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年間,京城之中有個名為彭印山的孩童,他自幼聰慧過人,有著很大的名氣,被譽為神童。
封建王朝,名氣想要體現,詩詞歌賦就占據瞭半壁江山,基於統治的需要,所創造出的內容也得切合於“維護統治”的需要,在這一點上,朱棣也比較在意。
朱棣需要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
每到節日的時候,北京城內的各種活動也不少,朱棣也是希望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來表明自己所創造的盛世。
永樂年間的一個元宵節,京城裡面四處都是張燈結彩,人們高高興興地走上街頭,來共慶佳節。
朱棣也想好好感受一番,他本身就是亂世出生,也要求官員們能體恤民情,自己能做的時候,也會如此。
他微服出宮,觀賞著燈火,結果發現一戶人傢門口並沒有彩燈,屋內,竟然還有一個童子正在讀書,這樣的情況,確實極為少見。
他感覺到非常奇怪:孩童的天性是貪玩,為何這個孩童還能在鬧市中讀書?
朱棣推開門進去,發現這名孩童隻有七八歲的樣子,正點著燈讀書。
孩童看到朱棣之後,也覺得對方風度翩翩,傢中有客人來瞭,孩童便起身施禮。
朱棣詢問孩童的姓名,孩童回答名叫彭印山。
彭印山是京城中出名的神童,朱棣微服,也有所耳聞,一位隨從問道:“是那位小神童嗎?”
彭印山說道:“過獎!”
朱棣一聽,便來瞭興趣,趁著今日是元宵節,也想讓大傢一起樂樂,於是就想著出個對子,大傢一起作答。
因此,朱棣口吟瞭上聯:明燈明月,大明一統。
上聯三個“明”字,也印證瞭明朝,而嵌入瞭一個“一”字,也同樣代表著朱棣是想要贊揚如今大明王朝空前繁榮統一的景象。
身邊的隨從們都知道這是一個表現的機會,可聽到這句後,就有點擔心起來。
這也不難理解,朱棣似乎一生都在證明自己的能力足以當上一個正統的皇帝,所以他才會將統治下的繁榮看得如此之重要,若是對錯瞭句子,惹得皇上不高興,按照朱棣的性格,極有可能要掉腦袋。
就在一片沉默中,彭印山對出瞭下聯:君樂民樂,永樂萬年。
彭印山的下聯,可謂是直接擊中瞭朱棣的內心,連用三個“樂”字還嵌入瞭“永樂”年號,可謂是對仗工整、構思巧妙,同時,他還充分贊揚瞭永樂皇帝的功績,表現出皇帝治下興旺強盛的繁榮景象。
朱棣聽聞之後更是龍顏大悅,當即誇贊瞭彭印山一番,幾天之後,他的聖旨就下來瞭:傳彭印山進宮伴讀。
不過,關於這位神童後來的記載,卻不多瞭。
民間有一種說法:這位被寄予希望的神童還是沒有逃脫“慧極必傷”的命運,匆匆離世,朱棣在聽聞後非常悲傷,還讓大學士為這名神童寫瞭墓碑。
朱棣雖說是“武將”出身,不過從很多地方也都能看出,他的一生非常重視文學,他本人也極為愛好字畫,沈度因為書法溫潤,被其稱為“我朝王羲之”。
他在位的時候,也逐漸完善瞭文官制度,後來的內閣制度的雛形也在這一階段形成,他大力宣揚儒傢思想,改變瞭明初道教之風。
而且,朱棣還組織過一系列的編書活動,比如《永樂北藏》、《聖學心法》等等,很多內容中,都闡述瞭他的治國理念。
當初的馬苑對聯,也能看出朱棣和朱允炆的性格差距。
當朱元璋即興說出“風吹馬尾千條線”的時候,朱允炆的回答是“雨灑羊毛一片氈”,而朱棣的回答卻是“日照龍鱗萬點金”。
朱棣心中有事
朱棣和明朝的其他皇帝都不太一樣,按理說,開國皇帝打下天下,其餘的皇帝隻需要經營就可以。
可朱棣從出生開始,他的人生似乎就不太一樣。
在1360年,朱元璋的大對手陳友諒一路高歌猛進,已經打下瞭太平,緊接著就要進攻應天的時候,朱棣呱呱落地,前線戰線吃緊,朱元璋滿腦子都想著打仗,根本沒空理會這個孩子。
這也就意味著,朱棣出生的時候,還並不是皇子。
到瞭1367年,朱元璋給才好好給孩子們起名,朱棣作為第四個孩子,分到瞭一個“棣”字。
朱元璋是從“開局一個碗”一路走來,自然懂得軍事的重要性,因此,他對於孩子,也是軍事化教育。
朱棣和他的兄弟們經常穿著麻鞋,和其他士兵一樣到城外遠足,待到年齡漸漸變大瞭以後,他們還需要在演武場上準備練武。
待到朱元璋的天下漸漸穩固以後,他對於孩子們的文化教育也格外重視,朱棣和其他兄弟們一同入學,接受瞭系統性的儒傢思想教育,這也為朱棣後來展現出文人的一面埋下瞭伏筆。
洪武三年,朱元璋將諸多皇子封為王,其中朱棣為燕王。
十年之後,朱棣來到瞭北平,他隻有少量的軍隊,那會明朝的北方還是有蒙古人搗亂,燕王朱棣大展身手的時候也就來瞭,當他將乃爾不花勸降之後,朱元璋都感覺這個兒子成瞭大氣候,高興地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
自此之後,朱棣的威名大振,多次被朱元璋派去北方參與軍事行動。
可是,那會的皇帝的繼承權不是靠戰功赫赫就能拿來的,關鍵還得靠投胎。
同樣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標被立為太子,關鍵原因還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兒子,朱棣是看著自己的父親一路打下江山的,對於這樣的安排,他心裡自然是有不滿,可又不敢多說什麼。
可是,太子朱標早早就夭折瞭,朱元璋無可奈何,隻好立瞭皇太孫朱允炆為合法繼承人。
在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就登基瞭。
結果,朱允炆絲毫不給那些叔叔留面子,上來之後馬上就開始采取削藩的政策,將周王、代王、湘王等都逼得自盡,朱棣本來就是憂患意識特別強烈的那一種,面對這樣的情況,自然感受到危機重重。
因此,在建文元年,朱棣抗命,以“清君側”為由發動瞭“靖難”,雙方開始瞭一場持續瞭三年的軍事對抗。
燕王畢竟不算是正統,所以起兵的時候隻有10萬人左右的部隊,除瞭北京那一片,也沒有其他什麼領土。
遠在南京的朱允炆有一支三倍於燕王的常備軍,而且他本身還掌控著全國的經濟,那些明朝的附屬藩國都支持朱允炆平定這場“叛亂”。
可朱允炆從小就在蜜罐子裡長大,根本不懂軍隊如何使用,他隻是覺得自己的部隊人多。
朱棣麾下的部隊,都跟著他很多年瞭,而且個個都是久經沙場,跟蒙古人打來打去,自然積累瞭豐厚的經驗。
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棣多年來的軍事素養得到瞭充分的體現,朱允炆這邊指揮不當、內部松懈的缺點也影響瞭整個戰局,很快,許多原本效忠於朱允炆的將領都宣佈投降瞭燕王。
建文四年,當朱棣已經來到瞭南京城下,朱允炆已經知道大事不妙,於是趕緊找來瞭慶陽公主和朱棣談判,結果沒有成功,之後,朱允炆就下落不明,朱棣登基,改年號為永樂。
這樣的事情,對當時來說影響還是非常大的,盡管明朝還是明朝,可很多人都覺得現在的明朝不夠正統。
朱棣對於這些人的處理方式也非常簡單,他完全繼承瞭朱元璋嗜殺成性的理論和性格,隻要是抵抗他的,或者那些在朝堂上閑言碎語的,都難逃一死。
而他的侄子朱允炆,連影響都幾乎消失瞭,就當他沒有存在過。
因為他將1402年改為洪武35年,然後把第二年改為永樂元年,這樣看起來,似乎合理一些。
雖然說是來路不正,可從統治者的角度考慮,朱棣也確實是一個好皇帝,在他的統治下,出現瞭一個“永樂盛世”,而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也發生在這一時期。
由於朱棣的文化程度同樣也很高,所以他對於那些議論才格外重視,為瞭堵住別人的嘴,他也重新修瞭史書,並且希望天下的文人都能夠認同他的身份。
《永樂大典》就是那個時代的見證。
朱棣想要的,是一個土地和思想兼顧的“統一大明”,他還專門考慮到蒙古人的侵略,因此將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到瞭北京。
在他的考慮下,這樣不僅可以進一步控制住東北地區,還能隨時下中原,紫禁城的規模,也就是從此時奠定下來的,從那裡最初的佈局,都能感受到朱棣的思想。
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件事:便是想要威震當代,留名青史。
朱棣自己內心也知道,無論有多麼大的理由,都不該直接將自己侄子的統治給推翻掉,可若是不那樣做,倒黴的又是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棣知道自己這樣的做法很可能被人所效仿,若不是他的軍事素養足夠強大,他的皇位也很難坐穩。
除瞭打仗、威震四海之外,朱棣的《永樂大典》才是得意之作,他認為,通過編寫出這樣一部書籍,就能表達自己所統治的時代是一個盛世,以此來歌功頌德,向世界表明自己是一個極為優秀的皇帝。
似乎,他在不斷強調著:我這麼優秀的一個人,難道不應該當皇帝嗎?
參考
彭印山巧對皇帝 位同亮 現代傢教
馬修松. 永樂帝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以王賡武眼中的永樂帝為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