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若曦穿上瞭天青色的衣裳,手裡握著一朵玉蘭花,她臨行前的模樣,跟若蘭一模一樣。巧慧雙眼含淚,伺候著若曦,她不敢哭出聲,也正如送若蘭走的那天一樣。若曦倒在十四爺的懷裡,她臉色蒼白,隻說自己要把這裡的所有人都忘瞭,垂下手便去瞭。巧慧終於忍不住大哭一場。若蘭走瞭,還有若曦,巧慧不敢哭。現在若曦也走瞭,巧慧不僅沒有瞭主子,更是沒有瞭傢人。
《步步驚心》之所以經典,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它本質上就不是一部純粹的偶像劇。換言之可以是權謀劇,也可以是群像劇,但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映射。《步步驚心》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絕不是“工具人”那樣簡單,哪怕是一個非常邊緣化的角色,放在《步步驚心》中也有極深的用意。今天我們想要拿出來仔細探討的角色就是馬爾泰傢的貼身丫鬟,巧慧。
第一次看《步步驚心》,許多人都會忽略巧慧這個角色。甚至提起巧慧,我們對這個人物沒有任何印象。而後再次品鑒,我們才會發現,原來巧慧是《步步驚心》中唯一一個貫穿全劇的人物,不僅如此,巧慧送走瞭若蘭,送走瞭若曦,送走瞭承歡。而三個字,也恰恰代表瞭巧慧的三段人生。
張曉剛穿越成若曦的時候,她在八貝勒府迷迷糊糊醒來,耳邊是巧慧一口一句“二小姐”。那個時候的巧慧不過是馬爾泰傢的一個下人,彼時若蘭嫁到瞭八爺府,身邊總要有幾個知心的人,巧慧就是為數不多的一個。而若曦出事之後,若蘭派瞭巧慧過去照顧,由此可見,若蘭對巧慧的重視程度。若曦剛剛在八爺中瞭暗算,前有狼,後有虎,明玉那一推可以說是要瞭“真若曦”的命,而穿越而來的張曉,不過是替瞭原主的身子罷瞭。這件事若蘭不知道,但未必代表她不清楚若曦遭害,生命垂危。
至此,若曦醒來那一刻,巧慧是真的替主子們開心。若曦已經在病床上躺瞭數十天,若蘭求菩薩拜佛,為的就是要自己的親妹妹醒過來。這個階段的巧慧跟著若蘭,性子自然是天真善良,她沒有太多的心思,主子想什麼就是什麼。若曦醒來後,巧慧就陪著她度過瞭青春時期最為光彩的幾年。在這幾年,若曦在八爺府踢毽子,跳花繩,像極瞭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巧慧一邊盡心盡力地伺候著若蘭和若曦,一邊看著幾位爺跟二小姐交情漸深。
作為《步步驚心》中唯一的旁觀者,巧慧對若曦年少時的經歷,可以說是歷歷在目。但隨著若曦長大,主仆兩個人的安穩日子都到瞭頭。若曦進宮選秀是她在清朝的一個重要節點,同時,這也是巧慧的轉折。如果說早期的巧慧隻是一個盡職盡責的下人,當若曦成為瞭禦前侍奉,若蘭一個人留在瞭府內,巧慧也在那一瞬間長大瞭。也就從這個階段開始,巧慧陪伴若蘭在八爺後院生活,直到送她離開。
若蘭這輩子必然是辛苦的,她的愛人被自己的阿瑪賜死瞭,在最好的年紀又嫁給瞭一個不愛的人。若蘭留在八爺府當這個側福晉,一來是為瞭保住馬爾泰傢族的安危,二來就是為瞭要保護自己的妹妹若曦。而這些,沒有人比巧慧更清楚。她心疼若蘭,想念若曦,但日子也就一天一天過去瞭。若蘭終究是再也撐不下去瞭,也就在這一天,巧慧硬著頭皮找上瞭八爺,她希望二小姐能回來,她知道若蘭是真的累瞭,也不願意再熬下去瞭。
伺候著若蘭穿上瞭馬裝,看著若蘭重新戴上瞭披風,曾經那個英姿颯爽的大小姐好像回來瞭,可是她身形搖搖欲墜,臉色蒼白,好像過不瞭多久,人就沒瞭,巧慧看著倆姐妹抱在一起,這些年,他們兩個人相依為命,在這個紅磚瓦綠的牢籠裡,想逃卻逃不掉,活著卻又是拖累。巧慧很想哭,但是她不敢哭。她一個奴才,沒有主子的吩咐,自然是要永遠當一個聽話的奴才。可是也就在若蘭走的那一天,巧慧對馬爾泰姐妹倆的仆性,徹底晉升成瞭一種親情。
若蘭死瞭,巧慧作為陪嫁丫鬟,本可以重回自由身。她伺候瞭若蘭一輩子,而如今主子都沒瞭,她還能伺候誰呢。若曦待她不薄,給瞭她一筆厚禮,讓她重回大草原,見見自己的父母弟兄。巧慧本可以走,但是她卻沒有走。巧慧送走瞭若蘭,剩下還有若曦,她實在是不忍心看她一個人,於是便要進宮陪著若曦。從若蘭到若曦,巧慧始終是盡心盡力,她聰明,又通透,為人處世隨著年紀的增長更是老練,那個看起來毫無存在感的小丫頭,也成為瞭大傢口中的巧慧姑姑。
巧慧在後宮也同樣有著不同凡響的地位,這其中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她是若曦的身邊人,還有因為巧慧自己業務能力強。論背景,巧慧雖然是若蘭的陪嫁,但是好歹也算是八爺府出來的,但雍正上位後,卻從來沒對巧慧有過半分懷疑。或許,巧慧對若曦的心已然是到瞭人盡皆知的地步。後期的若曦殫精竭慮,她看著雍正上位,賜死瞭九爺,嚴刑處理瞭玉檀。身邊的人一個接著一個離開,隻留下自己,若曦終究還是撐不住瞭。她想要保全自己的朋友,傢人,愛人,但願望終究是落空。
巧慧看著若曦的身體一天天虛弱,看著她跟雍正總是吵得不可開交,可是她卻從來沒去勸過,她懂得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該做怎麼樣的事情。但同時,巧慧跟若曦一樣,他們同樣迷茫,也同樣彷徨。也正如若曦所說,巧慧不知道自己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她唯一堅持的就是支持若曦,不管發生瞭什麼事情,她都是若曦的人。但當若曦跟雍正徹底鬧翻,她出宮嫁給瞭十四爺,巧慧就明白瞭,若曦跟若蘭一樣,沒多少日子瞭。
雍正跌跌撞撞來十四爺的府邸找若曦時,巧慧就站在邊上。她看著那個尊貴的帝王,翻江倒海得要找二小姐的屍首。十四爺也是紅瞭眼,犟著脾氣不讓四爺進靈堂。而這一次,巧慧看著四爺抱著若曦的遺物痛哭,她主動向前,對著四爺說“二小姐以為皇上恨她,不肯見她,沒有話留給皇上”。殺人誅心,不過如此。
若曦算好瞭所有人的結局,但她卻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玉檀的,巧慧的。於是,不安排便是最好的安排。而巧慧最後的成長,也正代表瞭若曦的意義。故事的最後,巧慧成為瞭承歡的伺候姑姑。如果沒有若曦,巧慧不可能有這麼高的地位,也不可能有這樣安穩的晚年。或許,這就是若曦來過的痕跡,她並非是全然無用的,她也影響瞭一些人,例如巧慧。這或許,就是歷史給若曦最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