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就毅然投身於革命的曾志,成為瞭共產黨一名堅貞的女戰士,還和毛主席結下瞭深厚的革命情誼。
她曾對毛主席說過:“為瞭革命,我隨時準備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而毛主席提到曾志的時候,也總是感慨不已。
和毛主席的深厚情誼
1928年的湘南暴動,讓曾志瞬間成為一個拋頭露面的風雲人物,那會的她,頭上裹著紅頭巾,背上還背著一支紅纓槍,戰士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紅姑娘”。
她的愛情觀,也非常符合時代的主旋律。
她革命的領路人是夏明震,當年是湖南特委組織部長,可就是在領導湘南暴動的過程中,夏明震不幸犧牲。
而她的第二任丈夫蔡協民,於1925年入黨,參加過南昌起義和湘南暴動,更是紅七師的黨代表。
兩人在井岡山上認識,一起在贛南、閩西、漳州、廈門等地並肩作戰,他們是愛人,也是戰友。
而曾志和毛主席之間的革命友情,也是從井岡山上開始的,兩人的關系也一直都不錯。
在1928年8月中旬的一天,曾志和丈夫蔡協民在休息,門外突然傳來瞭一聲洪亮的聲音,是要找蔡協民。
沒過一會,蔡協民起身去開門,毛主席進入到內屋之後,看瞭曾志一眼,對蔡協民說:“呵!金屋藏嬌嘛,老蔡,你真是好福氣哦。”
曾志久仰毛主席的大名,不過這也是二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第一次碰面。
這第一句話,就讓曾志感覺到毛主席是一個風趣、幽默的人,井岡山的日子也是非常艱苦,曾志和毛主席、賀子珍等人都建立瞭深厚的革命友誼。
毛主席也對曾志的過去比較瞭解,他對曾志的影響一樣非常深刻,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曾志是蔡協民的妻子。
不久之後,曾志離開瞭井岡山去福建工作,也就暫時和毛主席等人分開瞭。
這一別,就過去瞭很久很久。
1938年,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曾志也以“荊門合作飯店”女老板的身份來掩護自己,實際上,那會的曾志已經是荊門、當陽、遠安的縣委書記瞭。
結果,在1929年,國民黨在統治區下達瞭“限制令”,搞起瞭“排斥異黨”的那一套,曾志這裡就不太安全瞭,畢竟她的目標實在是太大瞭,如果繼續留在“荊當遠”地區,可能會遇到危險。
因此,組織上在經過慎重考慮後,決定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將曾志送到延安去學習。
這一路上,曾志也非常不容易,經過瞭3個多月的輾轉跋涉,最終於1939年深秋期間抵達瞭延安。
到達延安後,曾志非常想念過去和毛主席他們在一起的日子,於是趴在窯洞的土炕上和毛主席寫瞭一封信。
毛主席接到信後,得知是曾志來瞭,於是寫瞭一個條子:曾志同志,你來延安,實在是很高興,你明天就來我這裡,我讓中組部的人去接你,明天見面再詳談。
曾志如約來到瞭楊傢嶺。
毛主席見到瞭曾志之後,就緊緊握住瞭她的手,問道:“這麼多年過去瞭,你在哪裡呀?蔡協民呢?你們還在一起嗎?我一直都在註意打探著你們的消息,前面潘漢年還從白區到瞭延安,我還向他打聽過,不過潘漢年回答說不知道,我還以為你們已經不在人世瞭。”
這麼多年時間裡,曾志所經歷的一切,確實也都非常艱難。
她利用這個機會,跟毛主席訴說瞭白區的情況,最艱難的日子裡,她甚至還和黨失去瞭一段時間的聯系。
此外,6年前,她的丈夫蔡協民被敵人殺害在漳州,面對毛主席的親切詢問,曾志將這些年來受到的委屈,全都吐露瞭出來。
之後,她和陶鑄走到瞭一起,兩人都是從事地下工作,因此彼此間也建立瞭深厚的情誼。
結婚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陶鑄又被抓捕入獄,5年的時間一直杳無音訊,盡管如此,曾志依舊和葉飛一起,在閩東一帶領導遊擊戰爭。
這次和毛主席見面,兩人聊瞭很久很久,原本主席是想讓她留在這裡休息的,不過看到毛主席的夫人晚飯後孕吐,她就不想再多打擾,於是主動起身告辭。
1940年5月,陶鑄也經由重慶來到瞭延安,曾志和他建立起瞭自己的傢庭,不久之後又生下瞭女兒。
女兒落地的時候,由於護士非常慌忙,沒能用手接住,因此女兒一下就掉在瞭產床下的鐵盆裡,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陶斯亮。
這一次生孩子,也險些要瞭曾志的命,因為她出現瞭產後大出血的情況,血透過的油佈、墊子也一直流到瞭地上。
陶鑄留在延安後,他們和毛主席這兩傢人就距離非常接近瞭,陶鑄的性子比較急,嗓門也比較大,經常不太愛很快回傢,總是去李富春、陳雲那邊聊天,曾志就帶著小兒女去主席那邊聊天,每次都能聊很久。
1945年,曾志的孩子也僅僅隻有4歲,不過,革命鬥爭的高潮再次到來。
根據中共組織的需要,陶鑄要和曾志共同被派往東北淪陷區組織敵後遊擊戰爭,不巧的是,曾志正好患上瞭闌尾炎。
在做手術的過程中,曾志考慮到瞭以後在敵後的鬥爭會更加殘酷,考慮到之前生孩子的痛苦經歷,便主動向醫生提出要做絕育手術。
醫生擔心她後悔,堅決不願同意。
可曾志這邊其實早已下定瞭決心,對醫生說道:“我現在已經完全屬於黨瞭,我個人不會有什麼後悔或不後悔的。”
陶鑄也前來,當面用白紙黑字寫下瞭意見:尊重曾志的意見,同意。
因此,曾志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順利做瞭絕育手術,術後沒恢復多久,夫妻二人就共同奔赴東北戰場,臨行之前,他們將自己的女兒安置在瞭延安保育院,交給瞭一位戰士負責。
那位名為楊順卿的戰士面對這樣的場景同樣非常悲傷,曾志也考慮到,由於東北的情況非常復雜,這一去,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回來,於是對楊順卿說:“我們把這個孩子就托付給你瞭,如果我們回不來,這個孩子就是你的瞭。”
在辭行之前,曾志還專門去見瞭毛主席一面,向他保證:“為瞭革命,決不考慮個人的得失,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的一切。”
毛主席聽聞後,也贊嘆道:“這才是陶鑄和曾志!”
在東北工作的日子裡,曾志擔任瞭中共遼吉省委委員、沈陽市委常委、職工部部長等職務。
建國後的曾志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曾志離開瞭東北,並且被任命為中南局重工業部副部長,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她又擔任瞭中共廣州市委書記、廣東省委常委、書記處候補書記等職務,一直都身居高位,這和她在革命過程中的巨大奉獻是分不開的。
她從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一路走來,始終“一心為國,兩袖清風”,日夜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忘我奉獻和工作,內心中也無比期盼著人民群眾能夠安居樂業,國傢能夠興旺發達。
而她和毛主席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非常親密。
毛主席還會經常給她安排一些事情,比如在建國之後,曾志去探望毛主席,當時已經是夏天瞭,毛主席依舊穿著破瞭很多洞的毛褲。
曾志有些不理解,便詢問道:“主席,您怎麼在這麼熱的天還穿著毛褲,是不是腿有什麼地方不舒服?”
毛主席聽到這樣的問題有點無奈,還笑瞭笑,對她說:“腿沒有什麼毛病,就是因為塊頭有點大,買不到現成的線褲。”
曾志還有些奇怪,覺得為何主席身邊的夫人不會關心,而主席也說:“我生活上的事情,她也從來不關心。”
於是,基於多年來的革命友情,曾志主動提出要在廣州針織廠為她定上兩套,毛主席也十分高興地說:“好呀,那就麻煩你瞭,不過我有稿費,我自己出錢。”
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曾志見到瞭住在南昌的賀子珍。
曾志和賀子珍,也是土地革命期間的好姐妹瞭,因此,兩人見面,更是有說不完的話。
當年,毛主席還和賀子珍在一起的時候,曾志就和賀子珍的關系非常要好。
兩人經常睡在一個鋪上,還蓋著一條棉被,那會曾志的丈夫是蔡協民,蔡協民是一個非常浪漫的人,經常給曾志寫一些濃濃愛意的長信,這些也總會被賀子珍發現。
由於兩人的關系非常要好,所以賀子珍發現瞭信件之後,就要求曾志拿給她看,看完還不算,還要拿去讓毛主席看。
賀子珍的性格非常倔強,可她的模樣又十分清秀,仿佛一陣風就能吹倒。
毛主席那會非常喜歡賀子珍的性子,因此就會逗著她玩,賀子珍要是發起瞭脾氣,哭得也抽抽咽咽的。
有一次,曾志經過瞭毛主席的房門口,聽見他們暢懷大笑,毛主席看到瞭曾志晃過去,連忙讓曾志進來,曾志走到他們面前,毛主席就用手指著賀子珍對曾志說:“她還總爭風吃醋!”
不過,後來的曾志就再也沒見到賀子珍,心裡雖掛念,可也不好提及,一直到1959年。
她考慮再三,還是將賀子珍的情況向毛主席匯報瞭。
毛主席沉思瞭一會,對曾志說:“我還是想見見她,畢竟是10年的夫妻瞭,你跟汪東興說一下,讓他接賀子珍上來。”
這種絕對個人的私事,毛主席在當年隻和曾志說瞭,再加上後面的汪東興,這件事一共也就4個人知道。
之後,曾志夫妻二人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懇工作。
1966年,中央通知陶鑄去北京開會,臨行前,陶鑄欲言又止地說:“中央要調我去北京工作,當中宣部長。”
曾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過上面的決定,她也沒有多說什麼。
陶鑄獨自離開後,曾志也在廣州養病,她轉念一想,在廣州養病還不如去北京養病,兩人在一起,還能互相照顧。
因此,9月10日,在省委的同意下,曾志也飛往北京,那一天,陶鑄早早就守在機場迎接,這也是夫妻二人結婚三十多年來的第一次,因此,曾志也非常感動。
不過,陶鑄在1967年被檢查出瞭癌癥,11月30日,他在合肥悄然病逝,從和曾志分別到病逝,隻有短短43天。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逝世,傢人幫他整理遺物的時候,翻出來瞭87個信封。
這裡面,是她從每個月的工資中省下來的錢。
在信中,她請求傢人將這筆錢轉交給國傢,再由組織上交給需要照顧的孩子。
其中,有一個信封上,寫著這樣的一行字“我生命熄滅時的交代”。
裡面的內容也非常簡短:死後不要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更不要在傢裡設靈堂,京外傢裡人不要來奔喪,遺體送到醫院去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就火化。
對於骨灰問題,曾志也有著自己的要求。
她想要將一半的骨灰留在井岡山的樹下當肥料,另一半則埋葬在白雲山的石頭下面。
她和丈夫都曾走上過很高的職務,不過,對於自己的孩子,他們還是要求他們在貧困地區工作和奉獻。
曾志與蔡協民所生的兒子蔡石紅,在她去世的時候,依舊還在革命老區井岡山務農。
曾志的一生光明磊落,國傢的事情和傢裡的事情也分得很開,從不混淆,這也成為瞭她做人做事的原則。
而她的後事,也是完全按照她個人的要求去辦理的,火化遺體的那一天,即使親屬們沒有去通知任何人,可還有300多人知道消息後從四面八方前來送行,向老人傢作著最後的告別。
參考
論毛澤東與延安知識女性的成長 譚亮亮; 楊尚勤 毛澤東思想研究
曾志:畢生忘懷一己的巾幗英傑 沈黎明 世紀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