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裡面,將人身體內的主要器官稱之為“五臟”,五臟分別指的是心、肝、脾、肺、腎。它們是保證內分泌平衡和免疫力的主要器官。中醫上認為,如果相對應的某些器官,出現病變後,也會影響人體其他的部位出現變化。這是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那腎絕齒長,脾絕唇反,肺絕毛脫,這三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腎絕齒長,脾絕唇反,肺絕毛脫,這三句話,分別說的是什麼?
1、腎絕齒長,指的是什麼?
腎絕齒長其實指的是腎臟與牙齒之間的關系,腎臟出現問題後,牙齒的長度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腎主骨生髓,當人的腎臟出現病變,例如腎結石或者腎虛的時候,腎臟功能下滑,從而導致牙齦失去腎臟滋潤。牙齦失去滋養後,就會出現萎縮,更多的牙根就會露出來。但是這也會導致牙齒出現松動。如果發現牙齒莫名其妙地變長,小心是腎臟出問題瞭。
2、脾絕唇反,指的是什麼?
脾絕唇反是指脾胃病變的情況下,嘴唇的色澤和彈性,也會發生改變。中醫上認為脾開竅於喉,其華在唇。在古代描述一個人氣色好,都會用唇紅齒白來形容。紅潤的嘴唇代表一個人的精氣神更好。但是脾胃也會影響到嘴唇的狀況,脾胃實熱的時候,身體內的內火上湧,外發於唇,嘴唇就會變得紅腫、幹裂。這是因為火氣上湧,將氣血蒸幹,嘴唇失去瞭氣血的滋養,自然顯得黯淡無光。
脾虛還會導致“人中平”,也就是這裡所說的唇反,在人的唇部會有一些小小的凹槽,但是長期脾胃虛弱的人,這些凹槽就會慢慢的變平,近乎看不見。
3、肺絕毛脫,指的是什麼?
《黃帝內經·靈樞》有記載: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
在中醫的體系中,肺部是主掌人體毛發的器官。肺部通過遍佈全身的毛細來運送營養和精微,通過這些來滋養身體表面的毛發。若是肺部出現異變,則肺氣衰絕,皮膚毛發得不到肺部滋養,毛發自然就會幹枯脫落。
所以如果患有脫發、白發多的毛病,也可以查查自己的肺部,看看是否有肺部病變。與其糾結於用哪個牌子的生發水,還不如將脫發的病因解決掉。
通過這三句話可以看出,中醫在醫療養生上,與西醫之間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西醫喜歡對病癥進行研究,用藥物治療相應的病癥。但是中醫卻喜歡將人體看做一個整體,病痛隻是外在的表現,想要根治還是要找出內部五臟的病變部位。但是很多人不理解這些,認為中醫並沒有西醫靠譜。隨著近些年來,西醫的盛行,對中醫是否科學的討論,也日益增多。中醫的理論,有其科學依據嗎?
為什麼器官的異變,會引起外在的某些變化,有科學依據嗎?
器官的病變,會導致激素出現變化
我們的五臟六腑,都具有一個相同的作用,就是維持內分泌平衡。所謂的內分泌就是指身體中激素的分泌量。比如最常見的胰島素,就是由胰腺器官分泌出來的。當胰腺器官出現病變後,自然會引起血糖升高,從而導致一系列並發癥,有些高血糖病人,甚至會影響到眼睛的視力。所以五臟六腑的病變,能夠引起外在變化,可能是通過激素的變化實現的。
器官的病變,會導致代謝系統出現問題
人體的消化代謝,需要大部分器官的共同參與,才能夠維持正常。並不僅僅隻有脾胃才算是代謝器官,比如我們的肝臟器官,也是代謝系統中的重要部分。肝臟不僅需要將一些有毒的物質進行分解,還要負責人體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分解。如果肝臟出現病變,則必然會導致脂肪代謝速度下降,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變化。器官主導的代謝系統,也可以影響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代謝系統與消化系統,將身體內的器官與其他部分。聯系在一起。如果隻看到外在的病變,卻沒有註意到真正的病因,自然無論怎麼治療,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中醫理論也有其道理,中西醫也都隻是治病的方式而已,並不存在高下之分。
中醫的理論,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並且可以解決很多西醫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最近正值盛夏,很多人都會存在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的狀態,但是去檢查身體卻又沒有什麼毛病。但是在中醫的理論中,這或許是脾胃虛弱引起的。
夏季食欲不振、無精打采,或許是脾胃虛弱
脾胃主掌營養運化,它們不僅僅隻是消化器官,也是維持身體水分代謝、營養運輸的指揮官。夏天很多人都會存在過度貪涼的狀態,寒氣入體就會導致內火下浮,從而使得脾胃功能受限。脾胃虛弱就會影響到消化的速度,消化的速度慢瞭。食欲自然會受到影響。
而且脾臟還是營養的器官,負責將消化的養分,送到身體各處。人體通過代謝能源物質,才能更有精神。但是脾胃虛弱就會導致運輸效率變慢,人得不到足夠的能量,怎麼可能會有精神呢?
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可以吃一點茯苓膏,茯苓膏雖然是一味中藥,但是也是很多人常吃的一種甜品。吃一點茯苓膏可以養脾護胃,將脾胃丟失的營養補回來。
腎絕齒長,脾絕唇反,肺絕毛脫,這些普通的記錄中,蘊藏著的是我國中醫的智慧所在。通常對病人的癥狀總結,對身體的各類疾病對癥下藥。雖然存在治療周期長,藥效較慢的缺點,但是勝在副作用小,而且對身體也有一定的滋補作用。正值端午佳節,註意保護你的健康!
【參考資料】
1、中醫藥積極為海外抗疫貢獻力量·人民日報·2022.6.2
2、6種病最適合看中醫,給看病毫無頭緒的你·生命時報·2016.5.20
3、四位中醫名傢的養生秘訣·廣州日報·201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