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4日,在彭德懷元帥逝世四周年後,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為他舉行瞭追悼會。
這場追悼會由葉劍英主持,鄧小平發表瞭情真意切的悼詞,贊其“不怕困難,勇挑重擔,耿直剛正,廉潔奉公”。
彭德懷元帥一生性情剛烈、清廉勤儉,很少與下級有私交,但他對黃公略烈士的女兒黃歲新和左權烈士的女兒左太北卻一直視如己出,在困難的年代,給予瞭這兩個失去父親的女孩深沉的父愛。
彭德懷與黃歲新
黃公略是中共歷史上著名的紅軍將領。
1931年9月15日, 黃公略在率領紅軍轉移時,遭到敵軍空襲,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此後,中央多次派人前往湖南尋找他的妻子劉玉英和女兒黃歲新,但是母女二人一直杳無音訊。
湖南和平解放後,彭德懷擔心劉玉英母女的安全,命其侄彭起超赴湖南尋找二人。 在臨行前,他再三叮嚀承擔尋找任務的人員無論如何要找到這對孤兒寡母:“這不僅僅是出於我個人和黃公略的私人關系,而是體現瞭黨對烈士遺屬的關懷。”
終於,彭起超在湖南當地政府和兵團的幫助下找到瞭劉玉英母女,並將她們一路送到瞭北京。
彭德懷在劉玉英母女抵達北京的第二天就見到瞭她們。
一見面,他就親切地對小歲新說:“小同志,北京就像你自己的傢,需要什麼東西和伯伯說就行瞭。”
彭德懷送給她一些學習資料,包括一本列寧畫冊,一本解放戰爭成果畫冊,一個筆記本、一支鉛筆和一個卷鉛筆刀,並給劉玉英買瞭一些生活用品。
隨後,彭德懷問這位“小同志”還需要什麼。當時的學校給學生提供瞭大衣、毛衣、皮鞋等基本物資,烈士子女還有特別的補助金,但黃歲新還缺少一件襯衣。
於是她毫不客氣地說:“我缺襯衣。”彭德懷就讓警衛員瞭兩件自己穿過的舊襯衣,說:“拿去改一改穿吧”!
從此,“小同志”就成瞭彭德懷對小歲新的愛稱。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前夕,彭德懷在北京飯店又一次見到瞭黃歲新和她的母親。劉玉英知道彭帥膝下無子,便笑著對彭德懷說:“讓歲新給您當女兒吧!”
彭德懷回答道:“你也隻有一個女兒,哪裡舍得。就讓她做我的半個女兒吧!”臨別前,他鼓勵黃歲新努力學習,不要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
1954年,黃歲新被平原農學院錄取, 但她不想離開大城市,便去找彭伯伯撒嬌,求他找關系讓自己留在北京的學校。
那天正好朱德和彭德懷在一起,兩位長輩一起開導她服從組織分配。彭德懷安慰她說:“想北京,放假就來玩,我這裡就是你的傢嘛。”
黃歲新想通瞭,決定前往平原農學院上學。啟程前,彭德懷給瞭她40元錢,說:“國傢現在還有困難, 不要給組織添麻煩,我給你錢,就不要再麻煩中組部瞭。”
一年後,因為院校調整的緣故,黃歲新回到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農機系上學。當時彭德懷居住在中南海永福堂,黃歲新經常來找彭伯伯,要是她有幾個月不來,彭帥就會讓侄女彭梅魁寫信來催。
超越血緣的親情
1957年,黃歲新跟隨王震去東北牡丹江農墾局實習。
彭德懷和夫人浦安修不放心她一個人遠赴異鄉,特地委托王震好好照顧黃歲新:“黃公略的女兒是早產兒,先天不足,後天營養又沒跟上,你要多關照啊。”
王震在瞭解到這個情況後,就將黃歲新調到農墾局機械廠當技術員,並請她吃飯,還親切地對他說回北京後可以來自己傢玩。
廬山會議後,彭德懷搬出瞭中南海。因為某些特殊的政治原因,周圍的好友都勸黃歲新不要再和彭德懷保持原來的聯系,以免影響入黨問題,但是她不同意。
1960年,黃歲新調到北京中科院科學出版社工作。
回到北京的她來到中南海請求見彭伯伯。然而,此時誰也不肯告訴她彭德懷去瞭哪裡。直到見到浦安修,她才知道彭伯伯已經搬到瞭北京大學對角的掛甲屯吳傢花園。
吳傢花園是從前吳三桂的金屋藏嬌之處,著名美女陳園園曾居住在此。在這裡,黃歲新見到瞭日思夜想的親人。到瞭彭伯伯那一刻,黃歲新忍不住大哭,邊哭邊說:“找到您好難啊!”
彭德懷見到前來看他的黃歲新及其愛人張志強十分高興。
1961年,黃歲新生下瞭兒子張忠。在大兒子出生後不久,她又懷孕瞭,黃歲新為瞭不影響工作決定墮胎,彭德懷知道後堅決反對。1963年初,黃歲新生下瞭女兒張獻華。
彭德懷將她們母女倆接到吳傢花園親自照料。黃歲新奶水不足,為瞭給小獻華補充營養,彭德懷就親自煮好熱牛奶,細心地喂給孩子。
1965冬,彭德懷復出,被任命為三線副主任赴四川工作。黃歲新得知這個消息後十分高興,帶著女兒去參加歡送傢宴。
這次分別,黃歲新給彭伯伯帶去瞭一本新年掛歷作為慶祝他復出的禮物,這是彭帥第一次收下黃歲新的禮物。
在傢宴結束後,彭德懷一直將黃歲新送到瞭村東邊的小石橋,然後一個人在橋上久久佇立。他仿佛預見到瞭這是父女倆人的最後一次團聚。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懷與世長辭,“大元帥和”“小同志”的故事就此終結。
四年後,黃歲新出席瞭彭德懷追悼大會,她對著彭伯伯的遺像淚流滿面。
黃歲新一直牢記著父親和彭伯伯的教導,工作勤勉,為人謹慎,從助理編輯一路升任編審。在她所責編的多部科技專著及圖書中,極少出錯,其優質的編輯水平一直為作者和讀者所稱贊。
1992年,黃歲新退休,中科院在兩年後將其轉為離休幹部,她開始瞭安逸的晚年生活。在回憶起年輕時的往事時,她曾說“小同志”這個稱呼,讓她幸福瞭一輩子。
2019年1月,黃歲新老人去世,她終於能和摯愛的父親和彭伯伯再次團圓。
彭德懷和左太北
左太北是抗日名將左權和劉志蘭的獨生女,於1940年5月出生在山西八路軍總部的太北區。她是八路軍高級將領在太行山抗日根椐地生的第一個女孩,太行革命幹部出生的子弟親切地稱她為大姐。
左太北出生的時候,左權沒在身邊,彭德懷和夫人第一時間來醫院探望她們母女。
過瞭幾天,左權才趕到總部醫院將劉志蘭母女接回。他請為彭德懷副總司令員給孩子起名。彭帥想瞭想說:“劉師長 (劉伯承) 的兒子叫太行,你的小女兒就叫太北吧!”
左太北出生三個月後,左權就到山西參加抗戰瞭,而她被母親帶去瞭延安,這一別就是永遠。
1942年5月25日,由於情報延誤,八路軍總部被日軍重兵合圍於山西遼縣麻田十字嶺,作為高級將領,左權放棄瞭一切個人突圍的機會,主動承擔起斷後任務,親自指揮數千名非武裝人員突圍。
敵方炮手發現瞭站在高地上的左權,向他發起猛烈襲擊。左權身受重傷,壯烈犧牲!
噩耗傳到延安,25歲的劉志蘭一時無法接受,當場暈倒。
當時左太北還不到兩歲,住在延安保育院。劉伯承的長子劉太行、鄧小平的長女鄧琳都是左太北在保育院的好夥伴。
作為左權的老戰友,彭德懷把對左權全部的情感都傾註瞭在這個失去父親的小女孩身上。每逢周末,他都會和夫人浦安修一同把小太北接回自己的窯洞,給她講故事,也常常帶著她在寶塔山和延河畔騎馬。
彭德懷年輕時性情火爆,但是對左太北卻倍加寵愛,百依百順。
有一次,彭德懷帶著小太北出門趕集,她非要買一本不適合小孩子閱讀的小人書。彭德懷一開始不願意買,任性的小太北就蹲在地上大哭,不肯起來。彭德懷隻好掏錢買瞭下來,這也是左太北看的第一本書。
全國解放後,左太北進入瞭北京八一小學就讀,這所小學以專門接收前線作戰軍人子弟而聞名。
等到左太北上中學時,母親劉志蘭外調工作,隻剩下她一個人在北師大女附中上學。從此,她就住在瞭彭德懷傢裡。
彭德懷工作繁忙,但總是會抽出時間關心小太北的身體和學習,有時還帶著她去朱德傢串門。他知道左太北愛吃雞蛋,每天早晨都把炊事員給自己煮好的雞蛋悄悄放進她的碗裡。
那個時候左太北每個月都會收到定額的烈士子弟費,彭德懷都替她保存著,直到1962年左太北離開北京上大學,他親手將這麼多年的存款交到瞭她的手裡。
多年後左太北回憶起這段時光時說道:“在那裡我有瞭傢的感覺。”
我有兩個好父親
左太北大學就讀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系。十年動亂開始後,她被下放到軍懇農場放鴨子,在那裡一呆就是好幾年,直到32歲時,才和丈夫調到瞭石傢莊一個軍工企業工作。
彭德懷去世之時,左太北沒能守在病床前盡孝,她一直將此視為終身大憾。
改革開放後,左太北夫婦調回北京工作,但單位一時間無法給他們分配住房,浦安修就將自己的一套房子讓給他們居住。那時左太北的兒女還年幼,一傢人生活拮據,浦安修出錢給他們購置瞭桌椅等傢具。
1992年,左太北進入航空航天部任計劃司工作,後因表現突出擔任航空工業總公司計劃局副局長。
多年來,她一直勤勤懇懇,足跡遍佈全國各地,參加過多個國防建設項目的調研考察立項工作。她在工作上的一絲不茍和盡職盡責給同事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2000年,左太北從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綜合計劃司退休。但她並沒有因為脫離崗位而松懈,依舊堅持學習,讀書看報,每天都要仔細閱讀《人民日報》上刊登的各類文章。
左太北雖是著名革命英烈的後代,但她們夫婦兩人卻一直低調度日,從未向黨和人民提過任何要求。領導有一次主動提出為她改善住房,被她婉言拒絕瞭。
曾和左太北同在一個房間辦公的中航一集團計劃部副部長丁雲祥稱自己從沒有聽過她談論自己的身世。瞭解這對夫妻的人都說:“太北大姐兩口子沒有給他們的父親丟臉。”
退休後的左太北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和整理有關父親的資料之中。她積極走訪左權當年的戰友,搜集有關父輩的資料,並在這個過程中日復一日地接濟太行山根椐地的貧困群眾,甚至花光瞭自己的積蓄。
2002年,左太北主編並出版瞭《左權將軍傢書》。她希望父親的錚錚鐵骨能永遠被人們所銘記。
在此書出版後,左太北接受采訪時,曾哽咽著說:“我有兩個非常好的父親,都是非常偉大的人。我父親在抗日戰爭中為民族犧牲,彭德懷非常偉大,鋼筋鐵骨。他們都是我的親人,是我的驕傲,我將永遠懷念他們!”
2019年6月25日,左太北走完瞭一生,享年79歲。
結語
在彭德懷元帥的紀念館裡,陳列著不少他生前用過的生活用品,他的襯衣打瞭不少補丁,毛巾洗到褪色。人們從中可以看見窺見他簡樸清廉的一生。
彭帥最討厭別人“搞特殊化”,但是他用自己無私的胸懷,接納並養育瞭多名為革命犧牲的戰友的遺孤。他一生無兒無女,卻對這些烈士遺孤視如己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承擔瞭一個父親應盡的所有責任。
他的言傳身教,給這些革命先烈的後人留下瞭坦蕩無私、清廉簡樸的傢風。而他曾經精心照料過的孩子們,也沒有辜負他的深切期盼,成為瞭新中國建設的中流砥柱。
參考資料
[1]黃歲新.懷念敬愛的彭德懷伯伯.光明日報.1998.10.25
[2]黎偉盛.我有兩個好爸爸——訪左權之女左太北.廣西黨史.2006(10)
[3]李霄凌.左太北的成長故事.湘潮.2012(05)
[4]鄢德全.“大元帥”與“小同志”.湘潮,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