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的一天,79歲的毛澤東坐在中南海菊香書屋中,正在逐字逐句地審閱著一份報告。
隻見他老人傢的眉頭緊鎖,臉上呈現出一種少見的嚴肅。良久之後,毛澤東緩緩的將報告放在書桌上,點起瞭一根煙,陷入瞭沉思之中。顯然,這份報告讓他牽腸掛肚,難以決斷。
毛澤東從來不是一個猶豫不決的人,但他看的這份報告,卻讓他一時無法決斷。因為這是一份膀胱癌的病情報告,病人的名字叫做周恩來。
一、
作為一對並肩戰鬥瞭近半個世紀的戰友,周恩來一直是毛澤東最為信任和倚重的人。
毛澤東深知,新中國國傢事務的正常運轉,一天也離不開周恩來,現在周恩來患上瞭這麼重的病,怎麼能不讓毛澤東牽腸掛肚?
周恩來的病情報告上,註明瞭幾種治療方案,需要毛澤東做出決斷。醫生在報告中說,手術切除是治療癌癥的有效方法之一,建議給周恩來動手術。
但毛澤東想起瞭一年前的1971 年1月,陳毅元帥因患結腸癌入院治療,醫生也說動手術治療的把握性比較大,可陳毅卻在手術不到半年便癌癥復發,於1972年1月離開瞭人世。
陳老總的去世,讓毛澤東對於手術治療癌癥的效果產生瞭極大懷疑。
毛澤東還想到一個問題:陳毅去世時年僅71 歲,而周恩來已經74歲,而且常年繁重的工作,已經讓周恩來的身體健康嚴重透支。
以周恩來的身體狀況,能否經得住手術,術後的恢復情況如何,毛澤東心中沒有底。
此時的毛澤東本人,也面臨著嚴重的健康問題。1972年 2月12日,毛澤東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休克昏倒。
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馬上打瞭兩個電話,一個打給瞭負責毛澤東健康的醫生吳階平,另一個打給瞭周恩來。
周恩來獲知消息後,立即驅車趕到毛澤東的住處。在下車時,一向冷靜的周恩來也罕見地"失態",兩腿無力,試瞭幾次都沒辦法從座位上站起來,最後還是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才下車走到毛澤東的床邊。
看到躺在床上的毛澤東,周恩來沖上前去,一把抓住毛澤東的手,大聲地呼喊著:“主席,主席,我是恩來啊!主席,你聽見瞭嗎?”
毛澤東的這次發病,幸好搶救及時,才將他從死神手中奪瞭過來。醒過來後,他看到一直坐在床前的周恩來,兩位老戰友的手情不自禁地緊緊握在瞭一起:他們知道,中國不能沒有毛澤東,也不能沒有周恩來啊!
拿著周恩來的病情報告,毛澤東考慮瞭很久,終於做出決定:暫時不動手術,用中醫、中藥來控制周恩來的病情,同時防止癌癥擴散。他在病情報告上批瞭十個大字:“應當休息、節勞。不可大意。”
由於周恩來的病情後來發生瞭變化,中央在反復權衡之後,最終決定采取用"電燒手術"的辦法,為周恩來治療膀胱癌。
在周恩來手術前後的那段時期,毛澤東多次關註周恩來的病情,對每一份報告都親自仔細審閱。
當時的毛澤東患有嚴重的白內障,有時看不清楚報告上的字,他便要求工作人員讀給他聽,聽的時候也是全神貫註。
為瞭能夠及時瞭解、掌握周恩來的病情和治療方案,毛澤東讓手下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去醫院瞭解周恩來的病情變化,對於需要解決的問題,他總是用三個字囑咐手下的工作人員:“快去辦!”
簡簡單單的“快去辦”三個字,反映瞭毛澤東對周恩來病情無比焦慮的心情和希望發生奇跡的期盼。
二、
自從在1926 年 1 月召開的國民黨二大上第一次見面之後,毛澤東和周恩來這一對革命傢便惺惺相惜,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1931年底,周恩來從上海轉移到中央蘇區首府瑞金後,成瞭蘇區的“當傢人”之一。親手開創中央蘇區的毛澤東,遵照黨的分工,成瞭輔助周恩來工作的左膀右臂。
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和周恩來作為黨內的領導核心成員,兩人配合的非常默契,最終領導中國人民趕跑瞭日本侵略者,打跑瞭國民黨政權,建立瞭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在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演中闡明:“我們必須有一個大傢共同承認的領袖,這樣的領袖能夠帶著我們前進。
絕大多數同志都承認毛澤東這個領袖,都心悅誠服地信服這個領袖;在人民中也擁護這個領袖。”
尼克松曾講過,在中國,毛澤東是拿主意決定大事的人,周恩來是負責執行的。這話不無道理。
在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毛澤東主要負責把握大方向,拿大主意,而周恩來更多地負責執行和落實。
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配合,毛澤東和周恩來成為瞭彼此最為信任的同志和革命戰友。
在他們的努力下,嶄新的新中國生機勃勃,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穩步提升,東方這條巨龍正在翱翔長空。
三、
歲月不饒人。進入七十年代後,毛澤東和周恩來已經進入暮年,他們的身體也多次亮起瞭紅燈。於是兩人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瞭一個人——鄧小平。
1973 年2月,鄧小平從江西奉調回到北京,周恩來、毛澤東先後與他談話。毛澤東在談話中告訴鄧小平 8 個字 :“努力工作,保護身體。”短短八個字,蘊含著毛澤東對鄧小平殷切而又深重的期盼。
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宣佈:鄧小平以國務院副總理身份參加外事活動 ;有關重要政策問題,鄧小平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參加討論。
不久後,毛澤東又建議鄧小平擔任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軍委委員,進入瞭軍委領導班子。
鄧小平的復出,引起瞭海內外的極大關註。
1973 年秋,周恩來在會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時,用瞭這樣的語句介紹鄧小平 :“這是一位將來會成為很重要人物的領導人。”這也說明周恩來對鄧小平以後擔任的角色,有一個很明確的“定位”。
此時的周恩來已身患癌癥,身體十分虛弱。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周恩來一直住在醫院裡治療。
雖然醫院派出瞭最好的醫生給周恩來治療癌癥,佩由於周恩來工作太忙,未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化療亦是斷斷續續進行,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病情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
1974 年6月1日,周恩來不得不告別他工作生活瞭20多個春秋的中南海西花廳,住進醫院進行手術治療。離開西花廳之前,在鄧穎超的陪同下,周恩來反復囑咐秘書,一定要帶上那些待批的重要文件。
臨上汽車之前 ,周恩來再一次返回辦公室,久久地凝視著室內所熟悉的每一件物品,然後深深地嘆瞭一口氣,轉身離開瞭西花廳,再也沒有回頭。
當天下午,周恩來住進瞭位於北海公園西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305 醫院。在這裡,他度過瞭生命裡最後也是最為艱難的一段時光。
1974年 10月,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中共中央正式發出近期召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通知,還傳達瞭毛澤東的指示:“現在,以安定團結為好,全黨全軍要團結。”
四、
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後,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意見,周恩來於12 月 23 日前往長沙,向毛澤東匯報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的具體籌備情況。
臨出發的前一天,醫務人員突然發現周恩來的便中帶有潛血,必須馬上進行檢查治療。
周恩來自己也清楚此時遠途奔波會促使病情惡化,但他仍以國事為重,對醫生說:“既然把我推上瞭歷史舞臺,我就得完成歷史任務!”
周恩來醫療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之一的葉劍英獲得這一消息後,心情十分沉重。他反復叮 囑隨同周恩來前往長沙的醫護人員:“為瞭黨和國傢的最高利益,你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絕對保證總理的健康和安全!”
據跟隨周恩來同機前往長沙的機組人員後來回憶:“總理跟我過去見到的完全不一樣,消瘦多瞭。那天他穿著一件灰呢子大衣,戴一頂藍呢子帽,還圍著圍巾,戴著口罩。
以前總理上飛機,總是在舷梯上一步一步地走得很有勁。
這次登機時,總理走得很慢,很費勁,而且還有點晃。總理端杯子時手還微微發抖。看到這種情況,我們的心都提起來瞭。”
1974年12 月 26 日,是毛澤東 81 歲的生日。這一天,毛澤東和周恩來這一對老戰友,在決定黨和國傢命運的關鍵時刻,促膝長談瞭整整一夜。
毛澤東對周恩來說:“小平政治思想強,人才難得”,準備讓小平同志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總參謀長。
這樣就可以讓周恩來在四屆人大之後安心養病,國務院的工作由鄧小平去主持。
就在這一夜,共同作出瞭具有深遠意義的“長沙決策”,這個決策對今後中國局勢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命運,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五、
“長沙決策”,是毛澤東深思熟慮之下的決策。
1974年10月13日凌晨,毛澤東乘專列抵長沙,住進瞭省委九所六號樓。
在長沙期間,毛澤東舉重若輕地確定瞭要安定團結、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導原則,大力支持國務院周恩來、鄧小平開展工作,贊揚鄧小平政治思想強,就中國的內政外交作出瞭許多重要決策。
1974年11月上旬,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來長沙向毛澤東匯報瞭全國工交戰線和國傢財政方面的情況。毛澤東指示李先念:一定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
12月17日,陪同紮伊爾總統蒙博托到長沙的鄧小平,被毛澤東留下來,兩人進行過一次長時間的談話。
鄧小平向毛澤東匯報說:“工業十年來增加瞭一點九倍,每年遞增百分之十一點幾,這個數目還可以。我們要利用這五年時間,不能耽誤。根到底就是主席講的要安定團結。”
毛澤東對鄧小平說:“你這個想法好,要先念、餘秋裡和你合作。”這次談話後,毛澤東重用鄧小平的決心更加堅定瞭。
1975年1月13日,四屆全國人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
周恩來強忍著病痛的折磨,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用15年時間,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力爭在本世紀末,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瞭國務院由鄧小平“主管外事,在周恩來總理治病療養期間,代總理主持會議和呈批主要文件”。
周恩來在隨後的國務院全體會議上,重申瞭毛澤東關於鄧小平"人才難得"、"政治思想強"的評價,並強調說:"現在我病瞭,將來這樣的會,請小平同志主持。
希望新的國務院成立以後,出現新的氣象,爭取今年第四個'五年計劃'能夠完成並且超額完成。"
周恩來致信毛澤東,報告國務院各副總理分工的情況。毛澤東批準瞭這個報告。
從這時起,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支持下,鄧小平開始代周恩來主持國務院工作,並在實際上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
六、
進入1975年後,毛澤東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周恩來的癌癥也越來越嚴重。
毛澤東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袒露心跡地說過:“我沒有私心,我想到中國的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們是想走社會主義道路的。
所以我依靠群眾,不能讓他們再走回頭路。建立新中國死瞭多少人?有誰認真想過?我是想過這個問題的。將來這個國傢、這個黨,改變不改變顏色、走不走社會主義道路,許多先烈們畢生付出的精力會不會付諸東流瞭?”
1976 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終年78歲。9月9日,毛澤東也離開瞭深愛他的人民,終年 83 歲。一個時代就此落幕。
毛澤東比周恩來 年長5 歲,在共同探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兩人挽狂瀾於即倒,攜手走過近 50 年革命和建設生涯,建立起瞭一個嶄新的共和國。
在半個多世紀中,他們志同道合、親密無間,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富強奮鬥瞭一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毛澤東是新中國的“設計師”,周恩來是把毛澤東的“設計”變成現實的“建築師”。中國的發展與未來在毛澤東的頭腦中,在周恩來的手掌中。
毛澤東的晚年,為瞭保持來之不易的人民政權,為瞭國傢富強、人民幸福和民族振興,他一直保持著強烈而持久的憂患意識。
鄧小平接過毛澤東和周恩來等第一代領導核心的接力棒後,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帶領中國人民大踏步趕上瞭時代潮流,穩定走上瞭奔向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蓬勃生機。
中華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這些,足以告慰毛澤東和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傢的英靈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