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抑鬱癥,很多朋友會有一種感覺,認為好像距離我們很遠,但在日常生活中,卻總能聽到一些壓力比較大的朋友說自己“抑鬱”瞭,聽起來又好像離自己挺近。抑鬱癥和我們,始終處於一種“若即若離”的態度。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的確在慢慢地變大,精神和身體的雙重負擔,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抑鬱癥慢慢滋生:根據柳葉刀雜志聯合世界精神病學協會的調查數據表明,全球已經有超過3億人患有抑鬱癥。單單以中國來看,每年就有超過5400萬左右的新發病例,防治抑鬱癥,迫在眉睫。
每年5400萬國人深陷抑鬱癥,到底是為什麼?
可能一些朋友仍然覺得這個數字非常龐大,龐大到難以置信,但這是世界衛生組織聯合我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機構在2020年調查得出的數據,還是存在可信度的。可能因3類原因所致。
首先,新冠疫情的嚴重影響,從2019年開始,全世界就籠罩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中,而因為疫情所出現的隔離,限制出行等政策,也讓一些本身精神脆弱的人,更加感覺到孤獨和緊張,久而久之,抑鬱的“苗頭”在心底慢慢滋生,抑鬱癥的風險也會增加。
承受的社會壓力比較大,雖然我國近幾年發展很快,但社會壓力也在與日俱增,例如購置房產,成傢立業,快節奏的工作等等,都在日復一日地給人們增添社會壓力,這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其他相關因素。比如先天遺傳,大腦精神疾病等,也會導致抑鬱癥的風險增加……
但是話說回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將抑鬱癥視為“心理疾病”覺得抑鬱癥隻要找個心理醫生輔導一下就好瞭,但事實卻並沒有那麼簡單。
抑鬱癥並非“心理病”,而是“精神疾病”!
是的,在專業的醫學范疇中,抑鬱癥是“精神疾病”的一種,因為大腦先天缺陷,遺傳疾病,亦或是後天因素影響,導致大腦神經對情感以及行為的感知慢慢減弱,從而形成的一種疾病。
簡單來說,抑鬱癥就相當於“剝奪”瞭患者大腦中“快樂”的部分,使其逐漸對生活失望,最後甚至有可能演變成自殺的地步。而關於抑鬱癥的根本原理,即便是現代醫學也無法給出專業和準確的答案。抑鬱癥也不能單單依靠心理醫生來解決,而是要送往專門的精神科醫院檢查。抑鬱癥這種疾病,同樣也是發現得越早,治療和幹預的效果也會更好。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抑鬱癥相當於剝奪瞭患者“快樂”的情緒,但卻並不是說,每天臉上掛著笑容,就完全和抑鬱癥絕緣。
經常笑,也會存在抑鬱癥的風險?
關於這個問題,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曾經做過臨床調查,結果顯示,記錄在案的抑鬱癥患者中,病情達到中重度時,反而臉上會掛著比較頻繁的笑容。研究表明,笑容能夠幫助人們緩解負面情緒,排解孤獨和寂寞。
換句話說,中重度的抑鬱癥患者,內心的“陰暗”是比較多的,正因為如此,身體和精神為瞭自救,會下意識地以笑容來緩解抑鬱的癥狀。並且人的表情和心理,在很多時候往往不是一致的,臉上掛著笑容的人,並不一定就是個陽光樂觀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看似外向,溫和的人,反而卻在醫院檢查出抑鬱癥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想要通過是否存在“笑容”,來判斷是否存在抑鬱癥,其實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想要盡早地察覺早期抑鬱癥,並及時調整治療,需要從其他的表現入手,觀察相關癥狀。
早期抑鬱癥患者,生活中往往會有3種表現,及時察覺
首先,經常會產生“無用感”
簡單來說,“無用感”就是患者自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比如認為自己對傢人無用,對社會無用,不停地否定自己。經常會有類似的情感出現,有可能是因為抑鬱癥的原因,導致自信等積極情緒被封閉所致。如果有類似情況,還請及時警惕。
會經常覺得大腦“變笨瞭”
也就是感覺到自己思維遲緩,大腦空蕩蕩的。常溫有提到,抑鬱癥患者的大腦會逐漸封閉自己,拒絕接受外界的一切正面信息。大腦對於信息的接受效率下降,神經反應的速度自然也會變慢。這的確是符合早期抑鬱癥征兆的。
不愛運動,且身體癥狀明顯
抑鬱癥有一種典型的癥狀,叫做“運動抑制”,因為大腦活躍性降低的緣故,連帶著患者的活動時間也會減少,整個人陷入一種懶散的狀態,嚴重的抑鬱癥患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另外,例如腰酸,背痛,健忘,失眠等常見癥狀,也會在早期抑鬱癥患者身上出現。
不過話說回來,抑鬱癥畢竟是現代醫學仍未搞清楚病理的疾病,早期雖然存在一些普遍的癥狀,但出現癥狀卻並不一定代表得瞭抑鬱癥,仍然要前往醫院進行具體的判定和檢查,才能最終確認。無論如何,抑鬱癥都是值得我們關註的疾病,再對它多一些瞭解,在未來的生活中也能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