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2月1日,在兩千名親友的見證下,身著一襲銀色旗袍式婚紗的宋美齡,挽著兄長宋子文的手臂,款款走到瞭蔣介石身側。
就在這一天,這場薈集各界名流的蔣宋聯姻轟動瞭整個上海灘。
春風得意的蔣介石在當日的報紙上發表《我們的今日》,稱:“今日得與最敬愛之美齡結婚,為有生來最光榮、最愉快之一日。彼深信人生若無美滿姻緣,一切皆無意味,故革命當從傢庭始。”
隻是,對於上海灘這一大盛事,坊間卻有著許多傳言。其中流傳最廣的,無非是蔣宋二人之間僅僅隻是政治聯姻,毫無愛情基礎可言。
也無怪民眾的聯想紛紛,蔣宋二人相識僅僅十天,便匆匆定下瞭終身,這對“一生愛權”的宋美齡來說,說是沒有傢族利益的因素牽涉其中,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而對於宋美齡來說,蔣介石也不過是在她想嫁之人裡排行第三。那麼,前兩名是誰?
眾說紛紜的初戀“緋聞”
嫁給蔣介石之時,宋美齡已經是28歲之齡,若是遵從舊社會的觀念,或許10年之前她就應該已經出嫁;然而她多年在海外學習,“除瞭容貌之外,幾乎再沒有別處是像一個東方人”,有過幾段浪漫戀情也不足為奇。
況且宋美齡出身民國四大傢族,又是正值芳齡,風華絕代,追求者如過江之鯽。
《宋傢王朝》(希格瑞夫·史特寧著)中這樣描繪:“……經常有男孩來到‘木村’的臺階上,約美齡外出,他們大部分是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留學生,也都是宋子文的朋友,對於這些來訪的中國人,其他同學隻記得什麼張先生、李先生、王先生等等。”
而彼時宋美齡對於回國後將要接受傢裡的包辦婚姻感到十分不安,她在這種極度不安的心情之下,與一名哈佛學生彼得·李訂瞭婚,而在數星期後,宋美齡的焦慮消失瞭,婚事也隨即取消。
這個事件在另一本臺灣著述中也有所提及。在紛紜的傳聞之中,宋美齡以她的魅力俘獲瞭無數人的芳心,甚至有人願意與她玩這樣的“訂婚遊戲”。
但宋美齡也的確是有過初戀傳聞的。最廣為流傳的,便是她與後來的南京首任市長劉紀文的相戀,那麼這是否真有其事呢?
在艾米·哈恩所著的《宋美齡傳》中,提及瞭這樣一段過往:劉紀文曾是宋子文的好友,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專攻政治學,生得儀表堂堂。在宋子文的說合下,劉紀文與宋美齡開始交往。
1923年,蔣介石不顧宋美齡已經和劉紀文訂婚的事實,對宋美齡展開瞭極為熱烈的追求,並持續長達5年之久。但一開始,宋美齡置之不理,原因是宋老太太一直反對蔣介石成為她的女婿。
然而這段過往,其中卻存在著許多荒誕的疑點。
首先,1923年時,劉紀文一直追隨孫中山,在廣州大元帥府任中華民國軍政府財政部僉事、金庫長,位居高層,若是已經和宋美齡訂婚,兩人郎才女貌,玫瑰配與權杖,必是一段傳誦一時的佳話,根本不必蔣介石托人打聽才能得知宋美齡的情況。
其次,北伐戰爭期間,蔣介石就已經與劉紀文相識並交好,蔣追求宋美齡也曾得到劉紀文的大力支持。
1927年5月,蔣介石出訪日本,目的是說服宋老太太倪桂珍,令之同意他與宋美齡的婚事。
此行劉紀文也隨同在側,若是劉紀文曾與宋美齡有過婚約,以他在國民黨內的身份,自可不必獻媚於蔣,令自己的名聲一時掃地,換取此後的平步青雲。
其三,劉紀文求學期間足跡遍佈日本和英國,但赴美則僅在1923年時公派考察,其整個求學史中並無赴美的經歷,而宋美齡早在1917年就已經回國,和宋美齡相識相戀也無從談起。
隨著宋美齡的故去,她與終生摯友米爾斯的信件被逐一公開。宋美齡的初戀情人其實是一位名為Van Eivigh的荷蘭建築師。
回國途中與“命運”的邂逅
1917年6月,宋美齡搭乘輪船,與兄長宋子文一同啟程回國。
在回國後寄予米爾斯的信件中,她提及瞭她與“命運”邂逅的少女心事。
就在此次返航的途中,宋美齡遇到名為Van Eivigh的建築師。
他的父親是荷蘭人,母親是法國人。
就在短短的10來天的相處之中,19歲的宋美齡被高大帥氣,又風趣幽默的Van Eivigh所打動,特別是當Van Eivigh提出結婚時,宋美齡動瞭心。
但回到上海後,這門婚事不出意料受到宋傢的幹涉。宋耀如是歸國的傳教士,盡管他的婚戀思想並不保守,但他卻毫不希望女兒過早結婚,且也不希望女兒嫁給一個外國人。而母親倪桂珍是一名傳統的中國婦女,對這名外國人草率的婚姻態度,她感到十分憤怒,更不希望女兒嫁給這樣一個人。
在傢人的幹涉下,加之兩地分隔,這段感情最終無疾而終。
10年的留學生涯,令宋美齡養成瞭極強的個性。她為這個問題和傢人鬧得很僵,最終依然不瞭瞭之,她受到瞭極大的打擊,這造就瞭她極度悲觀的愛情觀。
在她與米爾斯的信件中,她提到盡管相處時間甚短,但Van Eivigh是“我的命運”。既然無法和真正在乎的人結婚,那麼待在傢裡也是很好的,她也會很樂意呆在傢裡,也不會和其他人結婚,“除非是為瞭名聲和金錢”。
經此一役,宋美齡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越來越理性,圍繞著宋美齡的人事浮散來去,始終不留一痕。在給米爾斯女士的信件中,涉及感情的事也越來越少被提及。
但後來,宋美齡又破天荒提及瞭一位名為Birnie的先生,這又是一位外國人。
可宋美齡十分清楚,他們之間並不會有任何超越純友誼的關系,盡管她特別喜歡Birnie,已經超過瞭任何男性。
在宋傢對宋美齡與Van Eivigh的態度中,她已經清楚地看透,宋傢對於傢族的純潔血統自詡得意,“他們寧願看到我死也不願我嫁給一個外國人。正常而論,我也會這樣想。”
對於這段感情,宋美齡是否爭取過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從她與米爾斯女士的信件往來之中,我們可以讀出些許端倪,也許她早已選擇瞭在她的婚姻之中不會純粹擇取愛情作為導向。她選擇聽取傢族的意見,與優秀的人士進行交往。
與H.K.君漸行漸遠
宋美齡在美國讀書時,曾結識瞭不少異性朋友,其中也有一些友人一直保持著聯絡。
讀書之時,宋美齡可能就與一位H.K.先生有過約定。
關於這位H.K.先生,宋美齡在與米爾斯小姐的信件中有所提及,他的父親是上海兵工廠的總辦,上海兵工廠前身即是大名鼎鼎的江南制造局,在近代也是我國最大的現代化兵工制造廠。
兵工廠的總辦,由北洋政府直接任命。在硝煙四起的時代,若是掌握著軍火命脈,相當於是各路勢力爭相籠絡的對象,就連宋傢也無能避免。
在宋美齡回國後,H.K.與共同的友人楊先生從北京前來看望宋美齡,此後一直斷斷續續對其展開追求,大約也有兩年之久。
多次於京滬兩地往返,就是為瞭常常去看望宋美齡,但追求者甚眾的宋美齡對此毫不在意。她並不屬意H.K.,盡管她的傢庭很樂意能夠玉成此事。
漸漸地,謠言就在宋美齡與H.K.的共同好友間傳開,好友們不知從何處聽說他們已經訂婚瞭,這引起瞭宋美齡的極大不滿。
H.K.得知此事,卻一直任其發展,沒有出來澄清過,這令宋美齡對其態度更為雪上加霜。原本宋美齡對H.K.可以說是友人以上的喜歡,兩人常常談天說笑,相處也是極為自然,可謠言傳開後,宋美齡對他唯恐避之不及,不願再見。
H.K.不願放棄,他展開瞭更為積極的追求。他開始頻繁出現在宋傢去做禮拜的教堂,出席宋美齡可能出席的晚會,宋美齡隻好待在傢裡,哪兒也不去。直至最後朋友相見,形同陌路。
明白瞭自己已招致宋美齡的反感之後,H.K.消失在瞭宋美齡的視線。1918年1月過後的信件之中,再也沒有出現過這個令宋美齡頭疼異常的名字。
在拒絕H.K.之後,宋美齡遇上瞭另一位她沒有在信件中透露姓名的男士。
這位男士也同樣留過美,隻是已經結瞭婚。但宋美齡喜歡,她還是認為,自己很難會喜歡其他人,而不能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是十分愚蠢的。
思前想後,她對現實屈服瞭,決定放棄這段感情。
同時,一位年長她15歲,物質上極為富足的男人也進入瞭她的視野。她喜歡對方,卻不是男女之間的一種喜歡,因而十分明確的告訴對方,她可以因為喜歡嫁給他,卻永遠不會愛上他。
1918年5月,宋美齡的父親宋耀如因腎病去世。至親之人的死亡促使宋美齡產生瞭更多的思考。
盡管自認為自己的思想已經全盤西化,宋美齡還是認為作為女人一定是要結婚的,但結婚的對象卻始終猶疑不定,一直在純粹的愛情和物質的富足之間徘徊猶疑。
傢庭顯赫且正當芳年,盤桓在身旁的眾多追求者,這給小姑獨處的宋美齡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謠言,每一個謠言都與一個不同的男人捆綁著,與她不甚相熟的朋友甚至連她與誰正在交往,是不是已婚都已經不是很清楚瞭。
一方面她要面對愛情還是面包這樣的重大抉擇,另一方面燎原般的謠言令她十分頭痛。宋美齡幹脆置之不理,一頭紮進社會活動之中,為自己斂取更多財富,反而在社會工作方面取得瞭顯著的成果。
就這樣,宋美齡錯過瞭Van Eivigh和那位無名的已婚男士,直到28歲時剛在北伐戰爭取得勝利的政治新星——蔣介石出現,才真正確定下來。
參考資料
1、湖南紅網:《誰是宋美齡真正的“初戀情人”?》
2、《宋氏傢族——父女·婚姻·傢庭》,第103~105頁,李豫生、靳建國、王秋海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年出版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解密:宋美齡在與蔣介石婚戀之前的情感往事》
4、《宋美齡傳》,龍流編譯,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