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建新中國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傢中,有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傢被譽為黨內才子。
他就是陶鑄。
陶鑄是一個文武全才,被知識分子視為良師益友,許多和他有交往的知識分子都深有感觸地說:“知我者,陶鑄也。”
也被陳毅、陳賡等軍事傢極為推崇,陳毅曾當面對陶鑄說過:“你是二野和三野的始祖。”
陶鑄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能被知識分子和陳毅、陳賡這些軍事傢如此推崇呢?
廈門破獄:15分鐘救出40人
1908年1月16日,陶鑄出生在湖南省祁陽縣一個貧苦傢庭。
陶鑄父母以種田為生,都是艱苦樸素的農民,生逢亂世,雖然他們每日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生活仍然無以為繼,常常是吃瞭上頓沒下頓。
然而,艱苦的生活環境雖讓陶鑄飽受磨難,但也同時鍛煉瞭陶鑄堅強的意志,親眼見到反動軍閥、地主豪強對窮苦百姓的剝削和壓迫,也讓他從小就對反動軍閥和地主豪強深惡痛疾。
少年時代,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和大革命洪流的熏陶,陶鑄開始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對革命理想有瞭深入的接觸,他孜孜不倦地閱讀《中國青年》、《向導》等革命報刊,如饑似渴地汲取著革命理論知識,逐漸踏上瞭進步的革命階梯。
1925年,為尋求救國救民之道,陶鑄奔赴廣州,投身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這一年他17歲。
圖 |陶鑄
次年,陶鑄滿懷革命熱情報考並順利被黃埔軍校錄取,穿上軍裝,踏上瞭用武器保傢衛國的道路。同年底,成績優異,思想覺悟高,且革命意志堅定的陶鑄被吸收進中國共產黨,成為瞭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和真正的無產階級戰士,這一年他18歲。
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瞭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
此時,尚未暴露身份的陶鑄被分配到武漢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從事宣傳教育工作,並參加瞭北伐前線工作。
不久,因革命工作需要,為配合葉挺將軍的工作,陶鑄受黨組織委派前往葉挺將軍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從事兵運工作。
同年8月,陶鑄參加南昌起義,跟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等人打響瞭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瞭我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起義過程中,陶鑄帶領著一支二百餘人的部隊在失利的情況下,英勇無畏,奮力拼殺,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重包圍,最終擺脫瞭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並順利將幸存同志安全帶到瞭香港,極大程度保存瞭我黨的革命力量。
南昌起義後,受黨組織委派,陶鑄來到瞭葉劍英手下從事警衛團秘密工作,並幫助訓練省港大罷工人員。1927年12月,陶鑄參加廣州起義。起義過程中,陶鑄率領部隊一直在城內與國民黨反動派戰鬥到最後,頑強奮戰,數次擊退敵人的進攻,打出我軍的血性和軍威。
圖 |南昌起義
1929年,陶鑄被黨組織委任為中共福建省委秘書長,從事地下工作。
在此期間,陶鑄為我黨領導的紅軍的發展做出瞭巨大貢獻。
陶鑄動員瞭當地很多革命群眾參加紅軍,並多次成功策動國民黨數個連的士兵發動武裝起義,為武裝鬥爭、擴大紅軍及發動暴動奠定瞭基礎。
除此,陶鑄還參與創建瞭閩南工農紅軍武裝力量和閩東人民武裝力量,後來都被編入新四軍,成為瞭新四軍的絕對主力。
可以這麼說,新四軍能夠成為一支戰鬥力極其強悍,且讓國民黨反動派和日寇聞風喪膽的隊伍,陶鑄功不可沒。
在福建期間,陶鑄除瞭為紅軍的發展做出瞭巨大貢獻,還多次從國民黨反動派的魔掌中營救出被捕的共產黨員。
1930年,由他領導指揮的“廈門破獄”營救行動,僅僅隻是用瞭15分鐘便成功營救出40人,是我黨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監獄營救行動。
1930年4月,因為叛徒的出賣,福建團省委書記陳柏生、中共廈門市委書記劉瑞生等幾位我黨在福建的地下黨負責人不幸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被關押在廈門監獄。
當時,廈門監獄除瞭關押著陳柏生、劉瑞生等福建地下黨聯絡人,還關押著30多位在閩西革命根據地被捕的蘇維埃幹部和紅軍指戰員。
因為這裡關押著很多我黨和我軍的重要領導幹部,所以反動派把這裡打造成近乎鐵桶一般。
周圍是無法攀爬的高墻,從大門到內堂的牢房設有三重門,每道門都有荷槍實彈的士兵守衛著,他們虎視眈眈地盯著過往的一切陌生人,一旦發現不對,立刻就拿著槍上去盤問。
隻要回答不上來,便立刻將其逮捕,可以說是守衛的密不透風,很難潛入進去。
圖 |新四軍戰士
但,任憑國民黨反動派怎麼打造這所監獄,對於我黨來說都不會成為營救被捕同志的障礙。
5月,為瞭營救關押在廈門監獄的革命同志,中共福建省委決定成立由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羅明、軍委書記王海萍、組織部長謝漢秋、軍委秘書陶鑄和團省委書記王德等5人組成的“破獄特別行動委員會”,組織力量武裝營救被關押的同志。
當時,陶鑄雖然年僅22歲,是在場最年輕的一位,但是因為陶鑄畢業黃埔軍校,又曾參加過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還率領閩南、閩東紅軍與國民黨反動派打遊擊,有著極其豐富的軍事鬥爭經驗,所以大傢一致推選陶鑄為此次營救行動的總指揮。
對於中共福建省委來說,防守森嚴的廈門監獄並不是此次營救行動的最大障礙,我黨在廈門的力量薄弱這才是最大問題。
此時,我黨在廈門的力量十分薄弱,連步槍都沒有,隻有幾支短槍,且除瞭陶鑄,沒有一個會熟練使用武器的戰鬥人員。
而當時廈門監獄卻有一支40多人的警備隊看守,且一旦發現戰鬥,監獄一個電話,附近的警察和便衣就能立刻趕來增援,如果再耽擱會,敵人駐防在廈門的海軍陸戰隊的兩個營也會趕來增援。所以這次營救行動對我黨來說很是艱難,也很是危險。
圖 |左起:康克清、陶斯亮、朱德、陶鑄、曾志
對於這次營救行動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陶鑄有著非常清晰和充分的認識。
此時,擺在陶鑄面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補充武器裝備和訓練能夠使用武器的人。
武器問題,在蘇區閩西特委和蘇維埃政府的幫助下基本得到瞭解決,閩西特委通過秘密交通站送來瞭13支短槍和一批銀元。
有瞭武器和經費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訓練能夠使用武器的人。
因為營救行動屬絕密,且事關重大,所以陶鑄沒有尋求蘇區的幫助,也沒有從其他地方調人,而是從基層黨支部和秘密工會抽調11名同志。
這11位同志組成瞭專門負責此次武裝營救行動的“特務隊”。
11位同志,每個人都是政治可靠、革命意志堅定的共產黨員,但有近一半人別說是打過槍,連槍都沒摸過。
為瞭訓練他們,陶鑄在離廈門島不遠的鼓浪嶼上設立瞭秘密訓練班,親自兼任訓練班主任,負責對他們進行十分嚴格的戰鬥訓練。
此次訓練為期四個星期,在這期間,隊員們勤奮刻苦訓練,充分發揮瞭不怕苦、不怕累的奮鬥精神,日夜不停地進行各種戰鬥訓練,包括射擊、潛伏、格鬥等。
訓練的時期雖然很短暫,但是在隊員們的刻苦訓練下,短短四周每個隊員都練成瞭一手眼疾手快的好槍法,成為瞭一名合格的戰士。
圖 |鼓浪嶼
武器裝備、營救人員等一切準備就緒後,陶鑄隨即開始對廈門監獄及附近敵人的情況進行全面摸查。
首先,陶鑄和特務隊隊員,以探監的名義,分批多次進入監獄,將監獄內的敵人部署、內部地形及撤退路線等偵查得一清二楚。
之後,陶鑄又先後對附近敵人的部署情況進行瞭詳盡的調查。
根據調查發現,附近敵人要想趕來增援,至少需要半個小時,也就是說破獄行動必須出其不意,速戰速決,在20分內解決監獄守衛並救出獄中同志,這樣武裝營救行動才能成功。
調查清楚後,陶鑄制定出瞭詳細且細致的營救計劃:
首先,負責武裝營救的特務隊隊員攜帶武器,偽裝成探監傢屬,從縣政府大院進去,解決守衛,打開監獄大門後,掩護出獄的同志從大門沖出。
然後,接應人員帶著獄中同志從縣政府大門對面直通廈門漁港的街道小巷穿過去,直奔海邊漁港,登上預先停靠在那裡接應的木帆船,迅速從水路撤出廈門市區。
圖 |民國的監獄
營救計劃確定後,陶鑄把破獄時間定在5月25日上午9點,為什麼選在這個時間點呢?
因為這一天是星期天,是整個廈門戒備最為松弛的時間。
廈門的那些國民黨反動派的軍官、士兵和警察多數都在傢休息或是在戲院看戲,一旦營救隊伍行動,一時間他們肯定反應不過來,就算反應過來至少也要數小時。
除此,這個時間也是退潮時間,便於出獄同志登船後迅速撤離。
5月25日,當指針指向上午9點時,特務隊立即開始瞭武裝營救行動。
營救過程中,雖然出現瞭一些意外,當第二批特務隊員通過第三道大門時,監獄的副看守長對第二批的一位穿大褂的隊員產生瞭懷疑,要搜身檢查。
此時,另一名隊友看到情況不妙,隊友有暴露的危險,臨機應變,果斷拔槍擊斃瞭這個副看守長和另一名看守。
槍聲響起後,附近的隊員雖然有些疑惑行動為什麼那麼快開始,但是槍聲就是信號,附近的隊員果斷行動,拔出槍迅速朝著各自目標沖去。
正在吃早飯的警備隊聽到槍聲響起,個個驚慌失措,加之警備隊副隊長已被陶鑄擊斃,沒有一個人跑回警備隊拿槍反抗,紛紛拔腿四散逃命。
最終,在陶鑄和特務隊員的浴血奮戰下,此次破獄行動十分成功。
從破獄到出獄直到安全撤離廈門市區,前後僅用時15分鐘。我方無一人傷亡,擊斃軍警數人,安全營救出40多位革命同志出獄。
此次營救行動,將陶鑄超人的膽識和軍事指揮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
1933年5月,由於叛徒出賣,陶鑄不幸在上海被捕。
在獄中,陶鑄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革命態度,聯合獄中同志同敵人繼續展開英勇鬥爭,組織獄中黨員建立秘密支部。
在與敵人英勇鬥爭的同時,陶鑄也沒有放棄繼續增長自己的學識,系統研究政治、經濟、歷史、文藝等著作。後來他在與別人說起這段經歷時,還戲稱自己是“監獄大學畢業的”。
陳毅:陶鑄是二野和三野的始祖
全面抗戰爆發後,經周恩來、董必武和葉劍英向國民黨多次交涉,陶鑄被營救出獄。
出獄後不久,陶鑄被黨中央派往中共湖北省委工作,擔任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
來到湖北後,陶鑄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負責培養我黨抗日骨幹力量的“湖北省農村合作社人員訓練班”的工作。
從1937年底至1938年5月,訓練共辦瞭四期,都由陶鑄負責。訓練班先後培訓300多名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幹部,為我黨在湖北開展抗戰工作培養瞭大量地方幹部。
後來這些幹部被分配到湖北應城、安陸、京山、鐘祥、荊州、漢川、雲夢、天門等縣,以及鄂西、鄂北、鄂南、鄂東等地區,為我黨在湖北的抗戰做出瞭突出且不可磨滅的貢獻。
圖 |周恩來
1938年10月,武漢和鄂中相繼淪陷,國民黨軍潰不成軍,四散逃散,日寇鐵蹄不斷深入。
此時,陶鑄奉命前往鄂中組織訓練抗日部隊。
陶鑄剛到鄂中開展抗日工作時,僅有蔡松雲帶來的8條槍和10多個人,力量十分薄弱。
對此,陶鑄沒有退縮,也沒有畏懼,針對現在人少力單的情況,陶鑄立即著手組織和擴大抗日武裝力量的工作,先是確定抗日部隊的組織架構,委任蔡松雲為隊長、陳秀山為政治指導員,之後又指示魯爾英把武漢淪陷前購買的兩打駁殼槍及一些長槍從湖區帶回部隊。
陶鑄還充分發揮自己出色的統戰工作,先後將黃定陸的京山獨立隊、李又唐的應城縣政府保安大隊等隊伍集中到在一起,並發動周邊幹部和革命群眾收集國民黨逃兵遺棄的槍支彈藥。
由此,在陶鑄的帶領下,至11月間,鄂中的抗日隊伍從10餘人發展到瞭500餘人,槍支彈藥也明顯多瞭起來,抗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然而,由於隊伍剛組織起來不久,沒有經過嚴格訓練,加上此時日寇的軍事力量也遠比我軍強大,所以在一次與日寇的戰鬥中,鄂中抗日隊伍損失慘重,特務大隊大隊長魯爾英壯烈犧牲,蔡松雲的挺進大隊也遭到重創。
面對著這樣的挫折和嚴峻的考驗,很多戰士都變得有些灰心起來,此時陶鑄卻意志堅定,為瞭重新點燃起戰士們的戰鬥意志,他斬釘截鐵地對戰士們說:
“目前工作的艱苦和環境的險惡,更能鍛煉我們的意志。要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把壞事變成好事,‘失敗者成功之母’,我們要繼續戰鬥下去!消極思想、畏難情緒等等都是錯誤的。”
在陶鑄的鼓勵下,戰士重新點燃起瞭戰鬥意志,一致表示:
“我們堅決戰鬥到底,義無反顧!”
圖 |陶鑄和他的夫人曾志
主持鄂中遊擊區工作期間,艱苦的戰鬥環境,令陶鑄的肺病發作,經常咯血、發高燒。
但是,面對病痛,陶鑄始終站在戰鬥的最前線,從未離開過,他堅持與幹部、戰士親切談心,做工作,關心遊擊區群眾生活。
在他的帶領下,鄂中抗日隊伍和遊擊根據地得到瞭極大的發展,戰士們個個英勇善戰,群眾個個擁護我黨,讓日寇吃盡苦頭,膽戰心驚。
陶鑄不但管理工作做得很好,且軍事指揮才能更是不俗。
在鄂中遊擊區與日寇打遊擊戰的過程中,陶鑄始終抱著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把整個抗戰形勢和鄂中敵、我、友的情況分析得十分透徹,並將毛澤東的遊擊戰略戰術運用的爐火純青:
“我們要打主動仗,不能打被動仗。我們要打出去,既要分散,也要集中,要把我們的活動范圍擴大,打瞭就走,讓敵人摸不到我們的底。”
1939年3月9日,陶鑄率領鄂中抗日隊伍發起瞭公安砦伏擊戰鬥。
此戰,我軍大獲全勝,不但斃傷敵軍20餘人,繳獲兩支三八式步槍和大量軍用物資,更是擊斃瞭日本皇族親王。
這次戰鬥對當時鄂中抗日形勢的影響巨大,此戰不但讓鄂中抗日隊伍在實戰中得到鍛煉,也激發瞭將士們的戰鬥意志,使鄂中軍民抗日熱情高漲,更是大大打擊瞭日寇的囂張氣焰,讓日寇不得不抽出更多的兵力用於加強運輸線的保護,繼而大大減輕瞭鄂中遊擊區的壓力。
圖 |1956年,周恩來、鄧穎超在廣州與陶鑄、陳鬱等親切交談
公安砦大捷後,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鄂中遊擊隊的威名,也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加入鄂中遊擊隊抗擊日寇,一時間鄂中遊擊隊得到瞭迅速的壯大。
1939年4月,鄂中抗日隊伍集中到楊傢河進行整編,分四個支隊,徐休祥任第一支隊支隊長,李又唐任第二支隊支隊長,蔡松雲任第三支隊支隊長,張文津任第四支隊支隊長。
僅僅隻是不到一年的時間,鄂中遊擊隊便從隻有10幾人和幾條槍變成瞭現在擁有四個支隊,千人,還有輕機槍,讓日寇膽戰心驚,陶鑄於其中之功績不言而喻。
對於陶鑄在鄂中的貢獻,劉少奇高度評價:
“陶鑄在敵後創建瞭一個緊固的遊擊根據地,訓練出一批抗戰鬥士,很瞭不起!”
可以這麼說,沒有陶鑄,就沒有現在的鄂中遊擊隊和鄂中遊擊區。
後來,鄂中遊擊隊和遊擊區擴大為鄂豫邊區和新四軍鄂豫挺進隊,陶鑄擔任政治委員。
再後來,鄂豫邊區和新四軍鄂豫挺進隊被整編進中原軍區,成為中原軍區主力部隊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的絕對王牌主力。
再之後,中原軍區一部分被劃到中原野戰軍麾下,一部分則出關成為瞭東北野戰軍,而這些劃入中野和東野的原中原軍區的隊伍後來都成為瞭各自部隊的絕對王牌主力部隊。
如此,也難怪陳毅曾當面對陶鑄說過:“你是二野和三野的始祖。”
圖 |左起:粟裕、陳毅
1940年,陶鑄被調到延安,擔任中央軍委秘書長,離開瞭工作三年的大洪山。
此時,陶鑄雖然離開瞭大洪山,但是作為一個播種者,他在大洪山留下瞭抗日的火種,這些星星之火一直燃燒在巍巍大洪山崇山峻嶺中……
新中國建立後,陶鑄將目光投向瞭文教工作上,主政中南局及廣東省全面工作十餘年,創辦《羊城晚報》、《廣東畫報》,重建暨南大學,為廣東的文化建設做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陶鑄就像一團激情燃燒的火焰,走到哪裡,就燃燒到哪裡。
陶鑄為瞭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及新中國的建設嘔心瀝血,時時刻刻把國傢的富強、人民的溫飽放在心中,並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為國傢和人民日夜操勞的同時,陶鑄嚴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生活樸實。
陶鑄的高尚品德與愛國熱情值得所有人中國尊敬與學習。
陶鑄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艱苦奮鬥瞭一輩子,為新中國的建立與繁榮富強立下不朽功績。
陶鑄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鞠躬盡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中國人民一定會永遠銘記他的光輝業績和崇高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