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熟悉中國黨史的人,都不會忘記李大釗這個名字,他是中國最早的馬列主義導師,也是毛主席的馬列啟蒙老師,他在1921年和戰友們一同創立瞭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事業開天辟地的先驅者。
1927年,年僅38歲的李大釗在北京被反動軍閥殺害,當時他的兒子李葆華才18歲,還是一個青年的李葆華眼睜睜看著父親犧牲,卻無能為力,他心中,既有對反動軍閥的切骨仇恨,也有著繼承父親未盡事業的志向。
李葆華之後也加入瞭中國共產黨,和父親一樣走上瞭革命道路,他曾在上海組織抗日愛國活動,又回到北平冒著危險和敵人鬥爭,成為瞭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北京市委書記。
建國後,李葆華先後擔任水利部第一副部長、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貴州省委第二書記、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兼黨委書記等職,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他都兢兢業業,為人民做出瞭很大的貢獻。
為新中國水利事業嘔心瀝血
1925年,年僅16歲的李葆華就在父親李大釗的教育引導下加入瞭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父親犧牲後,1927年,18歲的李葆華在進步人士的幫助下,東渡日本,在日本東京高等師范上學。
1931年,李葆華在日本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中共東京特別支部書記。
“ 九一八”事變後,李葆華返回祖國,在上海組織瞭“上海留日學生會”、“上海民眾反日救國會”、“上海反帝大同盟” 等左派進步組織,展開反日愛國鬥爭。
之後,他根據組織安排回到北京工作,在危險的環境下領導人民群眾展開瞭艱苦卓絕的對敵鬥爭。
1936年,不到27歲的李葆華被調升為北平市委書記,是中共歷史上最早和最年輕的北京市委書記,1945年的七大會議上,他又被選為最年輕的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建國後,李葆華擔任新中國水利部第一副部長,同時又是水利部的黨組書記,他和傅作義將軍搭檔,共同領導主持中國的水利事業。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在平津戰役中率部起義的傅作義,主動提出要為新中國水利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擔任國民黨上將的傅作義,帶領著大軍坐鎮北平,如果他頑固不化要和中國共產黨作戰,那將會給我們的人民軍隊帶來一定的傷亡,古城北平也會毀滅在戰火之中。
傅作義將軍深明大義,率領麾下的將士們毅然起義,將北平城完整地還給瞭人民,是共和國有功之臣,他主動提出要到新中國水利戰線工作,中央自然要妥善考慮,因此傅作義將軍被任命為新中國首任水利部部長。
李葆華比傅作義要年輕十四歲,正是年富力強、要大幹一番事業的年齡,而且他曾是中共最年輕的北平市委書記,又是中共創始人李大釗的兒子,在黨內的資歷很深。
李葆華從來沒有計較自己的地位得失,沒有因為對方投誠將領的身份而心存芥蒂,十分尊重傅作義的部長地位。
當時李葆華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很正,他尊稱比他年長的傅作義為“仁兄”,擔當起大量細致艱苦的協調工作,協助傅作義盡快進入部長角色,他講黨性講原則,在堅持自己的立場的同時,面對名利則能讓則讓,這一切都讓水利部領導班子的磨合十分順暢。
傅作義來到水利部任職時,還有五位舊部下跟隨他一起來水利部就職,他們和傅作義一樣,在李葆華的支持下迅速進入瞭工作角色,傅作義和李葆華在日常工作中互相尊重、互相商量,發揮各自特長,在他們的配合下,新中國的水利事業得以順利起航。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百廢待興,很多地方原有的水利設施多年失修,常年來不是幹旱就是澇災,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
而水利是民生之本,水利設施的新建和修繕,關系到全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因此,李葆華上任後,馬上就開始走訪大江南北,為盡快開展水利工作而辛苦奔波。
在解放前,淮河水患是困擾江淮地區人民的一大頑疾,治理淮河也是新中國水利工作的頭等大事,1951年3月,李葆華不顧還很寒冷的天氣,和傅作義部長一起,趕往淮河周邊地區進行考察。
當時的淮河周邊地區,交通不便,連像樣的公路也沒有幾條,過河的橋梁也沒有多少,李葆華和傅作義等人一行不顧舟車勞頓,在淮河周邊的山區中實地走訪瞭半個多月。
他們為瞭更好的考察淮河的地理水文環境,又雇瞭一條小木船,坐船順江而下,在船上根據地圖觀察一路而來的地勢水流,隨行的工作人員則忙著拍照記錄,為治理淮河搜集積累第一手的數據資料。
這艘小木船的條件十分簡陋,在江中行駛時也顛簸的厲害,下雨時頂棚不夠大遮不住大傢,隻能打著傘,但大傢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在舟中暢談將淮河治理好後的美好前景。
傅作義當時年齡較大,身體又有些肥胖,行動起來沒有年輕人那麼靈活,李葆華擔心傅作義上下船不方便,每次上船下船時,都主動扶著傅作義,這也讓傅作義心中十分感激,兩人的感情也更融洽瞭。
一路坐著小木舟進入安徽省蚌埠地區後,當地的同志們得知水利部的兩位部長前來考察,就專門拍瞭船來迎接,這時條件才好瞭一些,但沒過多久,來到洪澤湖地區時,因為地勢險峻、水流湍急,又不能再坐船前行瞭。
已經考察瞭大半條淮河,又怎能半途而廢呢,李葆華和傅作義商議後,兩人決定棄船上岸,一定要完成整條路線的考察。
上岸後周邊都是山區,隻有崎嶇不平的羊場小道可以行走,李葆華一行還帶著很多書籍和考察用的設備,剛開始隻能扛在肩上,還好後來警衛人員從山民傢中借來瞭幾條毛驢,馱著書籍設備等行李,這在減輕瞭大傢的負擔。
此時天氣已經轉熱,山中行走十分辛苦,傅作義部長走得氣喘籲籲、滿頭大汗,李葆華擔心傅作義太過勞累,就勸他坐上毛驢。
但傅作義卻不願享受特殊待遇,他開玩笑說,這小毛驢那麼小,怎麼受得瞭我這麼重的人呢,還是自己慢慢爬吧。
兩位部長不顧勞累,沖在第一線,也感染瞭隨行的工作人員們,大傢鼓起幹勁,很快就走完瞭剩餘的路程,搜集到瞭完整的數據和資料。
回到北京後,李葆華和傅作義牽頭,很快就完成瞭詳細紮實的調查報告,經過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審批,以調查報告為基礎的淮河治理方案就在水利部的領導下開始實施瞭。
這是淮河流域歷史上最大的治理工程,工程完工後,淮河領域的人民最終也不再受這水患之苦,這一切都離不開李葆華的辛勤付出。
1957年,傅作義部長突發心臟病,身體不適他後來以靜養身體為主,水利部工作上的擔子就主要落在瞭李葆華肩上,李葆華在水利部埋頭苦幹瞭整整十二年,在他的領導下,新中國的水利設施建設有瞭一個跨越式的大發展,讓全中國人民都因此受益。
李傢好傢風
李葆華之後又擔任過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貴州省委第二書記、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兼黨委書記等職,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他都兢兢業業,以深入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團結身邊的同志們,為中國建設事業而殫精竭慮。
在生活上,李葆華十分簡樸,從不追求個人享受,他始終牢記著他犧牲的父親李大釗生前的教誨。
李大釗一生都衣食節儉,經常是一塊大餅、一根大蔥地對付一頓,衣服也近乎寒酸,外人從衣著上根本看不出他是北京大學的知名教授,但他為瞭中國的革命事業,卻從來不會吝嗇金錢。
他當年為瞭創建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每月從自己120 元的薪水中拿出80元作為活動經費,剩下的40元入不敷出,使自己的傢庭生活陷入瞭困境,兒女上學交不上學費,冬天傢中買不起煤球,冷如冰窖。
以至於當年的北大校長蔡元培,不得不在李大釗的工資裡把傢裡每月生活費扣下,直接交給李葆華的母親趙紉蘭。
在這樣言傳身教的傢風影響下,李葆華同樣生活十分節儉清苦。
當時中國正值建設時期,全國人民都勒緊褲腰帶支援祖國建設,李葆華更是帶頭做起,他傢裡很長時間飯桌上根本看不到葷菜。李葆華經常教育傢人說,當人民群眾的生活還沒有改善的時候,幹部的生活也必須艱苦,不允許搞特殊化。
他時刻不忘懷的,是共產黨人的宗旨,他曾對傢人說:“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在變化,但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能變,那就是共產黨的宗旨。這一點如果改變瞭,那就不是共產黨瞭。”
在這樣的理念下,李葆華尤其反感生活待遇上搞特殊化,或者利用個人手中的權力為傢族中的親友謀取私利。
他擔任省委書記時,平常上班都是穿普通服裝,還是和在水利部工作一樣,習慣深入基層一線工作,他經常下鄉、下廠,當時有群眾說他是微服私訪,還給他起瞭個“李青天”的綽號。
有一次,新疆有朋友給他傢送去幾袋新疆葡萄幹,李葆華傢中的兩個兒子都還是少年,就拆開一包分著吃瞭,李葆華下班回到傢中發現後,立即對孩子進行教育:“要記住,我們隻有一個權利,為人民服務。做瞭一點工作就收禮物,這不是共產黨人幹的事。”
這樣的作風,他的親戚們自然得不到任何好處,有任何親友前來托他辦事,他都毫不顧忌的嚴詞拒絕,這樣一來,他當省委書記才一年,傢族中的親戚們都得罪瞭個遍,但李葆華毫不在意,他心中隻有人民的利益。
李葆華擔任貴州省委書記時,有一次去茅臺酒廠考察,廠裡給瞭兩瓶茅臺酒,秘書放在瞭車的後備箱裡,沒有告訴他。
回到省會貴陽後,李葆華才發現,他大發雷霆,要求秘書把酒退回去。
因為貴陽離茅臺酒廠所在的仁懷很遠,退酒的成本太高,他就讓秘書按照茅臺酒當時的價格把錢寄到瞭廠裡。
在這樣的傢風傳承下,他的兒子們走上工作崗位後,同樣都兢兢業業的為人民服務。
他的長子李青曾擔任過浙江省委統戰部長、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他的另一個兒子李宏塔先是入伍參軍,在部隊三年被評為勞動能手、神槍射擊手、萬米遊泳能手等,退伍後工作表現傑出,先後擔任過安徽省民政廳廳長、安徽省政協副主席,2021年,李宏塔還被中共中央授予瞭七一勛章。
孩子們走上瞭工作崗位後,李葆華同樣對他們嚴格要求,他回北京工作時,單位裡配有專車,他的兒子來北京開會時,李葆華從來不會用專車來接送兒子,他對自己孩子的領導們,從來不打讓他們照顧的招呼,反而讓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嚴格要求。
李葆華1982年退休後,就一直居住在北京一個狹小的單元房裡,這是70年代的老建築瞭,房型十分老舊,按照政策李葆華本來可以申請到2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但他沒有跟組織上提過任何要求,在自己的小屋裡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直到2005年去世時,他的屋子裡隻有老舊的三合板傢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發的彈簧還壞瞭,十幾平方的臥室裡可以說是傢徒四壁,除瞭書籍以外,沒有任何的豪華裝飾品,也沒有任何的現代設備,李葆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走完瞭他清苦而光榮的一生。
李葆華去世時,他的老戰友、原中央軍委秘書長伍雲甫寫下瞭一副挽聯“榮辱不驚、無私奉獻”,“清正廉潔、後人典范”,這正是李葆華一生的寫照。
參考文獻:
《前仆後繼寫傳奇——寫在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李大釗長子李葆華95歲之際》,《中國金融傢》,2004年10月
《在李大釗革命傢風沐浴下》,《中國紀檢監察報》,200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