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底,一對耄耋之年的老年夫婦,正坐在上海石庫門裡的一間菜館裡品嘗上海本幫菜。
這對老人的桌邊,站著七八個手持長槍短炮攝影器材的記者,正圍著兩人不停地拍照。這對老夫婦的臉上一點也沒有厭煩的表情,老太太還笑呵呵地對著記者們說:“你們要把我拍好看點啊!”
這位老太太看上去已經年近九十,但她的身上,卻有著一種特別的氣質。即使不認識她的人,也感覺這位老太太一定是一個出身名門的大傢閨秀。
有好事者偷偷地向邊上的記者打聽:這對老夫婦究竟是何方神聖?記者告訴他們,這對夫婦就是從臺北回大陸探親的昔日上海灘聞人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以及她的丈夫蒯松茂。
“怪不得這老太太的氣質如此特別,原來她是杜月笙的女兒!”
一、
“杜月笙”這個名字,中國人應該都不陌生。
他是當年上海灘最富有傳奇性的人物之一,是民國時期上海灘最大的黑幫大佬,他的一生充滿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他所建立的龐大黑幫王國和在中國現代史上刻下的獨特印記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
杜月笙是上海川沙縣高橋鎮南杜宅人,生於1888年,幼年時父母早亡,15歲時來到上海一傢水果行中當學徒。
後來杜月笙加入瞭青幫,投靠在青幫大佬黃金榮的門下。靠著察言觀色、靈活應變的性格,杜月笙很快獲得瞭黃金榮的賞識,成為黃金榮的親信。
在為黃金榮“打天下”的過程中,杜月笙以其才幹和功勞贏得瞭黃金榮的信任,同時結納瞭一批死心塌地為他效勞的門徒,形成瞭自己的勢力,並後來居上,成為上海灘與黃金榮、張嘯林並稱的“上海三大亨”之一。
1927 年4月,杜月笙指使流氓鎮壓上海工人糾察隊,成為蔣介石鎮壓革命運動的打手,因此得到瞭蔣介石的信任。在蔣介石的支持下,杜月笙脫穎而出,超越黃金榮和張嘯林,成 為上海灘最煊赫的角色。
抗戰期間,杜月笙也曾做過一些有利於人民的事。
淞滬抗戰時,杜月笙收容、安置瞭大量難民,上海淪陷後,拒絕日本人的拉攏,遷居香港,指使手下暗殺瞭一批漢奸,還曾向八路軍捐贈過一些物資,對共產黨表示出瞭合作的態度。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曾托人捎話,請避居香港的杜月笙返回大陸,但由於種種原因,杜月笙一直沒有成行,直至在香港去世。
杜月笙一生娶過5房太太,共有10個子女。他的大太太沈月英沒有生育,隻領養瞭一子,名叫杜維藩。
二太太陳幗英共生育3個兒子;杜維桓、杜維翰、杜維寧。三太太孫佩豪生育兩個兒子:杜維屏和杜維親。
四太太姚玉蘭為杜月笙生養瞭二子和二女:杜維善、杜維嵩和杜美如、杜美霞。五太太孟小冬是京劇名伶,沒有為杜月笙生下一兒半女。
杜月笙對子女的教育極為重視,嚴禁子女們沾染煙賭娼等不良習氣。他的兒子杜維藩有一次逃學,被杜月笙知道後,狠狠甩瞭杜維藩兩個耳光;女兒杜美如一次外語考試成績不及格,被他用鞭子抽瞭十幾下。
杜月笙去世之後,他的太太和子女們大多去瞭臺灣,很少在公眾面前露面。杜傢的後代中,也沒有一個像杜月笙那樣混黑道的,大多都受過良好教育,事業有成。
二、
杜美如這次回大陸探親,被問到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杜月笙最終沒能回到大陸?”
對於這個問題,杜美如的看法是:“父親不願去臺灣,不敢回大陸。”
由於杜月笙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當過蔣介石的幫兇,屠殺過無數共產黨人,大陸解放後,杜月笙一直害怕共產黨會找他“秋後算賬”,所以一直滯留香港,不敢回來。
盡管杜月笙在上海曾經是個跺跺腳地皮也要抖三抖的人物,但在香港卻沒有資產,連所謂“杜公館”都是別人的饋贈。當時杜美如打理全傢的賬目,杜傢捉襟見肘的情景令她至今記憶猶新。
蔣介石也曾邀請杜月笙去臺灣,但杜月笙對國民黨已失去信心。
特別是在杜月笙準備帶全傢從香港去法國時,國民黨政權還向杜月笙索要15萬美元從香港出境的“護照費”,讓當時囊中羞澀的杜月笙大為氣憤,被迫放棄瞭移居法國的念頭。從此對國民黨政權的態度更加心灰意冷。
杜美如記得,在國民黨政權提出要杜月笙交出15萬美元的“護照費”才肯讓他去法國後,杜月笙極為傷心,好幾天都沒有吃飯。
那幾天他不停地自言自語,說自己抗戰把全傢丟在上海,自己隻身赴重慶幫蔣介石,甚至把太太的首飾變賣捐給國民政府用來抗日,結果現在國民黨還要敲他的竹杠,實在是太令人寒心瞭。
這次事件對杜月笙的打擊很大,從那以後,杜月笙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經常喘不上氣來,要靠吸氧維持生命。
杜月笙的好友、有"中國的摩根"之稱的銀行傢陳光甫來拜訪杜月笙。陳光甫告訴杜月笙,北京中國銀行已派人來港,請杜月笙、陳光甫、張公權、宋漢章等人去北京參加中國銀行的改組會議。
陳光甫的來意,就是向杜月笙討主意的。
杜月笙沉思瞭好一會兒才說:“我們都算是無傢可歸的人,今後到底是去臺灣還是回大陸還很難說。既然北京來人叫我們回去開會,這是給我們面子,我的意思,大傢可以出具委托書,派代表去北京開會。 ”
數日之後,中共又派章士釗來到香港,向杜月笙宣傳中共的政策,潘漢年也托人轉告杜月笙:“望勿再為蔣效力,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多多為人民服務。 ”
但杜月笙依舊顧慮重重。他向潘漢年表示,自己因身體原因暫不能回大陸,但也決不去臺灣。
與此同時,臺灣當局也不斷派人赴港,拉攏杜月笙去臺灣,說是蔣介石準備聘請杜月笙為“救國公債節約儲蓄券港澳勸募主任委員”,同樣被杜月笙婉言拒絕。
一天,臺灣方面忽然派人來到杜傢,告訴杜月笙:上海將於1951年4月1日公審黃金榮、楊虎等人,不但要槍決兩人,連杜月笙也要被押回上海執行槍決。
杜月笙雖然知道中共對他的態度,但聽到這個消息後,心裡仍然直發毛。他知道自己對共產黨人欠下過不少血債,所以一連幾天都無法入睡,驚恐到瞭極點。
1951年8月7日,杜月笙病情加重,隨即將傢人叫到床前,口述瞭一份遺囑。口述完遺囑後,他掙紮著簽上自己的名字,隨即又昏迷瞭過去。
8月16日下午,63 歲的杜月笙咽下瞭最後一口氣。臨終前,他給傢人留下瞭最後一句話:“我沒有希望瞭,可你們大傢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三、
杜月笙去世後,傢人把他的靈柩運到臺灣,下葬在瞭基隆。杜傢的子女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將來有朝一日,能把父親的靈柩要從臺灣運回大陸安葬。
杜月笙死後,姚玉蘭帶著杜美如幾個孩子去瞭臺灣。1955年,25歲的杜美如在一場舞會上認識瞭一名名叫蒯松茂的飛行員,兩人迅速墜入愛河。
蒯松茂祖籍安徽,13歲時,考入瞭國民政府空軍幼年學校,後隨國民黨敗逃臺灣,成為一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
1956年,蒯松茂與杜美如在臺灣結婚後不久,便被調到臺灣駐約旦“大使館”擔任空軍武官一職,負責幫助訓練約旦空軍。
杜美如也跟隨丈夫去瞭約旦生活。1976年,蒯松茂從空軍退役後,夫婦倆便留在瞭約旦,並在約旦首都安曼開瞭約旦第一傢中餐館——“中華餐廳”。
說起這傢餐館,杜美如頗為自豪。因為這傢餐館是她用父親分給自己的6000美元遺產開起來的。在餐館開辦之初,杜美如既當老板又當雜工,有時還要兼職當跑堂,才將這傢餐館開成如今的規模。
餐館剛開張的時候,杜美如很快完成瞭從一個錦衣玉食的“小公主”,到一個天天采買,24小時輪軸轉的飯店老板娘的身份轉變。有一次在上街買菜時,她遭遇瞭一場車禍,臉上留下瞭一個傷痕。
蒯松茂心疼她,叫她放棄,杜美如卻堅持瞭下來。如今提起這件事,她總是不忘調侃一下:“那場車禍,給我臉上增添瞭一個小酒窩!”
杜美如之所以要堅持,是因為在安曼開中餐館,也是杜美如的決定。
蒯松茂由於工作的原因,和約旦王室有過一些接觸,杜美如發現約旦王室成員中,有不少人對中國的文化,特別是中國的美食情有獨鐘,而當時的安曼又沒有一傢像樣的中餐廳,所以她決定,在約旦開設一傢正宗的中餐廳,一定會有生意。
1976年3月,臺灣準備將蒯松茂調回臺北,杜美如於是動員丈夫退役,留在約旦兩人一起經營中餐廳。就這樣,蒯松茂成瞭杜美如的第一名“員工”。
現在的“中華餐廳”是安曼最有名的一傢中餐館,每天來就餐的客人絡繹不絕,生意十分興隆。約旦不少王室成員,以及中國駐約旦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都是中華菜廳的常客。
由於和中國駐約旦大使館的接觸較多,所以每年十月一日中國的國慶之日,夫婦倆都會被邀請到中國大使館作客。
和中國大使館的人接觸多瞭,蒯松茂和杜美如也能經常聽到國內改革開放後日新月異的發展情況。聽到這些消息,也讓身在異邦的杜美如對祖國大陸的關註和思念與日俱增。
杜美如的身邊,一直保存著一張照片。照片拍攝於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上海,照片中的杜美如,與父親杜月笙和母親姚玉蘭站在上海“杜公館”的門前,三人的臉上都充滿瞭笑容。
每當看到這張照片,杜美如總會產生一個想法:回大陸去看看,看看當年自己生活過的杜公館,現在什麼樣瞭?
四、
2001年和2005年,杜美如和蒯松茂曾兩次回到闊別多年的大陸。他們去瞭上海,也去瞭蒯松茂的傢鄉合肥,還祭拜過蒯松茂母親的墓地。
由於當時杜美如在安曼的“中華餐廳”離不開兩人,所以這兩次回大陸探親的時間安排都很緊湊,有點走馬觀花,杜美如也一直沒有機會去上海好好看看。
2017年,杜美如和蒯松茂第三次回大陸探親,這一次,她終於回到瞭自己當年住過的“杜公館”。
在杜美如的記憶中,當年的杜公館坐落在華格臬路,由一幢中式兩層石庫門樓房和一幢中西合璧風格的三層樓房組成。
但現在華格臬路已改名為寧海西路,杜公館因延中綠地市政工程的需要,被移到瞭嘉定“西雲樓海派休閑商業街”上。
杜公館高高的門匾上,刻著“竹苞松茂”四個字。杜美如俯下身子,對坐在輪椅上的蒯松茂說:“你看,我傢的門匾上,有你的名字呢!”
“竹苞松茂”出自《詩經》,有傢門興盛的意思,恰好也和蒯松茂的名字重合,也許這也是冥冥之中的某種“玄機”吧?
回到杜公館,杜美如一直心潮澎湃。
隨行的記者問她有什麼感想時,她微笑著告訴記者:“我在回想母親對我說過的話,她讓我不管做什麼,都不要倚仗父親的名字。我和父親之前除瞭一個‘杜’字,別的都沒有太大關系。這話影響瞭我一輩子。”
杜美如出生那年,杜月笙正好當上瞭法租界公董局華董。他認為這是女兒帶來的好運,所以對她特別疼愛。少年時養尊處優的杜美如,長大後卻歷經顛沛流離,就是因為她一直銘記著母親的告誡。
走進新的“杜公館”,杜美如仿佛又回到瞭兒時:進門依然是當年的6級臺階,抬頭依然是那組楠木雕花大梁,墻上掛著母親姚玉蘭和小媽孟小冬的劇照,墻邊的留聲機裡,播放著孟小冬演唱的京劇......
五、
中午在“杜公館”吃本幫菜時,杜美如收到瞭一條消息:有“小冬皇”之稱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傢王珮瑜聽說她來瞭,準備下午來拜訪一下杜美如。
杜美如沒見過王珮瑜,但她聽過王珮瑜的名字,知道王珮瑜因長相唱功極像孟小冬,所以在京劇界有“小冬皇”之稱。
杜美如的小媽孟小冬號稱“冬皇”,是京劇泰鬥餘叔巖的關門弟子,在杜美如年輕時,曾跟著這位小媽媽學習過京劇。
當王珮瑜走進客廳時,杜美如眼前一亮:這不是當年的孟小冬又復活瞭嗎?
那天下午,杜美如和王珮瑜聊瞭好久。她將當年孟小冬傳授給自己的《空城計》中的一些“訣竅”,悉數告訴給瞭王珮瑜,還給王珮瑜講述瞭“冬皇”的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見王珮瑜一直在凝神傾聽,杜美如忽然問王珮瑜:你能唱《烏盆記》中劉世昌“因此上”那段嗎?
王珮瑜沒有推辭,隨口唱起劉世昌那段“反二黃原板”:“劈頭蓋臉灑下來,奇臭難聞口難開。可憐我命喪他鄉以外,可憐我魂在望鄉臺……”
聽著熟悉的二黃,杜美如塵封的記憶被激活瞭,她不禁站起來擊掌和唱,贏得瞭一片掌聲。一曲唱畢,她拍著王珮瑜的肩膀說:人傢叫你“小冬皇”,我以後就叫你“小冬冬”吧!
“我外婆筱蘭英是京劇老生,外公姚長海是梆子青衣,媽媽姚玉蘭12歲就上臺演出,我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聽戲”。
杜美如拉著王珮瑜的手感慨地說:“這次回來,我有個強烈感受是,京劇作為優秀民族戲曲藝術的代表,受到瞭更多年青人的理解和喜愛。這些都是你們多努力的結果啊!”
王珮瑜用力點瞭點頭,隨後又問道:“想不到您的想法這般前衛時尚!聽說您平時也像年輕人一樣,喜歡看韓劇?”
“是啊,我本來就是一位‘八零後’嘛。”杜美如的回答,引來瞭一片笑聲。
從杜公館出來,杜美如感慨良多:“最近幾年我們幾次回大陸,變化實在是翻天覆地,沒想到進步這麼快!如果我父親活到現在,看到傢鄉發展得這麼快,夢裡也會笑醒!”
一直很少說話的蒯松茂,這時也插口道:“大陸有朝氣,大傢都在努力工作和賺錢。大傢都明白,發展經濟最重要、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最重要!”
離開杜公館時,杜美如用手撫摸著在歲月中斑駁的老房子,回想當年,不由得掩面而泣。人生的命運,在歷史的洪流中就像是一粒塵沙。
無論當年多麼的風光無限,而今渡盡劫波之後,所有的顛沛流離,都已歸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