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所著的武俠小說《碧血劍》結尾,明朝末年,男主角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受到海外華人張朝唐的邀請,到南洋的浡泥國散心。袁承志欣然接受,遠渡重洋,驅逐“紅毛海盜”,在海外開辟瞭一個新天地。
“袁承志”這個人物和“浡泥國”這個地名固然是虛構的,但是這段劇情卻有著真實的歷史背景。
明末清初,有不少華人闖蕩南洋,在南海島嶼上建立漢人統治的政治實體。比如廣東潮州人張傑緒,就曾在明亡後在如今的印尼納土納群島成立瞭一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並自任國王。
就連書中的“紅毛海盜”,也是以當時殖民南洋的西方侵略者為原型。
古籍記載的南洋群島
納土納群島位於南中國海,由27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2110平方公裡。
群島地理位置特殊,距離我國領土最南端曾母暗沙僅400公裡,距“世界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約600公裡,東臨加裡曼丹島,西接馬來西亞半島,主要島嶼包括納土納大島、南納土納群島、淡美蘭群島和巴達斯群島。
這裡地處亞熱帶,島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氣溫高,降水豐富,盛產木材,可可,大米,玉米,椰子等植物。
“納土納群島”在我歷史上早有記載。
漢代以前,我國稱納土納群島附近的海域為“漲海”。
這個稱呼和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由於納土納正好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交匯的馬六甲海峽附近,受兩大洋水位落差活動影響,水位經常出現升高和回落的現象。
因此,我國先民稱此海為“漲海”。與之對應的,“納土納群島”被稱為“漲海崎頭”。崎頭,即島嶼,面積較大的“納土納大島”則被稱為“極大崎頭”。
東漢時期,出生於南海郡番禺縣(今廣州市海珠區)的大臣楊孚所著的《異物志》一書就有關於納土納群島的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
意思是說,位於“漲海”的群島,水淺,而且多有暗礁。
三國時期,丹陽太守萬震著有《南州異物志》,是研究古代嶺南的珍稀史料。據此書記載:“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漲而多磁石”。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從馬來半島出發,往東北方向航行,有極大的島嶼高高佇立在漲海中,海域正在漲水,海中多有暗礁。
就此記載來看,與納土納附近海域的情況吻合度相當之高,可見“極大崎頭”就是納土納主島。
兩宋時期,隨著遠洋航海實踐的增多,南海諸島又有瞭新的名稱,常用“千裡長沙,萬裡石塘”泛指南海諸島。
從那時起,越南中部的交趾洋(今北部灣)和納土納群島都被作為中國與海外諸國的海域分界。他國船隻,隻要經過瞭納土納群島或交趾洋,即視為進入中國之境。據說當時,從西方來華做生意的阿拉伯商人隻要看到納土納的奇山,便知道快到中國瞭。
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路過此處,也將“漲海”稱為“石塘”,“漲海崎頭”稱為“石塘嶼”。
據跟隨鄭和下西洋的船工們後裔們所說,南海“石塘”面積最大的島嶼——也就是“極大崎頭”——曾經被鄭和船隊作為海上補給第一驛站,船員們在島上建造瞭大量營地,並配備較為完善的生活設施,留人值守。由於眾多青壯年經常往返歇息於該島,所以,人們又將“極大崎頭”稱為“萬生石塘嶼”。
在我國最著名的航海圖《鄭和航海圖》上,這個“萬生石塘嶼”所對應的位置正是納土納群島的位置。
安不納的前世與今生
鄭和之後,明朝不再組織官方遠航活動,但當年一部分跟隨鄭和的士兵和船員漂洋過海,攜傢帶口前往南洋討生活,其中就有人在納土納群島定居瞭下來,比如廣東潮汕人水手曾沅芳就帶著傢眷長期居住於此。這些中國人在島上形成瞭規模不小的群落。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後,賜名“萬生嶼,安不納”,寓意這片島嶼的居民不需要向明廷繳納稅賦,從此人們管這片群島叫“安不納島”。
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安不納島上的漢民互幫互助,親如一傢,一直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清軍入關建立中原統一王朝後,鄭成功領導的鄭氏傢族在東南沿海開展反清復明活動,並且在臺灣建立瞭第一個漢人政權。
1683年,明鄭政權在清軍和荷蘭軍隊的夾擊之下覆滅。劉國軒、馮錫范等人攜幼主鄭克爽向清朝投降,明軍將領張傑緒不願叛國,遂帶領廣東沿海的300多名南明殘兵和一批不願意接受滿清統治的漁民逃到安不納島,建立明張南洋政權。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安不納島多山地,隻有沿海一帶有耕田,漁業是這裡的主要經濟來源。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這裡成瞭很多捕魚公司首選的晾曬魚幹的地點。
除瞭漁業外,安不納島還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商機。
安不納島附近的婆羅洲島(如今的加裡曼丹島)由於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火山活動頻繁,活躍的地層巖漿噴出地面後,將大量金屬帶到地面,從而形成瞭大大小小的巖金礦。而表層巖金經過經年累月的風化作用,脫離巖體,流入河流,從而形成瞭眾多砂金礦。
這些大自然饋贈的財富吸引瞭無數懷揣“黃金夢”的人。
安不納島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淘金者到婆羅洲島淘金的必經之路,也是這條航線上最重要的補給點。淘金者前往婆羅洲的旅途中,需要在此修整,補充物資,挖到金子的人回國途中,也同樣需要在這裡落腳休息。
以張傑緒為首的士兵控制瞭島上的碼頭,壟斷瞭南下淘金人的生意。在賺到第一桶金之後,張傑緒成立瞭“南華公司”,控制瞭周圍多個小島,並且建立瞭完備的制度。
當時島上華人占大多數,這些人通過商業發傢致富,自然而然擁護張傑緒成為國王。
飽受殖民之苦的華人
成為安不納島實質領袖的張傑緒並沒有另立國號,仍然自稱大明後裔,奉大明為正朔,對外則依舊以“南華公司”的名義與周邊國傢以及西方殖民國傢開展貿易。
十七世紀前葉,在荷蘭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瞭荷蘭東印度公司,一邊靠海外貿易業務盈利,一邊對東方諸國進行殖民、掠奪。為瞭抵抗西方殖民勢力的入侵,張傑緒率島上華人及原住民聯合作戰,驅逐瞭入侵的荷蘭人,一時雄鎮南洋,在海外華人中擁有極高的威望。
然而好景不長,張傑緒逝世後,王國繼承人問題出現分歧,明張政權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
隨後,荷蘭東印度公司乘機吞並瞭張傑緒一手建立的“安不納王國”,但是此地依舊生活著數萬華人。
荷蘭人侵占群島後,很快搞瞭一系列去漢文化的動作。
他們首先做的,就是將中國人取的名字“安不納島”改為“安波納島”,後來又因為“安波納”與其他地點存在重名,遂又改名為“納土納”,這個稱呼沿用至今。其次就是開設學校,教授外文,試圖截斷島上居民與漢文化的聯系。
在西方殖民者長時間的統治下,漢人對群島的控制權逐漸消失。但是當地華人還是保留瞭一些中國文化傳統。比如很多曾沅芳的後裔,都代代相傳一種象牙胸牌。
傳說這些胸牌是當年隨鄭和下西洋的專業人員雕刻而成的,牌上刻著“萬生嶼安不納”、“宣宗癸醜年”等字樣,胸牌的中間是一座立體島嶼,中下部是海水蕩起的波紋,栩栩如生。
荷蘭人統治瞭這片島嶼三百餘年。直到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妄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瘋狂擴張遠洋殖民地,荷蘭被日本軍隊打敗,納土納群島被納入瞭日本統治范圍。
1945年8月14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佈無條件投降。荷蘭殖民者卷土重,來想要重新統治這片區域,最後以失敗告終。
1945年8月17日,印尼取得獨立。
納土納群島作為南海的南出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印尼獨立後,長期表達瞭對納土納群島的主權要求。
當時的納土納群島上仍然居住著數萬華人,但是人數沒有特別多,也沒有出現一個類似於李光耀一樣的超級政治強人,所以至始至終無法建立一個獨立的華人國傢,甚至在面對抗印尼政府長期的排華政策時,無法形成有效的自保。
上天賜予的豐厚財富
獨立後的印尼為瞭控制納土納群島,向島上大量遷入本國移民,華人淪為少數群體。至此,曾經海上華人之國的榮光化為歷史塵埃。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居住在納土納的華人回到瞭祖國的懷抱。
在上世紀90年代,國際社會上流傳納土納群島上的華人與中國政府秘密聯系,希望能夠回歸中國的說法。這種傳聞很快引起瞭印尼政府的警覺。
因為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國傢的主權可以一直延伸到海岸外12海裡,而海岸線外200海裡范圍都屬於專屬經濟區。
納土納群島距離我國的南海九段線最近的地方隻有20多海裡,且漁業資源十分豐富,這就使得中國與印尼之間因為專屬經濟區域重疊而存在潛在利益沖突。在現實中,兩國漁民也時常發生紛爭。
這種沖突隨著南海發現大量油氣資源逐步激化。經勘探,納土納群島及附近海域發的油氣田儲藏瞭數量驚人的石油和天然氣,其中東納土納區塊的天然氣儲備居亞洲之首。
除瞭儲量巨大以外,這裡的石油和天然氣分佈海域普遍較淺,平均深度在30米左右,最深的地方也隻有百來米,開采成本低,利潤高。
納土納群島因此成為印尼油氣產業王冠之上最閃亮的一顆寶石。
2008年,印尼與多國聯合開發境內油氣田。據估計,單單納土納D-阿爾法區塊就擁有46萬億立方英尺的商業可開采天然氣。
石油和天然氣就此成為印尼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正因如此,印尼當局更加害怕中國對納土納群島提出主權要求。
而中國向來主張和平解決南海問題。2015年11月,我國外交部發言人公開表態,明確瞭中方對納土納群島主權屬於印尼這一事實無異議。為納土納群島主權之爭劃上瞭一個階段性的句號。
如今的納土納群島隸屬印尼廖內群島省管轄,島上常駐人口約9萬,包括一小部分說漢語的華人後裔。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的現代,中國一直秉持著“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致力於和印尼合作開發南海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以維護兩國關系和南海地區的穩定。
結語
從歷史來看,納土納群島曾經接受明朝皇帝的冊封,又充當過鄭和下西洋的軍事基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漁民和船工自古以來在這片海域作業,島上還一度建立過華人王國,具有強烈的“中國色彩”。
但由於古代中國封建王朝始終未能對海洋這個領域引起足夠重視,加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導致近代中國錯過瞭在納土納群島建立連續性地緣關系的最佳機會,納土納群島一直無法納入中國版圖,成為一大遺憾。
參考資料
[1]柏楊.中國人史綱.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10
[2]中國歷史上對南海的命名.地理教育,2011(11)
[3]南博一.中石油國際致信印尼政府,有意聯合開發納土納群島油田.澎湃新聞.20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