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媒體人曹景行老師,因為胃癌去世,享年75歲。曹老師也分享過自己的患癌的情況,他被檢查出癌癥的時候,就已經是晚期瞭。但是即便是如此,他依舊也沒有什麼明顯癥狀,正常胃癌會出現的胃痛,便血,或者身體消瘦的情況都沒有在他的身上出現,並且因為年紀大瞭還吃胖瞭一些。
曹景行老師在查出胃癌之前,也進行過兩次胃癌檢測,雖然第一次檢測他的胃部一切正常,第二次檢測的時候,是在查出癌癥五年之前,醫生告訴他患有糜爛性胃炎。但是醫生說曹景行老師已經七十歲瞭出現這樣的狀況也很正常,在第三次檢測的時候,卻已經是胃癌的中晚期瞭,雖然曹老師堅持抗癌,但是最終還是不幸離世,實在是令人惋惜。
為什麼曹景行老師患上癌癥之後,沒有什麼明顯的反應呢?
相當一部分癌癥早期都沒有明顯反應過多,因為最早期的癌癥其實並不算是癌癥,隻能夠算是癌前病變,一般情況下都沒有明顯癥狀。而早期癌癥因為腫瘤較小,對於身體的危害也較小,所以並不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因此不會出現明顯癥狀。很多患者中晚期的時候,其實癥狀一般也比較明顯瞭,但是也並不是癌癥晚期就會出現明顯癥狀的,這是因為癌癥晚期因為腫瘤生長部位的不同,情況也不同,部分晚期腫瘤即便已經體積較大,但是因為位置原因並沒有對身體器官產生明顯壓迫,也有可能出現晚期無癥狀的癌癥情況。
為什麼曹景行老師進行的癌癥篩查,還是沒有檢測出來?
曹景行老師的兩次癌癥檢測,其實間隔的時間已經比較長瞭,他的最後一次檢測時間還是在五年前,五年的時間其實已經時比較長的瞭,在此期間癌癥腫瘤也是有可能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到晚期的。部分癌癥的發展非常快的,例如死亡率最高,發展最迅猛被稱為癌癥之王的胰腺癌,從無到有最快可能兩個月就能夠發展成為晚期,非常恐怖。因此,癌癥篩查如果間隔時間較長的話,其實也是有可能出現檢測不出來的情況。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篩查癌癥?
1、做好定期篩查工作
上面提到曹景行老師其實已經進行瞭癌癥的早期篩查,但是其實時間已經間隔較長瞭。其實理想的情況下,應該是每半年進行一次癌癥的篩查和檢測,這樣能夠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身體情況,也很容易發現很多癌癥的癌前病變並且在早期就進行治愈,能夠有效地降低一發現就已經是晚期癌癥的這種情況。
2、做好專項篩查工作
每次都進行全身性的癌癥篩查是最理想的情況,但是尋常人根本就做不到。且不說復雜繁多的檢測項目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光是檢測費用就是一筆驚人的開支,其實我國大多數民眾一年收入還不夠一次全身性篩查的,想要做到半年一次更是不可能的,因此專項癌癥篩查就非常重要。
不同的人群患癌風險都不同,一般情況下四十歲以上人群因為年紀增長,患癌風險也會顯著提高,因此四十歲以上人群是建議每年進行癌癥篩查的。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針對選擇,像是愛飲酒的人群多檢查腸胃和肝臟,吸煙人群多檢查肺部和咽喉,女性則應該多檢查乳腺和宮頸,本身有傢族病史的人群也應該根據傢族病史進行針對選擇。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前篩查癌癥。
3、警惕相關疾病
雖然都說癌癥是一個無聲的殺手,但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無跡可尋的。就像是發展最迅猛的胰腺癌,這類患者百分之八十之前都有過胰腺炎的病史,慢性萎縮性胃炎增加胃癌患病幾率,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會提高結腸癌患病風險。像是文中提到的曹景行老師在五年前出現糜爛性胃炎的時候就應該引起重視。因為很多癌癥的癥狀沒有特定轉一性,但往往和相同部位的一些病癥有一定的關聯。因此,當我們身上有一些慢性炎癥,或者某種小毛病反復發作的時候,都應該警惕該部位的患癌問題。
面對癌癥篩查,我們應該註意什麼?
很多癌癥早期都是比較容易治愈的,早期宮頸癌治愈率接近百分之百,就算是生還率接近為零的最猛癌癥胰腺癌,早期也是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治愈率,但是因為發展太快才導致瞭超高死亡率。這個時候早期篩查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瞭,我們應該註意癌癥的早期篩查和檢測,尤其是本身就是高風險的人群,更應該註意。對於癌癥,還是應該早發現早治療,其實每一次癌癥早期篩查都是給我們的身體上瞭一道保險。
癌癥之所以恐怖,就是因為它的悄無聲息。但是,癌癥不是不治之癥,隻要是能夠早發現,就能夠大大提高我們癌癥的治愈率,因此做好癌癥的早期篩查,一年一次的常規體檢,還有高風險人群的專項檢測還是應該堅決執行的。
參考資料:
《10個最容易被忽視的癌癥早期信號!》醫學界腫瘤頻道2017-10-20
《癌癥早期診斷的現狀和未來》生物谷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