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回歸夢:曾願攜舊部回大陸,任國民黨總裁

  • 在〈蔣介石的回歸夢:曾願攜舊部回大陸,任國民黨總裁〉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 175

1949年,蔣介石率領國民黨殘部敗退臺灣後,仍念念不忘他“反攻復國”的夢想。

1951年,蔣介石在視察金門時,在金門太武山上題寫瞭 “毋忘在莒”四個大字。

“莒”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座城池,在燕國率領五國聯軍想滅亡齊國時,齊國將領田單便是以這個莒城作為反攻基地,經過五年艱苦努力,最後成功地趕走瞭燕軍,收復瞭齊國被占領的失地。

蔣介石用這個典故,不用說是想用“田單復齊”的故事,激勵手下的殘兵敗將們和他一起臥薪嘗膽,有朝一日讓這個歷史在臺灣重演。

為瞭實現“反攻復國”的夢想。蔣介石對國民黨進行瞭大規模的改造。

具體做法是印發《辯證法》、《中共幹部教育學習和研究》等書籍供全體國民黨員學習,還提出瞭所謂“一年準備,二年進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蠱惑人心的口號。

雖然這一階段,蔣介石一直堅持反攻大陸的錯誤方針,但隨著上世紀50年代中期朝鮮戰爭的結束,以及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召開。

整個世界形勢有所緩和,中國共產黨也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央對臺灣的政策也發生瞭重大變化,由過去的單純靠武力解決的方針調整為立足武力伺機徹底解決和力爭和平解放相結合。

一、

1955年5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提出:“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毛主席也表跟臺灣要“和為貴”,愛國一傢。

這時的蔣介石,正面臨島內和美國的雙重壓力,在臺灣的日子也並不好過。美國的密謀讓蔣介石下臺,所以面對大陸的態度,蔣介石的心裡也產生瞭與大陸接觸的想法。

就在這時,中共中央給蔣介石寫瞭一封信,由1949年擔任過北平和談的國民政府代表章士釗帶到香港,輾轉交到瞭蔣介石手中。這封信的內容覆蓋面很廣,主要內容是中共中央向蔣介石提出的第三次國共合作和兩岸統一的四條具體辦法。

中共中央的建議是兩岸統一後,除外交外,臺灣的人事,軍政都由蔣介石管理,中央政府同意撥款支援臺灣的經濟建設,臺灣社會改革可以在尊重蔣介石意見的基礎上,在條件成熟時,在與臺灣人民充分協商的基礎上進行等等。

中共中央還在這封信中告訴蔣介石,共產黨將他傢的祖墳保護得和他走之前一樣,也沒有破壞奉化溪口的一草一木,希望蔣介石能在方便的時候,親自回故鄉看一看。

既然雙方都有意,那麼誰來當這個溝通的中間人呢?

1956年7月,新加坡《南洋商報》特派記者曹聚仁到北京采訪時,受到瞭他想都沒想過的極高的禮遇。

一周之內,周恩來三次接見瞭曹聚仁,並在頤和園設宴,作陪的除瞭外交部長陳毅之外,都是邵力子、張治中、屈武等原來的國民黨大佬。

周恩來之所以對曹聚仁如此高規格地接待,就是因為這個曹聚仁,是可以充當國共雙方溝通中間人的最佳人選。

二、

曹聚仁1900年生於浙江省蘭溪市蔣畈村,算是蔣介石的半個老鄉。

1937年,曹聚仁被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聘為戰地特派記者,是現場報道“臺兒莊大捷”的第一位記者。

1941年,他受蔣經國之邀創辦瞭《正氣日報》,寫下瞭大量的新聞報道、人物通訊和戰地雜感,在此期間,他與蔣經國的關系極為密切,蔣經國視曹聚仁為自己的知己,曾多次感慨地說過“知我者,曹公也”這樣的話。

在江西期間,每年春節,蔣經國都會帶著勤務兵挑著各式年貨送到曹傢,向曹聚仁拜年。

抗戰勝利後,經蔣經國推薦,曹聚仁獲得瞭蔣介石親手頒發的"雲麾勝利勛章"。新中國成立後,曹聚仁擔任香港《星島日報》駐新加坡記者。

在在頤和園的那場宴席上,周恩來對曹聚仁說:“過去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過兩次,為什麼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

回到香港後,曹聚仁將他在大陸和中共領導層接觸的詳細情況轉告瞭蔣經國,並由蔣經國向蔣介石進行瞭匯報。

經過長時間的權衡和考慮,1957年初,蔣介石派親信宋宜山秘密來到大陸,與中共進行瞭秘密接觸。

宋宜山曾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其胞弟宋希濂則是被解放軍俘虜國民黨高級將領,當時正在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所以宋宜山以探親的名義來大陸,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宋宜山帶著蔣介石的指令來到北京後,受到瞭周恩來的接見。周恩來隨後指派中央統戰部長李維漢與宋宜山進行瞭好幾輪會談。

會談中,李維漢代表中共中央向臺灣蔣介石政權提出瞭四項要求:一是國共兩黨可以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

二是臺灣可以作為中央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享有高度自治;

三是臺灣地區的政權仍歸蔣介石領導,中共不派人參與,國民黨方面可派人到北京參加中央政權的領導;四是美國的軍事力量必須撤離臺灣海峽,絕不允許美國幹涉中國內政。

弄清瞭中共的態度後,宋宜山返回香港,花瞭一個多星期,寫成瞭一篇1萬多字的報告交到蔣介石手中。

在報告中,宋宜山實事求是地向蔣介石介紹瞭共產黨在大陸的治理,大陸的人民群眾生活發生瞭天翻地覆的變化,濃墨重彩地闡述瞭大陸的新變化、新氣象,引起瞭蔣介石的反感。

蔣介石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他絕對不肯承認自己的治國水平遠不如共產黨人。

出於這種心理,蔣介石認為宋宜山已被共產黨“赤化”,是在幫共產黨說話,立場有問題,在看完這份報告後,痛罵瞭宋宜山一頓,還電告宋宜山“不必回臺灣來見我!”

蔣介石如此大發雷霆的原因,可能和當時香港一些媒體刊登的不實消息有關。當時有某些別有用心的港媒發文造謠,說蔣介石的故居和祖墳都被共產黨鏟平瞭。在這種情況下,宋宜山還在說共產黨的好壞,蔣介石自然一時難以接受。

三、

為瞭搞清楚宋宜山的報告內容是真是假,1957年5月,蔣介石讓曹聚仁二赴大陸,到浙江奉化看看,看共產黨人到底有沒有破壞蔣傢的祖墳,那些港媒的報告到底是真是假。

曹聚仁來到大陸後,專程來到瞭奉化溪口鎮,圍繞著蔣氏祖墳和蔣介石的故居拍攝瞭大量照片,並把這些照片寄給瞭蔣經國。

曹聚仁告訴蔣經國:“尊府院落庭園整潔如舊,足證當局維護促使之至意。蔣母和毛夫人的墓地亦如照片所見,足慰老人之心。”

看到這些照片後,蔣介石懸著的心終於放瞭下來。

就在事情向好的方面發展的時候,國際局勢突然起瞭變化。

1958年7月,美國、英國先後出兵侵略黎巴嫩、約旦,臺灣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叫嚷"加速進行反攻大陸的準備",組織瞭多次軍事演習,並出動飛機對大陸沿海地區進行偵察挑釁。

8月23日,毛澤東下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金門國民黨軍的指揮機構、炮兵陣地、倉庫等重要軍事目標實施大規模炮擊。

對於這次炮擊,毛澤東曾言簡意賅地解釋過原因:“我們的要求是美軍從臺灣撤退,蔣軍從金門、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

當然,毛澤東並不是想借機解放臺灣。他曾說過:“隻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同他合作。

隻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臺、澎、金、馬都可以由蔣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搞特務活動。臺、澎、金、馬要整個回來。

毛澤東還說:“我們的方針是孤立美國。蔣不要怕我們同美國人一起整他。

他們同美國的連理枝解散,同大陸連起來,枝連起來,根還是你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你的一套。他的軍隊可以保存,我不壓迫他裁軍,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他不來白色特務,我也不去紅色特務。臺灣人還是和原來一樣,照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

毛澤東的這次談話,在1963年被周恩來總結為“一綱四目”,是我黨最早公開的"一國兩制"設想。

“一綱四目”的提出,標志著我黨對臺政策正式從“和平解放”調整為"和平統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挫敗瞭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企圖。

四、

1965年夏,李宗仁從美國回到大陸,受到中共的熱烈歡迎。這件事對蔣介石的觸動很大,於是他又讓蔣經國通知曹聚仁,讓曹聚仁飛往北京,摸摸中共關於雙方談判底之後,來香港向蔣經國當面匯報。

據保存在臺灣涵碧樓紀念館的一份檔案顯示,1965年7月20日,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涵碧樓聽取瞭曹聚仁密訪北京帶回來的幾條信息。

曹聚仁向蔣介石報告說,周恩來告訴他,“隻要政權統一,其它問題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

就在這一天,蔣氏父子對中共提出的條件進行瞭總結,形成一個談判條款草案,其內容包括:蔣介石仍任國民黨總裁,中共同意蔣介石攜舊部回到大陸,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個省區,中共將廬山劃給蔣介石,作為他的居住與辦公的湯沐地。

談判條款草案的內容還包括由蔣經國任臺灣省長,外交與軍事由中共管轄,臺灣海空軍並入北京控制。

陸軍縮編為四個師,其中一個師駐廈門和金門地區,三個師駐臺灣;臺灣不接受美國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財政上由北京補助;廈門和金門合並為一個自由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臺灣現任文武百官官階和待遇照舊不變等等。

一直以來,蔣介石對廬山情有獨鐘。在大陸期間,他就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住在廬山的。在廬山,蔣介石辦過軍官訓練團,接見過許多外國使節,召開過多次會議。

他還買下瞭廬山上一處英國人的別墅,將其改名為“美廬”,送給瞭宋美齡。

蔣介石逃臺後,“美廬”受到瞭中共的特別保護,說裡面的珍貴物品一直按原樣放在原來位置,宋慶齡和毛澤東都曾在此下榻。

1965年10月,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瞭曹聚仁。毛澤東親筆寫瞭一首《臨江仙》,托曹聚仁送給蔣介石。

這首《臨江仙》中有兩句是:“明月依然在,何時彩雲歸”,這也充分表達瞭毛澤東希望蔣介石回大陸安度晚年的誠意。他還告訴曹聚仁,如果雙方談得好,他“準備和自己的政敵握手”。

就在兩岸和平統一大業顯現出曙光之際,美國得知瞭這六點建議,於是不斷以各種方式向臺灣施壓,甚至出現瞭國民黨員唐嗣堯對這六點建議提出書面質詢的事件。

盛怒之下的蔣介石,雖然給瞭唐嗣堯一個開除黨籍的處分,但也對重開談判產生瞭疑慮,國共兩黨的談判也因此再度擱淺。

五、

70年代初,隨著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的發表、中日關系的改善以及中國重返聯合國,臺灣在國際上的的處境急轉直下,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又迎來瞭一個好時機。

遺憾的是,一直為國共第三次合作東奔西走的曹聚仁卻沒有等到這個好時機。1971年7月,重病中的曹聚仁對兒子曹景行說:“經國是不願當李後主的。

如今國際局面變化很大,我這個看守燈塔的人,卻隻能癡漢等婆娘似的,等他們送媚眼來,隻不知何日好事能成雙耳!”

1972年,曹聚仁在澳門逝世。按照他的遺願,骨灰葬於上海福壽園陵園。

鑒於曹聚仁已經病逝,90歲高齡的章士釗於是主動請纓,要求擔任與臺灣國民黨方面聯絡的聯絡人。

此時的章士釗身體已經大不如前,隻能靠輪椅代步。但他在國民黨中的威望仍然很高,其作用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

中央經過慎重考慮,在保證章士釗的安全,並征得章士釗傢屬同意後,於1973年5月派專機將他從北京送到香港。

遺憾的是,章士釗到香港後,年事已高的他由於對香港氣候不適應,突然患病住進瞭醫院,並於7月1日病逝。

章士釗雖然沒有聯系上蔣介石父子,但他在香港的活動卻傳到瞭臺灣蔣氏父子的耳中。出於對臺灣的前途的考慮,蔣介石又動瞭與中共談判的念頭。

1975年春節期間,蔣介石讓陳立夫通過秘密渠道向中共發出邀請,邀請毛澤東到臺灣訪問。

邀請發出後,陳立夫心情特別激動,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表瞭一篇題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殷切歡迎毛澤東到臺灣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希望毛澤東和蔣介石能相逢一笑泯恩仇,開創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以造福國傢和人民。

正當雙方都在積極努力尋求溝通之時,蔣介石卻於1975年4月5日因病去世。隨著他的去世,海峽兩岸的再次溝通又一次中斷。

一年半之後,毛澤東也與世長辭。國共兩黨的領導人,都沒有在有生之年實現國共兩黨的第三次合作,不得不說是個千古遺憾。

結語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在去世曾寫過一首《望故鄉》的詩,應該能夠代表所有盼望統一的臺灣人民的心聲:“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有國殤。”

海峽兩岸的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心願,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應該為之努力。無論未來有多少艱難險阻,隻要兩岸人民同心同德,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攜起手來,祖國的和平統一就一定能能夠實現。

呱呱資訊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6月25日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連結:https://www.guaguazixun.com/history/102569.html
《知否》:小秦氏一句話,暴露顧偃開有多惡心,讓她守瞭20年活寡 歷史

《知否》:小秦氏一句話,暴露顧偃開有多惡心,讓她守瞭20年活寡

顧偃開始沒有承認,但是他也沒有否認。答案顯然已經呼之欲出,顧廷燁更是傷心欲絕,他無法接受這樣的傢庭,他跪下抱著自己的父親,那個他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過的父親,他想問問父親,為什麼要娶自己的母親進門,為什麼...
歷史上有多少被誅九族的案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有據可查就一個 歷史

歷史上有多少被誅九族的案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有據可查就一個

看古裝劇,尤其是皇帝劇、宮鬥劇,經常都會看到皇帝下令誅臣子九族,很多觀眾對此就有這麼一個疑問:誅九族說的是哪九族?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說說有關“誅九族”的二三事!“誅九族”不是“株連九族”很多人在歷史書...
《知否》番外:明蘭活到七十歲,年老生病,賀弘文終究是後悔瞭 歷史

《知否》番外:明蘭活到七十歲,年老生病,賀弘文終究是後悔瞭

近些年來,國產大女主劇,逐漸成為影視行業的主流,前有火瞭十年不止的《甄嬛傳》,後有令人回味無窮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這兩部大女主劇中,《甄嬛傳》的女主甄嬛是傢中嫡長女,身份尊貴;但是《知否》裡...
79歲“白骨精”楊春霞:一生不談《西遊記》,至今不原諒導演楊潔 歷史

79歲“白骨精”楊春霞:一生不談《西遊記》,至今不原諒導演楊潔

2017年,在天津日報報業集團舉辦的一場名為“菊壇春韻”的演出中,觀眾們發現瞭一個熟悉的身影——86版西遊記中“白骨精”的扮演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傢楊春霞。雖然此時的楊春霞已經年過花甲,但風采仍然不減...
翟志剛妻子有多漂亮?朋友都誇好看,翟志剛經常炫耀 歷史

翟志剛妻子有多漂亮?朋友都誇好看,翟志剛經常炫耀

可以說,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飛天探月的夢想,從明代萬戶的縱身一試,到火箭飛船的相繼放飛,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在飛天之路上付出瞭太多,每一位航天員的背後,都承載著祖國的希望與驕傲。但是有一個群體卻經常被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