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43年,湖南益陽安化,有個儒生陶必銓,在村子裡私塾館做教書匠,他在十裡八村很受人敬重;他的兒子陶澍酷愛學習,每日沉淪在書海史籍中,同村的黃財主見這孩子很有志向,主動上門求說訂個娃娃親。
陶澍父親陶必銓自然很高興,也就同意瞭這門親事。
陶澍到瞭會考年紀,連續參加兩次科考皆不中。
黃財主覺得自己看走瞭眼,加上女兒不願意嫁給窮書生,就動瞭悔婚的心思。不過村裡村外總能見面,悔婚名聲不好聽,就在他為難犯愁時,丫鬟願意代替小姐出嫁。
陶傢高高興興的把新媳婦迎進門,全然不知所娶新媳已被丫鬟掉包。
一,歡喜結親傢
黃財主本名叫黃崇榜,在當地是個不大不小的富商;由於清朝時期商人的地位不高,他一心想給傢裡的獨女千金,找個書香門第的書生做乘龍快婿,一來二去看中瞭陶澍,雖說陶傢有些貧匱,卻世代為儒,陶必銓還中過舉人,在安化實實在在是個書香門第有臉面得人傢。
黃崇榜看中陶澍這個小讀書郎,為的是押中他前途可期這塊寶,一切都按計劃進行。
兩傢一拍即合各自請瞭媒妁,互相遞瞭孩子們的生辰帖子,擇定良辰吉日,就給孩子們訂下“娃娃親”婚約,剩下來的就是等時間,隻要未來科考時姑爺金榜題名,自然是光耀門庭,到時喜結良緣喜上加喜。
小書生陶澍讀書讀出顏如玉,自是心生歡喜;不過讀書下功夫的同時,心裡有瞭幾分雜想,倆傢離得不遠,有時在河邊遊泳玩耍,小夥伴看到黃財主大陶澍三歲的女兒,就會逗逗小陶澍:“大媳婦、大媳婦。”
光陰如梭,時光飛逝,很快陶澍就到瞭會考的年紀;鄉試、省試、會試時,陶澍將平日所學盡展所能,一層層過五關斬六將,不想,最後連一榜都沒過,就被打回瞭原籍。
黃財主聽說女婿落榜,成績不怎麼樣,就像泄瞭氣的皮球,覺得自己“打瞭一生大雁,卻被雁啄瞎眼。”
這分明就不是一個讀書的料,還想什麼光宗耀祖?自己女兒嫁過去,將來弄不好,女婿就是子承父業,做一個窮教書匠,他可不想讓富貴千金落成教書匠的老婆。
黃崇榜思來想去不願意女兒未來跟著陶傢受窮,正思量琢磨猶豫的階段,一個姓吳的富商來找黃財主,他希望倆傢能結秦晉之好。
同為生意場中的人,話語投機志趣相同,如若聯姻一定是“錦上添花。”
黃崇榜當時也沒敢回話,畢竟自己的女兒已許配給瞭陶傢;當時三媒六聘奉父母之命的禮儀一樣不少,自己沒理由無端悔婚。
擅自撕毀婚盟,日後會成為大傢閑言碎語的話柄,街裡街坊的以後出門顏面無光,在生意場也會被大傢認為,是沒有信義的人。
就在他抓耳撓腮愁眉不解,不知如何是好時,傢裡女兒的丫鬟卻站出來,她說:“老爺,如若您不嫌棄,把我頂著小姐的名,嫁給陶傢吧。”
黃崇榜驚訝的看著丫鬟,這小丫頭這主意不錯,他催促丫鬟:“你繼續說。”
丫鬟緩緩地說道:“您收我做義女,給我起個名字,就說我是您的女兒,嫁給陶傢,不僅保住瞭您的顏面,也可以給小姐找個好人傢。”
黃崇榜連連點頭,說:“這個行,這個行。”
按照和陶傢訂下的婚約日期,黃崇榜把“女兒”黃德芬,體面的嫁給陶必詮傢裡。
“小姐”黃德芬嫁進陶傢門,賢惠勤快,說話很有進退,敬上憐下,大方體面,讓一直忐忑不安陶傢,把拎著的心一下放進肚子,陶必銓認為這是祖上燒瞭高香,娶瞭這麼好一個大戶千金,陶澍也在新婚後,重整精神再做會考的準備。
二,再落第知恥而後勇
識大體的黃德芬,非常鼓勵夫君參加會考,每天早早做好一傢人的飯菜,和傢裡人收拾利索雜事後,就把陶澍學習的書籍用品都在書房放好;娶瞭媳婦的陶澍也很下心,每日頭懸梁錐刺股的用功學習。
陶澍在平常幫助父親照看私塾,教育解惑後學中,把自己的功課放在首位,他不僅把各種資料整理收集好,還盡可能的通讀研學,這樣陶澍所涉獵的書籍范圍擴大瞭不少,他的知識紮實、穩固,上貫古今下達當世。
陶必銓夫妻看著小倆口如此懂事,心裡別提多舒坦;不料,真是好事多磨,在會考時,陶澍竟然再一次名落孫山,看著榜上寂寂無名,陶澍心情備受打擊,他一度彷徨無志,自己都覺得:“命中沒有莫強求。”
悔婚的黃崇榜聽說“前女婿”,再一次落榜,則暗自慶幸自己沒有把女兒嫁給陶傢,是多有遠瞻的英明抉擇,鄉鄰嘴裡議論紛紛,讓陶傢人顏面無光。
落榜後的陶澍灰心不已,他懨懨垂頭的喪氣情緒,被妻子黃德芬看在眼裡;她沒有打擊丈夫的信心,反而倍加鼓勵陶澍不要輕易放棄。
甚至這個沒讀過什麼書的丫鬟,還把現學的名人故事,鼓勵丈夫,她說:醫聖李時珍三次落榜,奮發後起而中,大詩人韓愈屢考屢敗,最後成為八大傢名人。
陶澍聽黃德芬舉出的名人例子,就誇黃傢小姐有見地;然後,不再垂頭喪氣而是知恥而後勇,每天讀書到很晚也不肯睡覺。
上天不虧奮發人,在嘉慶帝執政的1802年春,皇帝忽然開恩放榜,要多找書生入仕,陶澍也在這次會考中幸運地中瞭榜。
陶澍科考的成績以進京參加進士會試,成為全國第63名傲立湖湘;四個月後,又參加殿試,他的成績發揮的更好,一下進入二甲第15名;朝考時,皇帝親試,嘉慶帝將他欽定為第55名,這個成績在安化縣是從來沒有過的。
1804年的二月,陶澍被選入翰林院欽賜庶吉士;在1805年四月,又被任命為編修等職責;這下陶傢貧憑子貴一仕沖天,在安化縣成瞭巨大新聞,到皇帝身邊給皇帝編寫修改書稿文書,這可是千載難出的貴人啊,此時,悔婚的黃傢成瞭眾人嘴中的笑柄。
就在陶澍仕途大開,準備大展宏圖之時,父親陶必銓卻因病去世;陶澍向朝廷請瞭長假,在傢裡丁憂守孝三年。守孝期,他在澧陽書院做代課主講,專心培育桃李,授課解惑認真負責,他的學生們都非常仰慕老師的才華。
陶澍在澧陽滯留時,寫下很多遊歷詩篇,其中:《嘉山懷古》、《舟過安山》等,都被收入到當地的:《直隸澧州志》中,及《陶澍集.詩文》裡。
陶澍的才華被當地湖湘學子奉為傑作代表,詩詞廣為傳誦在學子們的課業中。
對於推崇陶澍的詩文之舉,學者們如是認為,他的詩文格調高昂、矩陣開合大氣擴展、詩詞中的意境氣象恢弘,英雄氣概豪壯,還有幹氣義薄雲天積極、樂觀的精神,都是它作為楷模宣揚效仿的地方。
陶澍1809年從湖南再回到京師,仕途更加順暢起來,皇帝欽命升任他為禦史,調任山西佈政司、四川巡撫、安徽、福建等省總督;一個沒有靠山的小縣城儒傢子弟,到瞭道光十年,就得到重用,又一路提到兩江總督,治轄富庶區域,可見道光皇帝對他的認可。
陶澍個人秉性使然,職責作風:肯幹、敢幹、會幹;他主張大興水利,將河道旱季疏通,確保老百姓汛期糧田的安危;災荒之年,他親力親為負責籌建義倉,留做災荒年救民之命的保障。
他在用人上,任用賢者;像後來大名鼎鼎的林則徐、包世臣、賀長齡等,都曾是他信賴的智囊團,傾囊相授出謀劃策助他治理兩江經濟,提高稅收,充實國庫;引入的漕運,在近十年的經營中,促進瞭江南水道兩岸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皇帝的庫藏,增添瞭不少真金白銀。
他在任內還負責督辦海運,兩江鹽商海陽、等沿海地區,都是控制鹽業富可敵國的商人勢力范圍,他們雄厚的實力人脈的廣大,很是抗拒陶澍督辦鹽運事宜,他的控制打擊瞭這些鹽商,和政務官員互相勾結的利益鏈,將朝中積弊得以逐步肅清。
他的功勞深得嘉慶和道光兩任皇帝信賴,在道光年間他成瞭朝中頂梁支柱。
三,千掐萬算不如老天一算
眼看著陶澍這邊仕途順暢的像扯瞭風帆一樣,悔婚的富商黃崇榜,後悔的腸子都青瞭;他千算萬算算不出:“前女婿”前程似錦,肚腹所藏無處可訴,隻能感慨自己眼瞎心濁。
他的親生女兒自嫁給吳富商,傢道日漸衰落,女兒的日子也從千金小姐墜落成瞭落魄的“鳳凰。”
黃財主難以抑制心態,常常埋怨自己狗眼看人低,遇事經不住考核;按說做生意的人,都懂得投資會有個回報期,或者有賠有賺;怎麼選個女婿兩次沒考中,自己就急的顛三到四扛不住瞭?
“哎!”隻能說黃傢命中沒有這乘龍貴婿,說什麼也晚瞭,這天底下就沒有後悔藥啊!
反而是黃傢這替小姐嫁過去的丫鬟“黃德芬,”在陶澍二次沒考上,就告訴他自己不是真正的黃傢千金,隻是老爺想悔婚,礙於面子用以掉包的丫鬟,如果陶澍不願意,可以把她休瞭,重娶其他人傢的千金。
陶澍知道實情後,並沒有責怪丫鬟妻子,他決得這個結局很不錯,妻子雖出身寒門,卻知禮節孝順賢良,勤勞能幹是個良傢婦女,也就不在意妻子是冒名頂替的。
後來陶澍一路提升成為皇帝的紅人,丫鬟黃德芬還是勸他幾次,希望他再娶一個大戶人傢的小姐,陶澍因為無後為大慢慢是有一點動心。
陶澍後來確實又娶瞭側室,由於幼兒夭折,陶澍隻能一發不可收拾的娶到第七個妻妾;這些內眷一共給他生的眾多女兒,很多都幼時夭亡,這讓陶澍內心總是有些許不暢。
而真小姐嫁給吳傢後,夫傢仗著傢大業大欺霸鄉鄰,在和一戶姓曾的人傢爭搶田地時,其丈夫竟被曾傢打死。
吳傢剩下的田產房屋,靠著黃氏一個寡婦怎能支撐得住?
吳傢原本在同族中也沒有好名聲,慢慢被本族人把傢產都算計吞並沒瞭。
怕吃虧、吃苦的黃德芬,從此過得潦倒不堪;陶澍丁憂期間,在書院教書聽說瞭她的近況,深懷憐憫陶澍給她送去五十兩紋銀度日,黃氏拿著陶傢給的銀子羞愧難當,痛哭失聲悔不當初。
窮日子過怕瞭,這五十兩白銀,黃氏怎麼也舍不得花,就好好地收藏起來。
然而還真應瞭那句:“天漏偏遭連陰雨,”的話,就是藏著,銀子也被賊給偷瞭去,黃氏覺得路無生途,想不開自縊身亡,一個嫌貧愛富的富傢小姐,落個如此淒惶的下場,讓人不得不感嘆:“做人要善良,留下一線蔭子孫。”
四,英年早逝皇帝失股肱
正當陶澍為官之道越來越成熟,管理思想和目光越來越有成時,剛滿60歲的陶澍,因勞成疾因重成珂,於道光十九年,病逝於兩江官署。
陶澍死後,道光皇帝調用大臣時,真心感覺少瞭股肱之臣,對兩江總督和水利上的官員,重新任命都覺欠缺不如意。
為此,道光皇帝很是懷念陶澍的得力,在他去世後,又追封陶澍為:“太子少保。”並在江蘇東海縣為他設立功德祠堂,讓自己心愛的大臣盡享香火祭祀。
道光皇帝不僅敕封臣子,還愛屋及烏封賞瞭陶澍的妻子為一品“誥命夫人”,陶傢盡享皇帝厚愛,光宗耀祖,門楣生光。
後來,陶澍的一生所為,盡被載錄史冊《清史稿》中,裡面給予陶澍的評價是這樣的:“陶澍治水利、漕運、鹽政等,垂百年之利,為屏為翰,庶務愧焉。”陶澍被後人譽為湖湘名臣,他是當之無愧的。
陶澍在用人上,大體上也是比較註重老鄉觀念的,他後來幫助引薦的有:左宗棠、胡林翼、魏源,都是湘人中的有才能人。
他會因才推薦,使一大批湖湘有學之士,在清朝的政治舞臺上,得以施展拳腳治國理政,在後來,成為清朝的頂梁重臣,左宗棠安邦擴展疆土的建樹,都離不開陶澍的早期提拔。
陶澍性格耿直,用人敢於不避嫌,也是湘人性格中火辣辣的一大特點,無論在人間煙火,還是在宮庭朝堂,皆是如此。
參考資料:
《直隸澧州志》:作者:何玉 棻 時間:2010年1月
《清史稿.陶澍》作者:湖南益陽市人民政府 時間:202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