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是人體進行生理活動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人體正常排便次數是一天1~2次,由於每個人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排便習慣各不相同,所以排便的次數也存在個別差異性。
每次排便次數不固定,需要養成一個良好的排便規律以及固定時間,如果長時間不排便或者是一直在腹瀉,對於機體來講也會產生不利。
01
那麼,正常的大便是什麼狀態?
1、在形狀方面
成條狀,而且不粘連,可以漂浮在水面水沖及走糊狀或者是沒有幹結成塊的大便,也屬於正常。
如果經常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大便會變得更加質地堅硬,近似粘土,食用碳水化合物過多時,大便會偏軟,甚至會成糊狀。
2、在顏色方面
一般是黃色或者是黃褐色,如果吃太多奶制品,大便會為淡黃色,吃太多綠色蔬菜大便會偏綠,吃肉較多,大便是黃棕色,吃豬血豬肝一類或者是服用某種中藥材時大便顏色會發黑。
3、在氣味方面
這主要是因為細菌分解時產生的糞臭素,大便的味道微臭,愛吃肉的人氣味會更重,吃素的人氣味輕,如果臭的難以忍受,或許健康存在問題。
存在刺鼻酸味或者是燒焦味道,很有可能是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胃有可能是因為在消化道與異常出血。
4、在數量方面
一條大便約為100克健康的大便是呈香蕉癥狀,每條長度在10~15厘米左右,重量是100克每天,排便數量大約在2~3條。
排便的數量對於食物的攝入量,食物的種類會發生個別差異性,如果攝入過多膳食纖維,那麼排便量也會逐漸增加。
5、在排便次數以及習慣方面
每天早上起床之後排便對於身體最好,不過這也存在個別差異性,一般來說沒有排便困難或者是其他不舒服的人一天排便1~3次,也是正常,1~3天內排一次便也是生理狀況之內。
6、在排便感覺方面
如果糞便能夠在5分鐘內排出,並且沒有殘留便意,整個時間控制在5分鐘之內,在排便以後身體感覺輕松,並沒有其他癥狀,這是正常的暢便。
02
上廁所時,大便“前硬後軟”,或說明瞭什麼?建議來瞭解下
個別患者在排便的時候感覺到困難現象都是出現前影後門的情況,相信大多數人還不瞭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所造成。
在醫學角度來分析,大便出現前硬後軟是因為出口梗阻型的便秘,這是臨床上的典型特征,需要人們提高警惕。
若出現這樣的癥狀時,多半是因為便秘問題所引起的便秘,可以分為器質性便秘以及功能性的便秘。
首先來瞭解一下器質性的便秘,這被臨床醫學上稱為繼發性病例,是指繼發於器質性疾病的便秘問題,總會出現在結腸腫瘤,糖尿病幹燥綜合征,甲狀腺功能降低等疾病出現的癥狀。
其次再來瞭解一下功能性的便秘,在臨床醫學上被稱為原發性便秘,這主要是分為出口梗阻型便秘慢性傳輸性便秘以及混合型的便秘癥狀。
如果患有出口型的梗阻便秘往往會出現排便困難,排便不順暢,在排便時候會出現前沿後援的癥狀,建議大傢要及時去醫院做就診,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直腸測壓。
如果在檢查過程中明確出現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話,可使用生物反饋進行治療,防止腸道出現異常。
03
那麼引起大便前硬後軟的原因是什麼?
1、身體上火
這主要指的是身體內的水分流失較快,導致體內缺少水分,容易出現肝火旺盛的情況,大便就變得更加幹燥,後面形成的大便水分沒有被腸道所吸收,所以會出現先硬後軟癥狀。
出現這樣的癥狀時,要及時為身體補充維生素水分,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有效防止大便過於幹燥,促進腸道健康,為腸道帶來天然性潤滑劑。
2、體內存在濕氣
中醫:“體內存在濕氣重的人會出現腸道中津液降低,如果腸道當中缺少水分,就會對糞便裡的水分進行雙重吸收利用,會導致椎間球球的大便幹燥幹硬,排便困難。
體內濕氣重會使體內形成的水濕,無法及時排出後面的大便當中存在水分較多,那麼大便就會不成形,甚至會出現糊狀。”
所以出現排便時有大便前硬後軟癥狀時,甚至會存在糞便不成形的癥狀,這怕是體內的濕氣過多所引起,需要調整內部循環,排出體內濕氣。
3、便秘的情況
如果存在飲食不合理,吃太多高溫油炸的食物,或者是富含高膽固醇,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容易導致便秘的問題,使身體當中水分被吸收,大便裡的水分減少會使大便變得更加幹燥,建議應難以排出。
但是後面的大便水分還沒有來得及被吸收,所以相對來說較為柔軟,便秘的作用就是好幾天都讓人排不出宿便,腸道裡的大便就會被身體反復重新吸收。
04
健康冷知識:對於體內的濕氣較重應該如何緩解?
1、保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不妨通過運動來緩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將體內的濕寒氣排出。
盡量選擇有氧運動,比如遊泳,瑜伽,打太極,跳廣場舞,跑步,散步等等,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2、保持飲食清淡
對於生冷涼性的水果與蔬菜盡量少吃,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像肉類,酒精,牛奶這一類食物不易被身體消化,所以在濕氣重的階段盡量保持飲食清淡。
3、早上起床深呼吸
深呼吸有助於調整肺部結構,使肺活量增加,可以使體內的濕氣慢慢排出,濕氣會跟隨呼吸系統逐漸呼出,並且保證內部循環順暢。
4、盡量避開溫濕的環境
生活環境對於體內的濕氣影響也比較大,如果不註意生活環境或者是一些生活習慣,也會導致體內的濕氣加重,因此要避開濕熱的環境。
建議大傢不要直接睡在地板上,地板濕氣較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因是下雨天盡量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對於被子要勤更換勤曬洗,洗完澡充分擦幹身體吹頭發。
5、經常按摩腿部
最好按摩一下腿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現象代謝,尤其是足三裡穴以及湧泉穴這兩個穴位可以使氣血運行更加充足,把整個機體保持在穩定狀態下。
6、保證優質睡眠
人體在進入深度睡眠時,身體會進行自己調整修復晚上12:00左右,身體的機能會把多餘的水分通過腎臟過濾與呼吸系統排出,建議大傢不要熬夜,盡量在11點之前進入深度睡眠。
#愛樂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