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之於劉邦,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可以說,劉邦的宏偉大業離不開蕭何的運籌帷幄,漢代王朝必有蕭何的一份力量。
帝王心何其難測,也就在蕭何獻計誅殺韓信之後,劉邦大肆褒揚,更是直接以500衛兵相贈,君臣之間看似“論功行賞”。
蕭何也正“沾沾自喜”之際,一瓜農提醒瞭蕭何。
爭相祝賀,瓜農點醒
漢十年,陳豨反叛,一番考量之下,劉邦決定親自帶兵出征,平定叛亂,這麼一來,莫大的王朝就交到瞭呂後等人的手中。
點兵之際,韓信心中另有打算,因而未曾與劉邦同行,許是多年來心情抑鬱深重,陳豨反叛,韓信並未打算獨善其身。
他甚至暗中偷偷的派遣心腹去到陳豨所在之地,言道:“隻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
為瞭計劃的萬無一失,韓信連忙與傢臣商量協助陳豨的計策,隻不過,天下又豈會有不透風的墻呢?
“隔墻有耳”一語更非說說而已,韓信的計策還沒有能夠得到施展,遠在宮墻之內的呂後就已經得到瞭消息。
對於呂後而言,丈夫劉邦正在外作戰,以求得王朝平穩,自己穩坐高堂,更要讓劉邦心無旁騖,無後顧之憂。
呂後在蕭何的幫助下,成功將韓信拿下,並滅殺,以告心之安穩。
不久以後,劉邦平定瞭陳豨的叛亂,從軍中回到瞭京城,當下就聽到瞭韓信的死訊,一時之間竟有些感慨不已。
劉邦垂頭沉思片刻,惋惜得問呂後:“韓信臨死時,有說過什麼話嗎?”
呂後直言:“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
劉邦一聽,站直瞭身子,看著呂後,說道:“那人是齊國的說客。”
當即,劉邦就頒發瞭詔令讓齊國抓捕蒯通,與此同時,為人君者,理當論功行賞,蕭何在此次事件中,發揮瞭不小的作用。
於是,劉邦就升瞭蕭何的官職,拜為相國,另外加封食邑五千戶,更是讓五百名士卒和一名都尉去當蕭何的衛隊。
這莫大的榮耀,蕭何一時之間更是風光無限,眾人聽聞消息之後,紛紛到蕭何的府上進行祝賀。
紅綢禮物自是不少,蕭何樂呵呵地接受,心中飄飄然,這為人臣子的榮耀,蕭何所受絕不是一星半點。
蕭何府上的喜悅氛圍引得周遭更是頻頻側目,而就在蕭何坦然地接受眾人的祝賀和恭維之時,召平來瞭。
區別於一眾來祝賀的門客,臣子,召平一出現,就讓席間的喜悅氛圍衰減瞭不少。
可別當他是恭賀語詞有差,從一開始,召平就是打著哀悼的心思來的。
瞅著蕭何正在興頭上的熱忱,召平潑瞭壺冷水,“你大難臨頭瞭。”
在這足以震動官場的,無以復加的榮譽面前,召平的出現,以及脫口而出的這句話,無疑是個異類。
召平,在秦朝時期曾被封為東陵侯,隻是無奈隨著朝代的更替,召平也不再擁有往昔的風采,秦朝滅亡以後,召平就是一介貧民。
因傢中貧窮,無奈之下召平就在長安城東種起瞭西瓜,以此為生,日復一日竟是因其瓜甜味美,一舉成名。
後,更是獲得一“東陵瓜”稱號,譽滿京城,召平其人也非籍籍無名之人瞭。
因此,在聽到召平的冷水之後,蕭何雖然心中有所不快,仍按耐性子問其緣由,召平點點頭,繼續道。
“你的災禍從此開始瞭,皇上風吹日曬在外地征戰,而你隻是留守在關中,你並沒有從軍殺敵的功勞,皇上卻給你增加封邑,添備衛隊,想來是因為淮陰侯剛剛在京師內謀反,這是對您起瞭疑心啊!”
蕭何一聽,雙眉緊皺,就聽召平繼續言道:“現在配備衛隊保護你,可能並不是想要恩寵於你,希望你能夠推掉這些封賞,不要接受,把所有的傢財全部捐給軍事需用,那麼皇上心裡就會高興瞭。”
這番話,卻是將蕭何心中的所有沾沾自喜打瞭稀碎,此時看著眼前的封賞,也再沒有瞭彼時的飄飄然。
沉思之後,蕭何聽取瞭召平的計策,推拒瞭劉邦的賞賜,一如召平所猜測的那樣,看到蕭何的推辭,劉邦十分高興。
蕭何心中更是慶幸不已,對著召平再三言謝,心頭那壓著的石頭這才算是放下一半。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的一生悲劇色彩極為濃厚,成功始於蕭何,最後的敗亡,也是蕭何所出的計謀。
早年間,韓信處處不得志,獻技項羽始終不被采納,後因與蕭何交談,被其賞識,引薦給劉邦,這才得以施展才智。
幾場漂亮的仗,展露人前的手段才能,無不讓彼時的劉邦心生疑慮,樁樁件件,韓信卻是死期不遠。
漢六年,有人上書告發韓信謀反,劉邦本就對其信任度不高,這次更是直接采納瞭陳平的意見,打算襲擊韓信。
打著會見諸侯,天子外尋的幌子,劉邦等人成功騙到瞭韓信,更是將其綁在瞭隨行的車上,韓信不解,心頭更是淒涼。
“難道就果真像人們說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定,我本來應當遭烹殺。”
對此,劉邦道:“有人告發你謀反。”
這一次的事情,雖然最後韓信隻是帶著鐐銬到瞭洛陽,性命無礙,但是心中終究是無限淒涼,心中對於自己的定位也就愈發明瞭瞭。
劉邦畏懼猜忌自己的才能,韓信隻好常常稱病,不再參加朝見和侍行,長此以往,韓信心中鬱結深重。
因而,陳豨的到來對韓信來說,無疑是個解脫,他終於找到瞭發泄的檔口,得以宣泄心中的不滿。
二人商議協定,也就有瞭上文中所提到的合謀之事,韓信打算趁夜晚時分假傳詔令赦免各府服役的罪犯和官奴,然後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
計謀已定,卻再難等到付諸實踐的機會,因一被囚禁的門客,韓信的所有謀劃全部付之東流,這門客得罪瞭韓信,遭到囚禁,門客弟弟為救親人,向呂後告發瞭韓信的所有謀劃。
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呂後肯定是無措和憂心的,本想著直接傳召韓信,又怕惹怒瞭他,不肯聽從。
於是便與同樣留守關中的蕭何共同謀劃,以“陳豨已死”蒙騙眾人,為防韓信繼續稱病不出,蕭何道。
“即使病瞭,也要強打著精神進宮祝賀吧。”
如此,韓信再也沒有瞭婉拒的借口,這腳剛踏進宮門,就被早已潛伏好的武士拿下,捆綁著送進瞭長樂宮的鐘室,之後被絞殺。
生命的盡頭,韓信才突然感慨,“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至於被婦女小子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在立場面前,蕭何選擇瞭自己一直跟隨的劉邦,而這個曾經自己不惜飛馬追尋的有志將才,終是隕歿在瞭鐘室。
因著韓信臨死前的一番話,三族被滅,蒯通也被捕捉帶到瞭劉邦的面前,看著堂下站著的人,劉邦問道:“是你教淮陰侯謀反的嗎?”
蒯通道:“是,我的確教過他,可那小子不采納我的計策,所以才自取滅亡,假如那小子采納我的計謀,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
倘若,韓信不那麼驕傲,懂得謙讓,懂得收斂鋒芒,或許,在評功論賞之際,尚能茍留一條性命於世。
曾經,韓信奉蕭何為貴人,最後,卻也是斷命於蕭何之手,如此,可渭難解。
奉君左右,如履薄冰
蕭何其人,不論劉邦如何依賴,在戰爭褪去,國安民定的大局勢之下,再信任的心也會有擺動的時候。
恰如那瓜農召平所言,韓信之死,雖得力於蕭何的計謀,而高祖心中終是埋下瞭懷疑的種子,賜衛隊,添食邑也不過是為瞭試探而已。
這一次的風波,在瓜農的提醒之下,蕭何平穩度過,劉邦感慨於蕭何的識時務,對於蕭何的做法,心中更是欣喜不已。
無獨有偶,君王的試探從未停息。
漢十二年秋,英佈反叛,劉邦再次親率軍隊出京討伐,這一次,即使劉邦在外征戰,對於蕭何的問候隻增不減。
每每空暇之時,劉邦總是會派遣使臣詢問蕭何動向,勢要將其動態牢握手中,知其動態,在外征戰的劉邦才能心緒稍平。
彼時的蕭何又在做什麼呢?
為人臣子,知曉君王分身乏術,勢必要解憂才好,於是蕭何便極力的安撫和勉勵百姓,更是拿出自己的全部傢產用作軍費。
這個做法看似撫萬民,得民心,卻也暗藏危機。
同彼時召平一樣,此時也有門客,直言勸諫:“您這離滅族不遠瞭,您位居相國,功勞第一,還可以往上增加嗎?”
“可是,您剛進關中,就深得百姓人心,至今已經十多年瞭,百姓都親附您,您還經常孜孜不倦地去獲取百姓的擁戴,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人詢問您在幹什麼,是害怕您震動關中。”
“如今,您為什麼不多買田地,用低價賒欠啦玷污自己的名聲?這樣,皇上才會安心。”
早先傳出英佈反叛之時,蕭何曾經幫著說過幾句話,他認為英佈應該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可是最後卻打瞭自己的臉。
劉邦率軍出征,平定叛亂,蕭何雖然得以繼續留守關中,但是心中始終惴惴不安,這次本是打算代主安撫萬民。
卻沒想到,差點又犯君怒,門客的這一計策,於蕭何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於是蕭何便采納瞭這一計策,按計去做。
遠在京外的劉邦,聽到傳來的有關蕭何的所作所為之後,原本一直繃著的臉,倒是舒緩不少,心情更是愉悅,放松不已。
事情到這裡結束,也許對蕭何來說就是最好的結局。
但是,可惜!
劉邦得勝歸京之際,於郊外,被百姓攔道上書,揭露蕭相國“惡行”——低價強賣民有田宅,賒欠金額龐大。
劉邦安撫百姓之後,入得未央宮中,蕭何自是前來謁見,瞧著數日不見的蕭相國,劉邦笑道:“蕭相國,就是這樣利民的嗎?”
說著,將手上拿著的百姓上書交到瞭蕭何手中,“你自己向百姓謝罪吧!”
蕭何見劉邦心情正好,趁機請求:“長安土地狹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都廢棄著,希望讓老百姓能夠進去耕種,留下禾稈供禽獸食用。”
此言一出,原本聽到蕭“惡行”都始終笑意盈盈的劉邦,登時火冒三丈,“你接受瞭商人的許多財務,就是為瞭他們跟我求上林苑。”
蕭何還想出言辯解什麼,直接被劉邦交給瞭廷尉,戴上枷鎖投入獄中,這件事情自是不會有所遮掩。
一時之間,朝堂震動,幾乎所有的臣子均惴惴不安,有關蕭何的處置還未言明,就有人開始打探起事情的始末。
王衛尉在侍奉劉邦的時候,詢問起有關蕭何落獄緣由,二人一番交談之後,劉邦雖然心有不滿,最後還是派遣使臣釋放瞭蕭何。
“伴君如伴虎”,伴在君側,巨大的利益引誘,即便曾經一路扶持,風雨同舟又如何,世上難測帝王心。
伴在君側,不單單是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更要時刻謹記“功高震主”,“民心所向”。
年歲漸長,蕭何更是小心謹慎,君君臣臣,始終恪盡本分,臨終之時,惠帝曾詢問國相人選,蕭何觀其形容,不加幹涉。
不直言點出“曹參”有堪為國相之能,卻當惠帝提出曹參名字的時候,方才點頭稱是,一句“皇上選對人瞭,我死瞭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瞭!”
一來稱瞭惠帝的心意,二來也確認瞭未來的國相人選。
站得越高,越要承擔旁人所不能及的危險,蕭何與劉邦私交如何深厚,都不能抵擋君權、相權的交織。
韓信之死,瓜農點醒,英佈之亂,以自毀名聲以求得君王心安,縱可謂心思用盡,終能夠善始善終。
參考文獻:
《蕭相國世傢》
《淮陰侯列傳》
《善於自保的蕭何 如何化解劉邦的猜忌——鄂爾多斯日報》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