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到1949年,一場關乎中國人民命運的戰爭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即我黨為解放全中國而與國民黨進行的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歷時三年,最終以我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期間風雲湧變,各方人物也留下瞭諸多傳聞軼事。
據歷史記載,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曾經就解全國局勢向心腹陳誠問計。蔣介石詢問陳誠,國民黨軍要占據哪些地方才能掌握天下大勢,最終打敗解放軍?
面對這樣的提問,陳誠不敢疏忽,在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才發表瞭自己的見解。不過老蔣聽到後卻是哈哈一笑,隨後在軍事地圖上寫瞭一個“井”字,並指著陳誠說這裡面就蘊含著平定天下的秘密。
那麼陳誠是怎樣回答蔣介石的呢?這個“井”字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深意呢?蔣介石所言的這個平定天下的法子又是否有道理呢?接下來走進解放戰爭,領略一下歷史的趣味。
一心獨裁,開啟解放戰爭
1945年,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日本侵略者在中國人民的頑強反抗下終於被趕出瞭神州大陸。當時的中國,已經被戰火肆虐瞭幾十年,國內人民對戰爭的厭惡情緒非常之重,都渴求著和平。
不過身為國民黨領導者的蔣介石,卻排除異己,一心想搞獨裁,最後不顧國傢大局,悍然發動瞭對我黨的戰爭。
日本戰敗後,國傢就解除瞭最大的外患,國民黨與我黨的氣氛就顯得劍拔弩張。
早在日本侵華期間,蔣介石就提出瞭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把我黨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
不過礙於國內抗日情緒的激昂高漲,蔣介石不得不把重心放在抗日上面,隻是內心一直打著“剿滅共匪”的小算盤,背地裡小動作不斷。
抗日戰爭剛結束,國人都期盼著和平與安定。當時國內的有識之士大都認可我黨所提倡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認為國內急需和平與穩定,當以經濟建設和民生恢復為首要任務。
為此,毛主席還於1945年8月底親自前往重慶,身赴龍潭虎穴與蔣介石談判,我黨爭取和平建國的誠意可謂十足。
不過蔣介石並沒有把民族的發展放在首位,和平建國隻不過是他打的一個幌子。在重慶談判期間,他調兵遣將,部署軍隊,把抗日的矛頭暗暗調轉,直指我黨,為內戰的發起做足瞭準備。
隨後在1946年,蔣介石指揮手下的軍隊攻擊中原解放軍,冒著天下之大不韙發起瞭為時三年的內戰。
隨著第一戰——上黨戰役的打響,歷時三年的解放戰爭拉開瞭序幕。
不過身為主要發起者的蔣介石怎麼也沒有想到,明明戰前在兵力、裝備等各方面占優的國民黨軍,怎麼會在短短三年之內就被解放軍打的一敗塗地?甚至在戰時,老蔣還提出“井”字論,認為天下大勢盡在掌握之中。
委座問計,陳誠發表見地
內戰剛剛開始時,蔣介石的內心是非常自信的。一方面,他覺得自己在重慶談判期間已經做好瞭部隊的調動,而且手下的國民黨軍人數多、裝備好,比起他眼中鄉溝裡出來的“共匪”好瞭不知道多少倍。
另一方面,蔣介石政府取得瞭美國的暗中支持,背後倚靠著這根大腿,天下大勢何愁不定?老蔣的這份自信也可以從他和陳誠的一次談話中看出。
陳誠其人,字辭修,曾就讀於黃埔軍校,畢業後追隨蔣介石,被稱為蔣介石的“智囊”。他有政治頭腦,處事考慮周全,最重要的是對蔣介石忠貞不二,一直以來都備受蔣介石的重用。在後面蔣介石敗退臺灣後,陳誠更是成為國民黨中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人物。
這天,蔣介石把陳誠喚來作戰室商議軍事。當時解放戰爭正進行的如火如荼,蔣介石還在做著一統天下的美夢。陳誠到瞭作戰室後,蔣介石直接開門見山,詢問陳誠對天下大勢的看法:“辭修,你認為我們占據哪些地方以後就可以平定天下呢?”
陳誠一聽這個問題後,不敢大意,盯著墻上的軍事地圖思索一番後,說出瞭他的見解。陳誠是這麼回答的:“委座,我認為隻有占據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北平這五個城市,我們才能平定天下。”
陳誠的見地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五個城市都是當時比較發達的大城市,經濟繁榮,人口眾多,而且集中分佈在我國東部,基本站穩瞭東部區域東西南北這四個方位,在全國的影響力很大。如果把這五個城市牢牢掌握,就相當於掌握瞭國內的大部分資源,平天下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不過蔣介石聽到後,卻隻是哈哈一笑,並沒有表示認同。隨後他又開口道:“辭修,我問過不少人,聽到的回答大都和你一樣,都是占據這些大城市。這看法有些許道理,隻不過你們的目光還是局限瞭。”
緊接著,他轉身在軍事地圖上寫瞭一個大大的“井”字,並指著對不解的陳誠說:“我認為,這平定天下的秘密,就在這個‘井’字裡面。”
那麼蔣介石畫的這個“井”字到底包含瞭哪些地方?他所說的平定天下之法又是什麼呢?
駁倒陳誠,井字揭秘局勢
在軍事地圖上寫出“井”字後,蔣介石看到依舊一臉不解的陳誠,先是反問道:“辭修我且問你,李德鄰、白健生的桂系在完成第二次北伐以後也占據瞭這五個城市,而且還逼我下臺,可是結果呢?”
陳誠默不作聲。桂系部隊占領城市之後沒過多久,蔣介石的支持者就趕過來,隨後李德鄰的桂系陷入瞭四面楚歌的境地,不得不再次請蔣介石出山。
這樣的結果陳誠自然是知道,一時之間,蔣介石的反問讓陳誠啞口無言,隨後他看向蔣介石所寫的“井”字,問道:“那委座的高見是……?”
看到駁倒瞭陳誠,蔣介石得意洋洋地繼續說:“辭修你看這個地圖上這個‘井’字,它由縱貫中國的平漢、津浦兩條鐵路、橫貫神州大陸的長江還有與之平行的隴海鐵路所組成。”
說到這裡,蔣介石停頓片刻,給陳誠一番思考的時間,然後繼續說:“我們隻要牢牢地控制這個‘井’字,不斷向四方拓展延伸,我們就可以掌握更遼闊的土地,以完成戡亂剿匪的黨國大業。”
不得不說,蔣介石作為國民黨的領導者,自身還是有一定的戰略眼光的。他所寫出來的這個“井”字,聚焦的不隻是戰略要地,更是交通要道。
長江航道眾多,水運發達,再輔以其他三條鐵路,如果把這些牢牢掌握在手中,國民黨軍確實可以極大地提高軍隊機動性,從而控制住“井”字范圍內的大片區域。
隻不過蔣介石忽略瞭一個事實:戰爭的勝負從來都不是簡簡單單地看軍隊的武器裝備或是軍隊占據瞭哪些戰略要地,起決定作用的不是物而是人,而最後蔣介石失敗的根源也就在於此。
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攻占南京政府,正式宣告解放戰爭告一段落。戰敗的蔣介石威風不再,於12月10日下午灰溜溜地跑到瞭臺灣。這裡還要提到一則軼事。
相傳1945年毛澤東到重慶與蔣介石談判之際,蔣介石提出讓解放軍放下武器,接受國民黨的統治。主席則是開玩笑式地反問道:“如果我們(解放軍)歸順瞭,那我能擔任怎樣一個職位呢?”
蔣介石表示,自己會讓毛澤東做新疆省省長,也就相當於變相把主席流放到西北邊陲。對此主席隻是哈哈一笑,顯然不可能接受。
不過等到解放戰爭這幾年時間過去瞭,國民黨軍被解放軍打敗瞭,蔣介石反倒被主席趕到瞭臺灣省當省長,這樣的結局讓人玩味。
回顧戰爭,得民心得天下
時至如今,解放戰爭雖然距離我們已經有幾十年之久,但戰爭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深思的東西。對於蔣介石敗逃臺灣這樣的結果,出乎瞭當時許多人的意料。開戰雙方一方是裝備精良、受過系統培訓的國民黨軍隊,另一方則是兵力、武器都處在劣勢的解放軍,怎麼就敗瞭呢?
其實答案就在唐太宗的一句名言中——“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無論歷史處於哪個時期,人民始終是歷史的創造者,隻有站在人民的立場,才能獲得歷史的認可。
難道蔣介石隻是一個無能之輩,硬生生把開戰前的大好局面弄崩瞭嗎?也不見得,作為國民黨的一把手,能力還是有的,至少不是平庸之輩,這點從老蔣的“井”字論也可見一斑。
蔣介石最後的失敗,一個方面是因為他競爭對手的領導者——毛主席是一代偉人,軍事能力更為出色,但更重要的是,蔣介石想違背人民的意願搞獨裁,頂著人民的壓力強行發動戰爭。
據軍旅作傢王樹增記載: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政高官忙著進城‘接收’財產,而此時在延安聽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人民’。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政治訴求,得到瞭中國人民廣泛的認可和擁護。
所以解放戰爭也被稱為人民戰爭,解放軍也是人民的軍隊。人民軍隊的根脈,深紮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戰爭勝利的奇跡,來源於人民的偉大力量。
一封來自哈爾濱市顧鄉區靠山屯的信就彰顯瞭人民希望我黨取得勝利的迫切要求。
當年,中共中央公佈《中國土地法大綱》,徹底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質的土地剝削制度,從而使億萬農民千百年來“耕者有其田”的願望成為現實。於是在1947年9月10日,一名農民就寫瞭一封信,內容如下:
“毛主席呀,沒有您我們真得餓死瞭。這回我們都翻身瞭,分瞭地,分瞭馬,分瞭衣服糧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團瞭……”
如今這封信陳列在在西柏坡紀念館的展室中。信的字裡行間,洋溢著備受壓迫的農民獲得土地後的喜悅之情,以及對我黨的的由衷感激。見微知著,解放戰爭中最後解放軍逆勢取勝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
結語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戰爭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蔣介石不顧國民渴求和平的意願,想要獨攬大權,最終免不瞭落得失敗的下場。而反觀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以人民為本,積極維護人民的利益,最終創造瞭“戰爭打著打著人越打越多”的奇跡,成功坐穩江山。
如今距離新中國成立已經有七十餘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起當年已經不知道提高瞭多少倍。再回過頭看當年蔣介石的“井”字定天下,我們不覺恍然大悟:哪有什麼戰略要地可以一舉定天下?人心所向才是平定天下的根本。
參考文獻
[1]王彥. 描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英雄畫卷 讀懂中國共產黨何以從勝利走向勝利[N]. 文匯報,2021-08-18(006)
[2]毛澤東.憶重慶談判[J].東坡赤壁詩詞,2021(05):54.
[3]郭春燕.跟著共產黨才能得解放——基於解放戰爭時期民心向背的解讀[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022(01):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