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時期,我們有很多優秀的抗戰將領,憑借英勇善戰的謀略,率領我們取得瞭最終的勝利,所以建國之後這些將領也都被人民群眾稱為“開國元勛”,並都被授予瞭軍銜。
但有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人物,他曾帶領自己的隊伍在抗日一線奮勇作戰,卻因為一些原因,最終隻是一個大校的軍銜,不禁令人感慨唏噓。
張維翰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將,他一生都在為民族獨立做貢獻,年少時就剛正不阿,看不慣那些端著“金飯碗”的人的行事做派,就毅然決然的投身於革命,接著進入瞭北平民國大學政治系。在學校認識瞭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後,他更加意氣風發。
不久之後經過朋友介紹,他加入瞭中國共產黨,並被委以重任。
但這樣一位將軍在晚年時蒙受冤案,授銜時也隻是大校軍銜,他的冤案也是到離去後才被平反。
思想進步受賞識,加入組織參革命
1906年,張維翰出生在山東陶縣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傢庭,他排行老五,上面四個都是哥哥。
傢裡並不富裕,甚至還有些清貧,大哥在傢幫父親做農活,沒有什麼收入,但二哥張維璽因在馮玉祥部下任職,這才使傢裡的經濟情況好轉一些。
張維翰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外出求學。1915年,年僅9歲的張維翰隨母親來到北京,進入瞭由馮玉祥主辦的第十六混成旅軍官子弟學校,也是在這裡他結識瞭同窗好友彭雪楓。
彭雪楓是馮玉祥西北軍軍官彭雨亭的侄子,張維翰和他在學校裡一同相處學習,兩人有相同的抱負和志向,他們兩個的同窗之誼也延續到瞭共同考入北平民國大學。
1925年五卅慘案爆發,激發瞭張維翰等一眾愛國青年的熱情,他們一起遊行示威,進行革命宣講。1929年,白色恐怖事件讓所有的進步青年都面臨著被逮捕的危險,張維翰不得不逃向農村。
在張維翰離開的這幾年之中,蔣介石發動中原大戰,讓本就動蕩的年代更加困難,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讓日本人在三個月內占領瞭東北,人民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張維翰憤怒的看著這一切,他看清瞭國民黨的腐敗和國民黨軍官官僚的無能。
於是他便開始組織動員,開展學生救國活動,在濟南成立瞭北平民國大學的同學會,號召瞭許多有志之士加盟進來,組裝起一支抗戰力量。
1936年張維翰結識瞭范築先將軍,兩人共同達成瞭建立我黨組織的三項綱領,推動瞭區域性的國共合作,兩人在日後的相處中也成為瞭摯友,張維翰迎娶的妻子也是范築先的侄女,范樹瑜。
1937年,張維翰與闊別瞭7年的彭雪楓在北平相見,彭雪楓瞭解張維翰的品行以及他熱忱的愛國熱情,於是向張維翰宣傳瞭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並且經彭雪楓的介紹,張維翰加入瞭中國共產黨,此後張維翰就忠誠的為黨工作。
摯友殉國挑大任,率領八團入八路
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張維翰開始發揮出他出色的編排作戰能力,1937年他與范築先將軍一起整改瞭六萬餘人的作戰軍裝部隊,並且在二十九個縣級建立起來瞭抗日武裝政權。
他還發展起來瞭十幾位共產黨縣長,讓他們更好的帶領作戰,和范築先將軍一起建立起來瞭魯西北革命根據地,建立起來瞭完整的黨的革命體系,這一做法也讓張維翰的名聲大震,黨中央也曾經讓全國各地學習魯西北地區的抗戰政權。
1937年九月中旬,日軍來到瞭山東境內,為瞭抵禦日軍的侵占,山東省成立瞭第六區抗日遊擊司令部,范築先任司令長,張維翰任政訓處處長。
次年11月,國民黨暗中勾結日軍,出賣范築先部隊,導致范築先堅守的聊城失陷,范築先將軍壯烈殉國。
范築先將軍殉國後,一時軍內群龍無首,亂瞭陣腳,形勢嚴峻,在緊急召開瞭會議後決定由張維翰擔任代理第六區抗日遊擊司令部司令長,果斷的采取措施,采取瞭毛主席的電報指示,把危機的局面挽回瞭過來。
張維翰的舉措粉碎瞭敵軍的白日夢,加強瞭魯西北根據地的軍事力量。張維翰的這一系列舉措,讓民眾安下心來。
不久後,張維翰就率領著范築先將軍在魯西北根據地創建下來的八個團,一萬餘人的武裝力量加入瞭一二九師。
為瞭紀念范築先將軍,張維翰把隊伍統稱為八路軍一二九師築先縱隊。編制瞭八個團,還有一個指揮部,兩個培訓訓練團,擁有上萬的兵力,這樣的軍隊配置在抗戰初期是少有的,當然也是強大的。
張維翰就是用這樣的一組軍隊,指揮開展瞭魯西北保衛戰,在敵軍的槍林彈雨之中,拼出來瞭一條路,在極其惡劣的戰爭環境中堅守瞭一年半的時間,這一戰成為瞭我黨平原遊擊戰的經典優秀案例,為創建魯豫地區根據地的統一創造瞭條件。
1940年五月,張維翰率領的這支築先縱隊與李聚奎的先遣縱隊一起合並為一二九新八旅,張維翰任旅長,他帶領著這支部隊繼續參加抗日鬥爭。
抗日一線顯本領,委以重任立賀功
成立瞭一二九新八旅之後,張維翰的戰場九從長期作戰的魯西北轉到瞭冀南三軍分區,在那裡張維翰又開啟瞭新一段的革命路途。到瞭冀南三分區後不久,張維翰和李聚奎九被派往太行山北方局黨校進行學習。
在那待瞭十個月的張維翰,政治思想和革命覺悟上都有瞭很大的提升,而且還在那裡展示出來瞭超高的體育技能,參加的全軍運動會,他是個人總分第一名。
從黨校學習歸來的張維翰就立刻投身於戰鬥當中去。
1941年,一二九師根據總指揮部署,為配合邊區的反掃蕩行動,組織發起瞭邢沙永戰役,因為張維翰的指揮有方,9月3日戰爭結束時冀南部隊隻損傷瞭450餘名戰士,俘虜瞭660餘名偽軍並且繳獲瞭大批武器裝備。
張維翰的出色的指揮方案得到中央的認可,在1942年6月,張維翰的一二九師新八旅與冀南三分區合並起來,並且任命張維翰為三分區的總司令,冀南軍區的參謀長。
在他指揮的戰役中,就有很多十分艱難的戰役,但張維翰多利用當地錯綜盤旋的地形,政治軍事雙打擊的政策,在兩個月內,就多次粉碎敵人的進攻,保衛瞭人民,保衛瞭傢園。
在解放的前夕,張維翰原本決定率兵南下,但有的領導希望他能夠留下瞭穩固局面,主持大局,於是張維翰與自己的老戰友們告別,在邯鄲軍區建立起新的隊伍,同時任參謀長和軍區司令,繼續他的的堅守之路。
蒙冤受屈成“老虎”,評定軍銜受牽連
1943年末,張維翰又來到瞭延安黨校學習,可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兩年。
張維翰在黨校學習時趕上瞭整風運動,這次運動本來是一次普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動員,可到瞭後期工作上出現瞭失誤,於是張維翰沒能幸免的被加上瞭一些莫須有的罪名。
張維翰的二哥張維璽是馮玉祥部下的國民黨軍官,地位很高,這一點就成為瞭張維翰被人抓在手裡的把柄。
但是張維翰身正不怕影子斜,他主動要求組織審查,可當時一些人由於工作內容上出現瞭偏差,於是便抓住這一點不放,在張維翰的身上強加瞭一些問題,於是他就被審查瞭一年多之久,留在瞭延安。
張維翰個人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隻不過是當時特定的時期內的歷史問題是無法避免的。1939年在范築先將軍殉國後,就有國民黨西北將領鹿鐘麟就向張維翰發來過“邀約”,想要以高官俸祿的誘惑來拉攏張維翰。
張維翰收到瞭委任狀後氣的把委任狀撕得粉碎,絲毫沒有動搖的想法。
就是這樣一個忠誠堅守的將領是絕對不可能違背組織的,所以在延安審查的那一段時間,張維翰在精神上受到瞭很大的折磨。
1945年11月,張維翰結束瞭在延安的日子,想要急切地返回戰場,但此時的張維翰已經身患重病,不得不留在延安養傷。
病愈後的張維翰也是第一時間投入到瞭工作當中,在兩個月的時間裡,組建一支武裝隊伍,帶領幹部們自己蓋房子、搞經營,解決瞭經費不足的困難。
建國後的張維翰更是盡心的為組織工作,可當評定各開國將領的軍銜時,張維翰僅僅是個大校,因為張維翰的傢庭在土地改革中被劃分為瞭地主,二哥又是前國民黨軍官,這樣的身世給張維翰帶去瞭說不清楚的麻煩。
為瞭保衛新生的國傢和沒有完善的政權,張維翰還是耐心的一遍一遍寫證明材料,一次一次的申訴。盡管這樣,他還是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黨的工作為指示。
後來張維翰被派到瞭廣州軍區體育學院做副校長,也曾任上運動部部長,於是張維翰開始瞭一段體育工作的生涯,在這期間他也是兢兢業業,完成好每一項工作,對我們新中國的體育建設起到瞭一定的作用。
可好景不長,1966年,張維翰的問題又被提出來,他被迫停止瞭工作,他被關起來開始瞭審查,有時候還會被禁受折磨。
雖被平反留遺憾,將軍美跡留人間
范築先將軍接受共產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方針,與張維翰等一眾愛國之士建立起來瞭魯西北抗日根據地,但是因為范築先將軍的隊伍成分復雜,內部鬥爭比較激烈,而且當時共產黨還沒有在魯西北公開抗日。
於是導致人民對這段歷史認識模糊不清,對這段戰爭的性質也不瞭解,所以張維翰在蒙冤接受審查後,就開始撰寫《魯西北抗日根據地簡介》一書。
這本將近20萬字的書裡面詳細的概括瞭魯西北地區的黨的建設和指導方針等具體內容,也是很好的歷史資料。
這本書裡面涵蓋著張維翰將軍幾十年來的心血,同時也是一位花甲老人的心酸苦楚。1979年組織上經過查明後確認,對於一九五二年的處置張維翰一案純屬錯案,予以平反。
這一錯案讓張維翰受到瞭長期的不公平待遇,也使得魯西北抗日根據地的歷史環節失去正視。
1979年,在張維翰將軍去世後五天後,北京軍區的副政委徐深吉,張維翰曾經的戰友,就提出瞭平反的決議。
張維翰的後事安排也提高瞭規格,到場參加追悼會的有王任重,李聚奎,徐深吉等近百位將軍,鄧小平,劉伯承元帥送瞭花圈,以表悼哀。
第二天張維翰將軍的訃告還登上瞭《人民日報》,黨終於還瞭這一英雄將軍的清白和屬於他的榮譽。
總結
1937年到1940年,這是張維翰將軍人生歷程上濃墨重彩的一頁,也是絕對不能被忽視的一頁。
他在這段時間裡,建立起來瞭一二九師新八旅,也和范築先將軍共同建起來瞭魯西北抗日根據地,可以說這段歷史是光輝的,對於我們後世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歷史的判定上總是會出現偏差和失誤,所以就會有人成為這一段歷史的犧牲者,張維翰將軍就是其中的一位。
但他的美德功績是能永遠留在人民心中的。一生盡職盡責,屢立奇功,即使晚年受冤經歷折磨,但他無愧於人民,無愧於黨。張維翰將軍的信仰永在,理想依然還在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魯生. 抗戰初期魯西北的抗日武裝力量與平原遊擊戰爭[J].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2):68-74.田兵. 聊城失守和范築先將軍殉國[J]. 貴州文史叢刊,1981(2):83-91.翰墨之秋.張維翰-人物介紹[J].201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