尚且存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18歲以下的孩子沒有完成全程疫苗接種,國內的接種率還沒有達到群體免疫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放松防疫,很可能讓無抗體的人們受到病毒的威脅,提高死亡率。最近幾天上海不斷報道出來的死亡病例,也都是沒有完成疫苗接種的老年人,恰恰能夠證明這一點。
其次,我國人口基數大,完全放開防疫可能給醫療系統造成難以估計的負擔。
一個城市出現疫情,可以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但是當全國多點爆發疫情的時候,醫療系統也會承受難以負荷的壓力。目前關於新冠所有的檢測、治療等費用全部由財政撥款,人們不用花一分錢,徹底放開後,這樣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大,甚至“崩潰”。
我們應該慶幸能夠在中國這樣團結一心的國傢,盡全力付出最小的代謝實現更好的防疫效果,減少對生活帶來的影響。而動態清零也是這條路上值得堅持的一個選擇,畢竟疫情防控沒有捷徑可走,堅持“快、準”地抓住疫情傳播鏈,才能遏制疫情擴散。
參考資料:
1“動態清零”等於“零感染”“全城封控”?吳尊友發文釋疑“動態清零”誤區·光明網·2022-04-19
2吳尊友發文解讀“動態清零”:根本宗旨是不讓疫情就地紮根·中國日報網·20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