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毛主席幼女李訥在延安出生。
同李敏名字一樣,“訥”出自《論語·裡仁》:“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說話應該謹慎,做事應該機敏。毛主席希望小女兒能成為一個少說話,多做實事的人,所以為她取名“訥”。
李訥為什麼姓李,不姓毛呢?
這也是毛主席深思熟慮的結果,毛主席不想別人因為李訥是自己的女兒就給她特別優待,他希望李訥能過上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而選李姓,不是其他姓,那是因為毛主席在轉戰陜北期間用過化名“李得勝”,毛主席又特別喜歡這個名字,除此李訥的母親也曾經用過李姓,化名“李雲鵬”。
所以,毛主席最終為小女兒取名“李訥”。
圖 |後排左起:毛主席、毛岸英、劉思齊和李訥
李訥誇額方臉,酷似其父毛主席;而眼神和嘴巴,又很像她的母親,長得很是秀麗。
解放戰爭時期,因為毛主席經常帶領我黨轉戰各地的緣故,小時候的李訥沒有時間在學校接受正式教育,多數時間隻能在馬背上讀書識字。
直到1948年5月,隨著解放戰爭的形勢日益好轉,毛主席等黨中央領導人進駐河北平山西柏坡,李訥才得以進入一所簡易小學接受正式的教育。
新中國成立後,李訥來到北京,進入北京西郊的育英學校學習。
李訥雖然到八九歲才進入學校學習,但在此之前毛主席就算再忙也沒有放棄對李訥的教育。作為小時候陪伴在毛主席身邊最久的子女,李訥得以有很多時間可以聆聽毛主席的教誨。
晚年的李訥回憶起小時候和毛主席生活在一起的場景,她這樣說道:“爸爸有時候散步的時候就會教我念詩。我稍微大一些他就教我背詩......父親慢慢地教我,潛移默化。”
毛主席對李訥的教育,更多的不是文化上的,而是更深層次的精神上的,他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會瞭李訥在學校裡可能永遠都學不到的東西——節儉、樸素,寧靜、淡泊。
“不要搞特殊,不要有嬌氣和驕氣,不要自以為是,不要翹尾巴。為人要有志氣,要有毅力。”這是毛主席經常告誡李訥的話。
主席常常跟李訥說,他不期許她日後能成為什麼偉大的人物,隻想她能成為一個實實在在、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在毛主席的心裡,新中國不計其數的勞動者就是他最尊敬,最敬佩的人,所以毛主席希望李訥就能成為自己最尊敬和敬佩的人。
毛主席不但經常用言語告誡李訥應該做一個普通人,更是讓她用實際行動去做一個普通人。
解放戰爭時期,在陜西延安時,毛主席就讓當時還是五六歲的李訥帶著自己的小碗,自己一個人去和大傢一起去食堂排隊打飯;
新中國成立後,李訥進北京師大附中讀書,為瞭不讓別人發現李訥真實身份,毛主席讓生活秘書王鶴濱帶著她去報名,並讓他在李訥的學生註冊登記表上的傢長一欄寫上自己的名字。
除瞭這些,為讓李訥能真正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毛主席更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李訥他們本來就是一個普通人。
“節儉”,這是毛主席一生奉行的理念。
從1952年到1962年,在這10年間,毛主席沒做過一件新衣服,一件睡衣穿20年沒有換且到處都是補丁,一雙皮鞋穿瞭幾十年且也是縫縫補補,襪子都露出腳指頭也舍不得換;
吃飯時,掉在飯桌上的一粒飯、一根菜,毛主席都要撿起來吃掉,平日裡飯桌上從來都是粗茶淡飯,唯一算得上奢侈的就是那一碗紅燒肉。
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佈衣,生活極為儉樸,這就是毛主席的一生。
毛主席的節儉,李訥看在眼裡,也記在心裡。
長大成人後,李訥總是短發齊耳,身著藍制服,腳穿黑佈鞋。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的大街上最時髦的就是騎著英國牌鳳頭自行車(二八大杠自行車),戴著瑞士表,然而李訥卻從不跟隨時髦,騎的是國產自行車,戴的是國產表。
在李訥的心裡,時髦從來不是她追求的東西,她一直希望能做一個跟父親一樣節儉的人。
李訥也愛美,但是毛主席的教導,讓她始終牢記自己要做一個普通人,所以她從來不穿花衣服,不穿裙子,不梳辮子,不允許自己渾身上下有任何一點色彩和艷麗,她希望自己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淹沒在人海而完全不會被註意到的普通人。
陶鑄的女兒陶斯亮回憶,有一年她去北戴河看望李訥,又跟著李訥去看望瞭毛主席。
當時,陶斯亮穿著一條非常漂亮的花裙子,毛主席看到後,就對李訥說:
“你看亮亮穿得多漂亮啊!你為什麼不也穿艷麗一點的裙子呢?”
李訥聽後,沒有說什麼,隻是微笑著搖搖頭,毛主席也不勉強,在教育和生活上毛主席的確很嚴格,但是在其他事情上,毛主席卻很是開放,隻要子女自己喜歡,他就不會幹涉,所以李訥不願意,毛主席也不說什麼,聽之任之。
除瞭節儉,李訥還從毛主席的身上學習到瞭一個非常好的愛好——讀書。讀書可以厚植學養,可以強健心靈,可以提高修養,而對李訥來說,讀書讓她變得寧靜、淡泊。
毛主席愛讀書,那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若要問毛主席一生中最大的愛好是什麼,除瞭喜歡吃辣椒,那就是喜歡讀書。
毛主席曾說過:“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由此可見,毛主席是有多喜歡讀書。
毛主席除瞭工作,閑時就是讀書,“書以伴行,書以伴眠,甚至書以伴廁。”不管去哪裡,隻要有空,毛主席手上拿的永遠是書本,馬列、哲學和中國文史是毛主席最喜歡看的書。
為瞭能夠無時無刻讀書,毛主席還特意定做瞭一張方便他放書和看書的床,這張床裡低外高,高的一側睡覺,低的一側放書,臨睡前,毛主席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床上,隨手拿起身旁的書本,然後安靜地看起來,看到興時,還喜歡隨手在書上做筆記。
受到毛主席的熏陶,李訥也非常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中國的歷史和古典文學。
在她的臥室內,傢具很少,隻有一張小木床及幾樣桌椅,唯獨書很多。
走進李訥的房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占據瞭房間大半個空間的那一排排放滿書本的書架。
平日裡,如果沒有工作要忙,她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一個人躲在臥室裡安靜地看書,沉醉在書海的世界裡。
有時候,她看到興起時連飯都忘記吃,當想起來時,食堂也早就關瞭門,這時她也不抱怨,拿起燒餅就啃起來,啃燒餅的時候,眼睛也是時刻盯著書本,看得不亦樂乎。
因為喜歡讀書,加上李訥繼承瞭父親毛主席的聰明頭腦,所以從小到大,李訥的成績都十分優異,每逢考試總是名列前茅。1959年秋,李訥以極其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
1965年夏,李訥被分配到瞭《解放軍報》當一名普通編輯。
此時的李訥,她真正做到瞭毛主席對她的期許,成為瞭一個令人尊敬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然而,對於李訥,此時的毛主席又迎來瞭一個新的困擾,那就是李訥的終身大事。
1970年,這一年李訥已是30歲的而立之年,不管在哪個年代,多數女子30歲都已經結婚生子,可此時的李訥別說是結婚生子,連一個男朋友都沒有。
對於兒女的終身大事,每位父親都是十分上心的,到瞭一定的年齡,他們都會操心起兒女的婚事,毛主席也不例外。
夏季的某天,毛主席忙完一天的工作後,和工作人員一起坐在中海南的庭院內納涼,聽著陣陣蟬鳴,吹著徐徐微風,享受著這一天中難得的愜意時光。
期間,毛主席與身邊的工作人員聊起瞭李訥的感情問題。
對於都已經30歲的李訥的感情問題,毛主席是憂心忡忡,看著身邊的侄女輩都已經結婚生子,李訥卻連男朋友都沒有,還是一個人獨來獨往,顯得很是著急。
對於李訥的婚姻,毛主席一直都很是開明,他支持李訥自由戀愛,也沒有什麼門第之見,他曾對李訥說:“對象要在下面選擇,找個一般人,不要高幹子弟,也不要什麼風雲人物。”
後來,李訥到瞭結婚年齡時,毛主席更是直接坦然對李訥說:
“你也到瞭結婚的年齡,條件不要要求太高,可以找工人,也可以找農民。”
毛主席對女婿沒啥要求,隻要求找一個普通人結婚,這樣就能踏踏實實過日子。
李訥終究不是小孩子,雖然毛主席對她挑選的丈夫沒什麼要求,但是既然要結婚,至少也得找一個愛自己,懂自己,而自己又喜歡的人,這樣才能考慮結婚。
畢竟婚姻不是兒戲,需要慎之又慎。
眼見著李訥年齡一天比一天大,感情問題卻還沒有著落,加之毛主席也擔心李訥缺少社會經驗將來無法一個人獨自適應在社會上的生活。
於是,在1970年,毛主席就讓李訥去進賢五七幹校學習,這樣既能讓她得到鍛煉,又能讓她有機會在這裡遇到喜歡的對象。
事實如毛主席所願,在這裡,李訥找到瞭一個喜歡自己,自己也喜歡的人。
來到五七幹校後,由於李訥身份特殊,她又時刻謹記毛主席的教誨,不能隨意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使她很少同外界交流,獨來獨往,常常是勞動過後便一個人躲在宿舍裡不出來。
因為獨來獨往的緣故,幹校很少有人主動與她接觸,但唯獨有一個人例外,這個人姓徐。
小徐比李訥要小幾歲,他是工農傢庭出身,父親是火車站的扳道工,自己則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內部招待所的服務員,高中文憑。
小徐性格開朗,待人熱情,樂於助人,見李訥平日裡鬱鬱寡歡,不喜歡跟別人交流,熱情的他主動與她交流,和她一起幹農活,休息的時候,也經常陪在李訥的身邊,兩人一起打球、散步、聊天。就這樣,久而久之,兩人墜入瞭愛河。
李訥與小徐戀愛的消息傳到毛主席耳中時,毛主席很是高興,在瞭解到小徐的傢庭背景後,他沒有阻擾其與李訥戀愛,開明地表示同意。就這樣,1970年底,李訥與小徐結為夫婦。
婚禮在五七幹校舉行,秉持著毛主席一傢的良好傢風,這場婚禮很是簡單,婚宴上隻有幾道傢常菜,兩人也穿得都樸素,沒有特意去買新衣服,穿的都是平時舊衣服。
因為距離有些遠的關系,加上工作也很繁忙,毛主席遺憾沒能參加李訥的婚禮,但是托人給李訥和小徐這對新婚夫婦送來瞭精心挑選的新婚禮物——一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婚後一年,李訥和小徐有瞭兩人的第一個愛情結晶,取名徐小寧。
然而,這段婚姻沒有持續多久,兩人在相處的過程中,因為經歷、興趣、性格和思想上的差距實在太大,不可避免地產生瞭矛盾,久而久之矛盾就變成瞭爭吵,變成瞭無話。婚姻如果每天都處於爭吵之中,就算躺在一起也無話可說,那麼這段婚姻最終隻會是以離婚收場。
1972年,李訥和小徐的婚姻走向瞭終結,徐小寧歸李訥撫養,改名李小寧。
就這樣,李訥帶著自己的兒子,獨自度過瞭13年的時間。
期間,李訥於1976年10月搬離中南海,住進瞭北京西郊的一座小四合院。
在這裡,李訥完完全全就像是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著,排隊買大白菜,拉板車買煤球......
因為從小就被毛主席教導要做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所以李訥沒有任何的不適,把這個小傢打理得是井井有條,李小寧也健康茁壯成長著。
然而,一個女人帶著孩子生活,終究是有些艱難,也有些孤獨。傢裡沒有一個男人,在很多時候終究有些不方便,一個傢,還是要有一個男人撐著,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傢。
1984年,曾經看著李訥長大的李銀橋夫婦實在是不忍李訥就這樣孤獨一生,便想起瞭再給她介紹一個對象,如果合適的話,兩人可以結合在一起,這樣今後既能有個伴,也有人照顧。
而李銀橋夫婦選中的人,就是後來陪伴李訥終老的王景清。
王景清是一位老革命,1940年參加革命,原在中央警衛團工作過,是劉少奇警衛隊警衛,後調到雲南省軍區任怒江軍分區參謀長。
他曾有過一段婚姻,但是後來離婚,之後獨身一人生活。與李訥認識時,王景清已離休。
當王景清從李銀橋的口中得知李訥的近況後,他對李訥現在的處境深表同情,並明確表示如果李訥願意,他願意陪伴她終老,一直陪著她,照顧著她。
經李銀橋介紹,李訥和王景清交往的一陣,從彼此相知到相互慰藉,兩人最終結合在一起。
1984年,李訥同王景清在京結婚。
婚禮很簡單,隻在傢裡擺瞭一桌酒席,酒席上的菜也很簡單,隻有幾道傢常菜。參加婚禮的人也不多,隻有葉子龍和他女兒葉麗亞、康一民、李銀橋等人。
除此,一些沒有時間參加婚禮的李訥的叔叔輩也托人送來瞭禮物,其中楊尚昆就送來瞭一副被套,還有一盒巧克力,因為他知道李訥很喜歡吃巧克力,還送來瞭一封簽瞭全傢名字的賀詞,祝賀他們喜結連理,並祝福他們新婚快樂,永結同心,百年好合。
這一刻,李訥終於是找到瞭一生摯愛,一個愛她,懂她,疼她,她又愛的佳偶。
1984年8月12日,新婚不久的李訥帶著王景清回到瞭老傢韶山,並來到瞭毛主席兒時的故居,望著父親兒時生活的地方,腦海中又回憶起小時候與父親在一起的那段幸福時光,想起父親曾經對自己的諄諄教導,李訥淚流滿面。
心情平復後,望著婚後十分疼愛自己的丈夫王景清,李訥淚中帶著幸福,她笑著看著毛主席的畫像,喃喃自語道:“爸爸,他什麼都會做,我和老王在一起生活很幸福!”
婚後,王景清很是愛護自己的妻子李訥。
王景清知道李訥自小體弱多病,身體很不好,所以結婚後,他從來不舍得李訥幹重活,傢裡所有的傢務事他都一手承包過去,買菜做飯,修門窗,拉煤塊,洗衣服,事事親力親為,不舍得李訥動一下。
李訥也很是在乎王景清。晚年的王景清回憶:“70多歲時,我開始創作劇本,李訥就總提醒我,‘你歲數大瞭,可不要累病瞭,不要太傷神。”
李訥很是關心王景清,在他工作的時候,她都會安安靜靜地陪在他身邊,看著他工作。
每年王景清因為工作太久而腰酸背痛時,李訥總會適時出現在他的身邊,幫他按摩、推拿,舒緩他的酸痛。
嫁給王景清後,李訥的兒子李小寧也改名為王效芝。
在李訥和王景清的教導下,王效芝繼承瞭他母親、繼父和外祖父的良好品格,很有活力且有著自己的思想。
長大成年後,王效芝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考進瞭一所專為北京高級賓館培養服務人員的學校。對於為什麼會選擇這所學校,王效芝表示自己的愛好,並有著一個完整的職業規劃:
“我不會甘心當一輩子的服務員,我要幹得很出色,當領班,當經理,也許還會當企業傢。”
對於王效芝的選擇,李訥和王景清沒有反對,而是全力支持。
他們對於王效芝的期許,就像是當年毛主席對李訥的期許一樣,不期許他能成為什麼大人物,隻希望他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樣他們就很欣慰瞭。
後來的事實證明,王效芝做到瞭父母對他的期許。
1990年,王效芝以北京市外事旅遊職業學校學生身份參加亞運村服務,在10號樓任副領班。
當時的報紙這樣報道他在亞運村服務的事跡:
“(王效芝)雖然是毛澤東的外孫,但在工作中,他卻從不搞特殊化,嚴於律己、以身作則、任勞任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瞭同學和運動員的贊揚。”
可以說,王景清的加入,讓這一傢三口的生活變得蒸蒸日上,一片紅火。
然而,生命總有結束之時。2021年3月1日,王景清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離世,享年94歲。
從此,隻留下另一半在這世間一直思念著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