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瞭《一份退學申請報告》,這是南京大學工農兵大學生鐘志民的退學申請。
一時間,全國各地媒體爭相報道鐘志民退學事件,也有很多青年敬佩他的決定,紛紛給他寫信表達敬意。鐘志民也在筆友之中找到瞭自己的終身伴侶。
4天之後,《人民日報》再次在頭版頭條刊登出鐘志民主動退學的相關報道,鐘志民一時間成為瞭典型代表,火遍全國。鐘志民離開學校的那天,可謂是萬人空巷,場面十分熱烈,大傢都來給他送行,還留影紀念。
退學申請報告引起轟動
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瞭一份退學報告,這是來自於南京大學一名大二學生鐘志民的自願退學申請,一時間引起瞭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註。
在報告中,鐘志民詳細的闡述瞭自己想要退學的心路歷程,並表示“要做一個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就要有決心徹底地改造自己。”
年輕的鐘志民頗有少年傲骨,知錯就改。可是,畢竟還是孩子,想到退學之後自己的人生走向,鐘志民一時茫然,本能的就是想要向父母尋求幫助。
於是,放假回傢後,鐘志民第一次向父母坦白瞭自己的想法,這一下子全傢都震動瞭。
父母親前後對鐘志民進行瞭勸說,覺得他有這樣的覺悟是非常提倡和鼓勵的,但是退學就大可不必瞭。沒想到的是,原本想要勸說兒子不要退學的父母,竟然被鐘志民說服瞭。
自從,鐘志民總是默默的思考退學的事情,回到學校後更是變得沉默。1973年9月29日,終於想清楚的鐘志民懷揣著退學報告來到瞭時任南京大學校革命委員會主任、黨委書記王勇面前,把自己前一天親自寫下的退學報告交給瞭王勇書記。
在報告中,鐘志民詳細的闡述瞭自己的想法和認識,洋洋灑灑的3頁稿紙,自己一年多的學習和認識都躍然紙上。
看瞭鐘志民的退學報告,沒過多久,王勇就找到他談話,據《鐘志民的選擇》中記載:當時,王勇向鐘志民表達瞭三點意見:
第一,鐘志民成績優異,勤於好學,可以不退。
第二,同學、教師對他反映比較好,沒有必要退學。
第三,已學瞭一年半,再退回去對國傢也是個損失。王勇書記的意見就是,拒絕瞭鐘志民的退學申請,聽到組織上這個決定,鐘志民心下也稍微輕松一些,但是感覺事情遠遠沒有結束。
同年11月,鐘志民所在班級的30名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參加社會實踐。這次,鐘志民把自己想要退學的想法告訴瞭班主任胡福明。胡福明震驚於鐘志民的決定,於是把他的事情告訴瞭同來的老師。
大傢紛紛勸說鐘志民,提高瞭認識就是好事,一年半畢業後,掌握瞭知識才能更好的改變社會現狀,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可是,鐘志民不但不為所動,反而更加堅定,一定要退學,還要一退到底。
周恩來特批鐘志民退學
這一方面,鐘志民的想法更為堅定,另一方面,他的退學報告也引起瞭不小的轟動。
南大黨委覺得鐘志民是工農兵教育的成功學生,把他當成瞭正面的典型范例上報給江蘇省,江蘇省又上報給瞭國務院,最後,這份簡報遞到瞭周恩來總理手中。
《鐘志民的選擇》中記載瞭周總理的批示:一方面認為鐘是典型,反走後門很好,另一方面又說他不應退學,這不就是自相矛盾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轉眼來到瞭1974年1月17日,南大校黨委召開瞭常委會,鐘志民在會議上匯報瞭自己關於退學的所思所想。
次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瞭這篇退學申請,鐘志民一下子成瞭典型人物,紅遍全國。19日,鐘志民的父母也給學校發瞭電報,支持鐘志民的退學行動。隨後,南大批準瞭鐘志民的退學申請,並向全校師生號召學習鐘志民。
隨著鐘志民向學校提出退學申請,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復建議退學,鐘志民的退學事件塵埃落定。但是,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因為全國上下各地媒體對鐘志民的宣傳,他一時間成瞭全國紅人,各地仍舊有很多記者前來采訪。
在《鐘志民的選擇》一文中寫到,自從鐘志民的退學申請被批準,他們八人的寢室就訪客不斷,他的室友們常常沒有辦法在寢室呆下去,想要再一次跟鐘志民推心置腹的談談更是沒有機會。
這次室友間推心置腹的談話一直延續到半年之後,是1974年的暑假期間,南京大學組織學生會去看望鐘志民,他的室友谷嘉旺也在其中。
擔心鐘志民適應不瞭新環境的谷嘉旺在看到鐘志民的時候也放下心來,因為此時的鐘志民已經操著一口流利的當地方言,留著平頭,身著軍裝,很是精神幹練。
雖然為鐘志民的選擇感到遺憾,但是看到他的改變也很是欣慰。當然這都是後話,鐘志民堅定的退學決心還要從進入南京大學開始講起。
鐘志民大學時思想覺醒
1972年,滿懷著對大學的向往,鐘志民如願來到南京大學政治系哲學專業就讀。
他們全班一共30人,班主任是胡福明,當時是南京大學政治系黨支部書記。鐘志民這屆學生是南京大學恢復招生後的第一屆工農學員,全體老師也剛剛從五七幹校回來。
回到熟悉的校園,再次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教職工們都是幹勁十足。這一屆的新生也是對知識充滿瞭向往,鐘志民在其中尤其突出。
鐘志民勤懇、好問,更加善於思考,雖然傢境優渥,但從不炫耀父母,還主動幫助受傷的室友洗衣服,大傢也沒在意他的傢世,與他關系都很融洽。
為瞭能讓孩子們更好的接受專業知識,南大還對學生進行瞭半年的高中教育。對文化知識十分渴求的鐘志民常常學習到半夜一兩點鐘還不知疲倦,這時,老師就註意到瞭勤學刻苦、思維敏捷的鐘志民,都認為他是個好苗子。
到1972年年底,接受完高中教育的鐘志民開始接受專業課教育。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善於思考的鐘志民很快發現,19世紀的古典理論和20世界中後期中國正在進行的現實是嚴重脫節的。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鐘志民的室友谷嘉旺告訴記者,“我們當時都有這種想法,但是隻是一個朦朧的想法,不知道從哪說起。可是,在同學交流過程中,鐘志民就顯得很有主見。”
鐘志民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十分嚴謹的孩子,說話謹慎、深思熟慮,卻很有主見。在當時的討論中,他就經常提出對教育改革的看法,認為競爭性質的高考才是選拔大學生的好辦法,現行的自願報名和推薦制度不夠合理,是要改進的地方。
政治系有很多的社會實踐,1973年5月和6月,他們到南京鳳凰山鐵礦開展“開門辦學”。這一時間,鐘志民對自己從前過得優渥生活有瞭新的認識,尤其在傳達《毛主席給李慶霖同志的信》時,甚至對自己過去的生活頗感汗顏。
父母親的高收入是普通傢庭的十倍,自己根本不需要為瞭生計發愁,吃穿住行在一切需要供應的時期,自己卻享受著特供,就連上大學、當兵也是與眾不同的途徑。
這一切都讓鐘志民深感愧疚,他把社會實踐的所看、所聽、所感都深深的記在瞭心裡。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他說:“我當時想給部隊寫信,說‘決不辜負黨組織的信任’,可轉念一想,我不是部隊組織推薦的,一下子就沒瞭勇氣。”
在這樣的認知下,鐘志民想要退學的念頭第一次出現在瞭腦海裡。隨著鐘志民思想覺悟的提高,接著就出現瞭轟動一時的“退學事件”。
鐘志民退學40年不悔
盡管眾人看來,鐘志民退學的代價有些大,可是當《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再次見到鐘志民時,得到的是鐘志民對於退學事件無怨無悔的答案。
當年,鐘志民的退學申請被批準後,不僅前後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來采訪他。也有很多人給他寫信表達敬意,這其中就有一位在南京當過兵的女醫生,兩人漸漸的從志同道合的筆友成為瞭相知相戀的夫妻。
在鐘志民離開學校之前,還到過很多高校演講。他離開學校的那一天,很多大學生前來送行,場面熱鬧非凡。
1月22日,鐘志民在胡福明的陪伴下回到瞭南昌。除夕之後,他就到江西瑞金沙洲壩公社百花園生產隊報到瞭。
一同跟去的還有很多記者,很久之後,鐘志民才回歸平靜的生活。
恢復瞭平靜生活的鐘志民開始難免有些不適應,與當地的農民之間完全融不到一起,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當時我有點想念南大的生活,覺得有書讀真好。”這樣的情況維持瞭一年多,鐘志民漸漸地融入瞭當地的生活。
鐘志民在江西帶領大傢一步步改變瞭命運,吃飽瞭肚子。1987年,擔任江西駐深圳辦事處主任的鐘志民負責招商引資,來到瞭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接受瞭市場經濟和國際先進管理經驗的脫胎換骨般的洗禮。
鐘志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我當時看著請港商吃飯的賬單都愣瞭,花瞭600元。當時在內地,幾塊錢就能吃頓好的。”看到瞭外面的世界,鐘志民發現經商才能更快的使大傢富起來。
1997年,鐘志民辭去瞭公職,正式下海經商。投身到雲南曲靖的燃氣事業中去,從零做起,其中也是幾經沉浮。
在2013年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鐘志民坦言,對於自己的選擇從來沒有後悔過。他一直都承認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自己這樣的性格很不適合從事體制內的工作。
截止於2021年,鐘志民的燃氣集團已經很具有規模瞭,人數超過500人,旗下擁有17傢子公司和完整的產業鏈。從在瑞金生活開始,鐘志民為瞭更好的融入地方生活,他都會學習各地的方言。
現在的鐘志民操著一口流利的曲靖方言,雖然身體有些發福,沒有瞭當年的棱角,但是為人看起來更加和善,總是面帶微笑。
他的公司還保留瞭很多好習慣,比如為瞭鍛煉員工意志,大傢輪流在大門站崗。單位小賣部一周一結賬,平時都是記賬的,這樣做是為瞭考察大傢的誠信。
結語
很多鐘志民當年的同學都進入瞭部隊工作,現在都是小有成就,最高的已經是軍級幹部瞭。鐘志民聰敏勤懇,如果一直在體制內服務,現在也會身居高位的。可是,為瞭帶領大傢盡快致富,鐘志民選擇瞭一條更加適合自己的道路。
他一向是有主見的人,一如當年退學一樣,隻要是自己認為對的事,就會義無反顧的去做。
參考文獻
[1]徐天,鐘志民的選擇<期刊>·信息科技;·哲學與人文科學·人物傳記;《中國新聞周刊》,2013年.28期78_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