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之後是五代十國的亂世,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各路軍馬爭相稱帝,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王朝來結束亂世。
趙匡胤登基後,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和平奪取瞭功臣宿將們的兵權,鞏固瞭趙氏皇權,而他的弟弟趙光義,也跟那位道士預言的一樣,成為瞭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自古以來,皇位都是傳位子孫,很少有傳給弟弟,因此趙光義繼承皇位,也引來很多猜疑,至今仍有很多人對這其中的奧妙爭論不休。
而關於這兩兄弟,曾經有過一個說法。
一擔挑著兩皇帝
唐朝覆滅之後,進入五代十國的亂世,各路軍閥先後稱帝,天下大亂,平民百姓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這天,一群難民從洛陽逃難而來,有位中原人用一副扁擔挑著兩個籮筐,一頭坐著一個小孩,混雜在難民之中。
難民之中,盡是女人與小孩的哭喊聲,唯獨這兩個小孩,不哭不鬧,安靜坐在父親挑著的籮筐裡,不給父親添亂,看著就不是凡俗之輩。
此時,路旁有一位仙風道骨的老道士,見到這男人挑著的兩個孩子,不禁哈哈大笑,對身旁的人說,我原以為天下沒有真龍天子,才如此戰亂不休,可今天看到這一擔挑著兩條龍,天下從此可以安定瞭。
道士叫住那個男人,一問名字,才知道他叫趙弘殷,挑著兩個兒子在逃難,道士就給瞭他一點銀子,讓他好生撫養這兩個孩子。
這位道士就是五代宋初的道傢玄學傳奇人物陳摶,據說他在華山修行,得道成仙,可以呼風喚雨、預測未來。
趙弘殷逃到開封府後,找瞭個地方暫時居住下來,他挑的兩個兒子,大的叫趙匡胤,小的叫趙光義。
趙匡胤長大後,成為一名武將,深受當時在位的周世宗柴榮的賞識,周世宗死後,趙匡胤在軍中眾多宿將的推舉下,發動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建立瞭長達三百多年的宋王朝。
趙匡胤奪取政權後,首先就要面對朝中功臣宿將們手掌兵權,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他解決這些功臣的手段也與以往的帝皇不同。
自古以來,對待功臣宿將的態度,要屬漢高祖和唐太宗兩位皇帝最為典型,漢高祖將大多數功臣屠戮一空,留下瞭狡兔死,走狗烹的感嘆,唐太宗則繼續重用這些功臣,留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美言,與這兩位帝皇不同,趙匡胤則采取瞭杯酒釋兵權的方法。
趙匡胤登基後,有次和宰相趙普一起討論歷史大勢,兩人聊起瞭大宋之前的七十年,從唐朝晚期黃巢之亂到趙匡胤登基,中間經歷瞭五代十國的亂世,沒有一個王朝能讓基業長存下去。
那麼如今宋朝剛剛建立,如何避免五代十國的局面,成為一個長久的王朝呢,趙普認為,五代十國的亂世主要是領兵將領和地方節度使軍權太重導致的,中央對這些將領沒有威懾力,武將們動輒推翻中央自立為帝。
說到這裡,趙匡胤對眼前的局面倒是有點信心,他說自己對待現在朝中掌權的武將都恩重如山,不會重蹈覆轍。
趙普立刻不客氣的反駁,說當年後周皇帝對你也同樣恩重如山,如今你不也自立為帝嗎,就算現在朝中的武將自己沒有野心,那他們的手下也把黃袍批到他們身上,他們不也隻能造反呢?
聽瞭這話,趙匡胤如同醍醐灌頂,全身出瞭一身冷汗,這才醒悟過來。
從晚唐開始,地方藩鎮勢力割據,都是兵強馬壯者為天子,如今宋朝剛剛建立,這些功臣們都是驕兵悍將,趙匡胤覺得自己隻想憑借恩義就能籠絡住他們,實在太過天真。
趙普給趙匡胤出的主意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也就是收回兵權,給這些武將們足夠的錢財,讓他們當一個富傢翁,趙匡胤馬上心領神會。
不久,趙匡胤召集這些擁戴他登上皇位的武將們一起喝酒,在酒席上收回瞭這些武將的兵權,免除他們節度使的頭銜,但賞賜給他們足夠的財寶,給他們一些隻代表崇高地位和待遇的榮譽性頭銜,讓他們能夠安享富貴。
趙匡胤對待功臣宿將,既不像漢高祖那樣去屠殺, 也不象唐太宗那樣重用,而是采取給優厚待遇而罷官不用的的態度,其主要原因在於他的處境與漢、唐不相同。
宋之前則是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局面,宋朝建立後還未完成大一統,趙匡胤如殺害功臣宿將, 難以使軍中其他資望較淺的將領同心同德,軍心不穩就難以統一天下,如果重用宿將,又怕完成統一大業之後,會有人取代趙氏政權, 因此才采取瞭杯酒釋兵權的方式。
趙光義登基為帝
自古皇位都是傳給子孫的,很少有兄終弟及的現象,而當年看到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的道士,偏偏驚呼的是兩條龍,將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也稱為真龍天子。
趙光義也果然不出那位道士所料,在趙匡胤死後登基為帝,成為瞭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和哥哥趙匡胤之間的皇位傳承,也是歷史上的一樁謎案。
趙匡胤對這位比自己小十二歲的弟弟十分信任和寵愛,在他登基後的建隆元年,就讓趙光義當瞭大內督點檢,當時北宋都城所在的開封府,街頭巷尾都有傳言,說:“點檢為天子,更為一天子弟。”
建隆二年,趙匡胤封弟弟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從這之後一直到趙匡胤去世的開寶九年,整整十六個年頭,趙光義一直擔任開封府尹一職,是北宋都城的行政長官,他利用這一職位在開封培植瞭自己的勢力。
趙匡胤不但給弟弟高官要職,在生活上對弟弟也十分關愛,有一次趙光義生病瞭,趙匡胤便親自去趙光義的王府照顧他。
趙匡胤守在弟弟的床頭,治病需要用燒熱的艾草熱敷,趙匡胤害怕燒得太熱,燙傷弟弟,就現在自己身上試一試,彷佛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
他得知趙光義的王府地勢太高,取水不方便時,就親自指派工匠制作水車,從開封府的金水河引水進入趙光義的王府。
趙光義常去宮中陪哥哥飲宴,趙光義喝醉後,趙匡胤就親手把他扶上馬背,再三囑咐隨行的衛士好生照看。
他還曾對身邊的大臣們誇獎弟弟,說他生下來就與眾不同,龍行虎步,威風凜凜,是個成大器之才,自己也不如他。
雖說趙匡胤對弟弟如此信任關愛,但把皇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畢竟是有悖封建倫理制度,因此後世關於趙光義繼承皇位的經過,有著很多猜疑。
趙光義繼承皇位是很突然就發生瞭的,宋朝的政治傢、史學傢司馬光,曾記載過趙光義的繼位過程。
趙匡胤駕崩當晚,事發突然,宋皇後得知消息後,就趕緊讓內侍王繼隆出宮去找趙匡胤的第四個兒子、貴州防禦使趙德芳,讓他入宮即位。
但內侍王繼隆卻知道趙匡胤平日有傳位給弟弟趙光義的打算,就沒有聽從宋皇後的吩咐,出宮後直接趕往趙光義的王府。
來到王府後,王繼隆看到宮內的醫官賈德玄就坐在王府門口,王繼隆將趙匡胤駕崩的消息告訴趙光義後,趙光義不禁大驚失色。
趙光義聽到王繼隆讓他馬上進宮繼承皇位後,有些猶豫不決,沒有下定決心,王繼隆等人眼看趙光義不敢進宮,擔心皇位落到別人手裡,就大喊道,在這樣磨磨蹭蹭,皇位就要被別人搶走瞭。
趙光義這才下定決心,冒著大雪進入宮中,宋皇後看到進來的是趙光義也十分吃驚,她回過神來,就跪著稱呼趙光義為萬歲,還哭著說自己母子的性命就全交到皇上手裡瞭。
趙光義也留著眼淚說,共保富貴,不必擔心,他繼承皇位一事也就此成為定局。
司馬光的這則記載,後世的人們在其中找出瞭不少可疑之處,比如王繼隆隻是宮中的宦官,為何膽大包天,但不服從皇後的命令,自己做主去找趙光義呢,他又是憑什麼認定趙匡胤有意傳位給趙光義的呢?
還有宮中的醫官賈德玄,事發當晚為什麼會在趙光義的王府門口,他說自己是趙光義找來的,那麼真的會有如此巧合嗎?
還有最主要的就是,趙匡胤駕崩時,宋皇後年僅二十五,並無生育,趙匡胤的兒子中,第一任正妻所生的趙德昭,當時已經二十六歲,而趙德芳隻是庶出,更是隻有十七歲,宋皇後為何要直接傳位給趙德芳呢?
據史書記載,宋皇後跟趙德昭很少往來,和趙德芳更親近一點,但僅僅因為如此,宋皇後就執意要傳位給他嗎?這裡面依然疑點重重,
因此關於司馬光的記載,人們一直爭論不休,此外關於趙光義皇位最有名的兩個傳言,則是
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瞭。
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
根據北宋一位僧人文瑩在《續湘山野錄》中,記載瞭趙匡胤駕崩時的情景,那天晚上天下大雪,趙匡胤召見趙光義來宮中相見。
趙光義到瞭後,趙匡胤讓身邊的侍從們全部退下,兄弟兩人一起喝酒閑談。
宮內的侍衛和宮女們都守在殿外,隻見燈光燭影之下,趙光義突然起身離席,擺手後退,舉動很不尋常。
此時,地面上的積雪已有數寸厚,趙匡胤手拿一把小柱斧蹲殿前在戳雪,回頭對趙光義大聲道:“好做,好做!”隨後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
當晚,趙光義留宿禁內,將近五鼓,宮中寂無所聞,而趙匡胤已經駕崩。
這段記載看似荒誕離奇,但有不少人采信,先是被南宋初年的曾惜引入其筆記小說匯編《類說》中,後又被南宋人李燾記錄到其所撰北宋編年史《續資治通鑒長編》中。
此後,很多人編著的文集和史書中,都引用過這段記載,致使很多人懷疑趙匡胤是死於趙光義之手,這就是歷史上“燭光斧影”的來歷。
“燭光斧影”中所說的柱斧,並非真正的斧頭,而是一種長二尺,前端有纓穗,柄由水晶、金屬、玉石所制作的器具,與民間日常所用的拂塵相似。
趙匡胤素來喜歡手執柱斧把玩,有人根據這段記載猜測趙光義在和哥哥一起喝酒時,用毒藥或者其他手段讓趙匡胤命不久矣,趙匡胤知道被害後,悲憤不已,隻能拿著手中的柱斧戳雪泄恨,一邊戳雪,一邊還在口中大叫:你幹的好事,你幹的好事!
除瞭這種猜測以外,也有維護趙光義的說法,那就是金匱之盟。
在趙光義即位六年後,宰相趙普站瞭出來為趙光義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搖旗吶喊。
按他的說法,趙匡胤稱帝的第二年,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後病瞭,自覺時日無多,當時陪在太後床前的,有趙匡胤和趙普。
杜太後當著兩人的面,問趙匡胤:“你知道你是怎樣得天下的嗎?”趙匡胤回答說是祖宗積德。
杜太後搖瞭搖頭,說:“趙氏之所以得天下,是因為周世宗的兒子太年幼,你有機會得到天下。”
接著杜太後分析說,國傢沒有年長成熟的君主,就會給人可乘之機,為瞭趙氏江山的長久,她讓趙匡胤死後傳位給他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聽瞭以後,點頭哭泣著答應下來,太後就命在一旁的趙普用筆墨記下來,藏於金匱內,命謹慎小心的宮人好生保管,這就是“金匱之盟”的來歷。
至於趙普為什麼要在趙光義登基六年之後,才說出這個驚天秘密,那就不得而知瞭,也因為當時沒有其他見證者,金匱之盟的說法也同樣引得後人爭論不休。
無論趙光義的皇位是如何得來,趙傢的兩兄弟先後成為宋朝皇帝是不爭的事實,也應驗瞭當年陳摶道士關於兩頭龍的預言。
參考文獻:
《趙匡胤是怎樣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