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初,84歲的許光因病去世,這位老人在彌留之際還做出瞭一個既讓人驚訝但又符合他人生經歷的決定:要將自己全部積蓄20萬元,全數捐給新縣。而且他的追悼會極其簡陋,不願意過多佈置。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浩浩蕩蕩送行的人民群眾,每個人都深切懷念這位為新縣奉獻瞭一生的老人。
許光生前到底是什麼身份,有過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為什麼要把積蓄全部捐給新縣而不留給他的後代?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位老人傢的一生,尋找答案。
許光
悲慘的童年,紅色的血脈
說到許光,一定不能錯過一部著名的電影。1974年,中國兒童紅色電影《閃閃的紅星》上映,這部陪伴瞭幾代人的紅色兒童電影可謂傢喻戶曉,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哼上一句: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
《閃閃的紅星》是作傢李心田所著,小說采用第一人稱回憶的方法,圍繞潘冬子和漢奸胡漢三的鬥爭展開敘述。
從1934年至新中國誕生前夕,在這15年間,潘冬子從一個質樸、天真的蘇區兒童,蛻變成為一個英勇無畏的解放軍戰士。而潘冬子的原型正是我們共和國的開國大將許世友之子-許光。
出生於1929年春天的許光,小名“黑伢”,是許世友和結發妻子朱錫明所生的長子。在許光2歲的時候,父親許世友就隨紅四方面軍從大別山轉戰川陜。誰想到這一別便是17年之久,從那時起,許光便和奶奶和姑姑相依為命。
在抗日救亡的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四處抓捕共產黨人士,許光的母親不得不帶著他四處奔走。在敵人掃蕩鄂豫皖根據地的時候,姑母為瞭保護許光,一起躲在山洞裡三天三夜。
白色恐怖的威脅下,年僅7歲的許光毅然參加瞭兒童團,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守在大別山革命老區。
與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情景一樣,參加兒童團後的許光,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努力學習,傳承瞭父親堅定的革命意志。雖然從小並沒有得到父親的照顧,但小許光在逃亡的過程中接觸瞭大量的革命思想,年紀小小也懂得瞭很多救國救民的大道理。
無可限量的青年,循循父親的決定
1948年,許世友將軍的同鄉王樹聲將軍來到鄂豫軍區當司令員。就是這個機遇,讓當時四處顛簸的奶奶和姑姑看到瞭希望。
自從許世友離開傢鄉後,皆為戰亂的原因,一直無法和傢裡人取得聯系。他們還一度以為許世友已經在戰爭中犧牲瞭。而王樹聲將軍的到來,可算是帶來許世友確切的信息瞭。終於,他們和王樹聲將軍在大別山相遇瞭。
王將軍告知他們,許將軍不但沒死,而且還在山東軍區當上瞭司令。在王樹聲將軍的幫助下,許光終於見到瞭離別17年的父親許世友。當時,還有一個親戚的孩子和許光一起見許世友將軍。許將軍拿瞭兩個名字讓他們挑:許光、許輝。
從小就被喚作“黑伢”的小夥子挑瞭第一個,從此他有瞭一個敞亮的名字:許光。許光這個名字也是包含瞭光明磊落,光宗耀祖之意。
當許世友問許光以後想做什麼之時,許光絲毫都沒有猶豫地回答父親:“我想當兵!和父親一樣報效祖國!”許世友很欣慰,也告訴許光,全國快要解放瞭,將來的新中國需要有學識的年輕人去保衛去建設!沒有文化是不行的。
於是,許光被送進瞭山東軍區文化速成中學學習,許光對於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十分珍惜。
時任班主任的李心田老師被眼前這位小夥子深深打動,得知他在進入速成中學前的一番經歷後,李心田老師心情澎湃,結合幾位將軍後代的故事之後,李心田老師創作出瞭經典的紅色兒童小說《閃閃的紅星》。
後來,許光為瞭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刻苦鉆研,先後前往幾所不同的軍事學校學習,分別是華東軍政大學山東分校、第十二步兵學校、第五航空兵學校、中國人民海軍第一海軍學校和海軍高級學校(今大連海軍艦艇學院)。
優秀的許光更是成為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第一批具有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北海艦隊的首批艦艇長。
在北海艦隊期間,許光始終在一線戰鬥部隊接受最嚴苛的訓練,從來沒有和戰友提及自己是許世友將軍之子的身份。而且正因為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在日常訓練也是比別人更加刻苦。
他圓滿地完成海防巡邏、重大演習等戰備訓練任務,先後六次立功受獎,有力地捍衛瞭祖國的海疆安全。
作為共和國首批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許光的未來可謂不可限量,能和父親一樣成為將軍,成為瞭許光心中最強烈的渴望!就在眾人都準備見證這位傑出的紅二代將軍誕生的時候,事情卻來瞭個驚人的180度大轉變。
忠義孝道,難存亦存
1965年,那一頓飯,改變瞭許光日後的漫漫人生路。
飯桌上,正當眾人都以為許世友將軍要誇誇自己的大兒子如何出色的時候,許將軍突然語氣一變,看著許光,帶著幾分無奈和懇求的語氣說道:
“許光,你是許傢的長子,我公務繁忙脫不開身,這麼多年虧欠瞭你的奶奶,如今你奶奶年事已高,我十分惦記她,你能不能退伍回傢照顧她?”
霎時間,空氣就在這一刻停住瞭,當眾人還不知所言的時候,許光看著他父親,堅定地點瞭點頭。
沒人會知道許光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一邊是準紅二代將軍的輝煌前程,另一邊是回鄉下過著艱苦無聞的生活,絕大多數人心裡都憧憬著第一種未來,畢竟這種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而許世友將軍何嘗有不清楚呢?許將軍也是再三考慮的情況下,不得不做出這個決定的。
許將軍不是沒試過把母親接到身邊一起生活的,不管是在山東還是在南京時,他都曾把母親接到自己身邊。可是母親每一次都和他說:“在城裡住不慣,還是回鄉下待著舒坦。”並以此為由,又回到瞭老傢。
隨著老母親年事越高,許將軍自己也因為身居要職,無法分身照顧老母親,隻能讓兒子許光來照顧瞭。
其實許光之外,許將軍還有6個子女。肯定有人問:為什麼不能讓其他孩子回去照顧老母親呢?這個問題,許將軍也是考慮過的。
但是其他6個孩子都是在城裡長大,沒有在農村生活的經驗,哪裡能受得瞭農村的苦。而且許光從小就在奶奶身邊長大,和奶奶的感情深厚。如此一來,許光成瞭回去大山裡幫助父親照顧奶奶的最佳人選。
古有木蘭代父從軍,今有許光替父盡孝。就這樣,許光退伍後便踏上瞭回鄉的道路。回到瞭鄂豫皖交界處,那個生他養他的小山村。在他走出這個小村子的時候,村子還是破敗不堪的;現在當他學有所成回來的時候,村子已經稍有發展,名字也更改為:新縣。
回來之後,許光被任命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武裝部隊參謀,這和北海艦艇艦艇長一職相比,可謂天差地別。秉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思想,許光很快就適應瞭新的工作環境。他一面辛勤工作,一面照顧起年邁的奶奶。
“奶奶為瞭他操勞瞭一輩子,現在該輪到他照顧奶奶瞭。”許光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地堅持著自己和父親的孝道。每天給老奶奶洗衣做飯,把老奶奶照顧得妥妥帖帖,而老奶奶有瞭許光的照顧,也是安度晚年,享受瞭難得的天倫之樂。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許光回鄉半年後,老奶奶就去世瞭。許光悲痛欲絕,許世友將軍也是如此。而許將軍此時正在前線指揮戰鬥,盡管也是無比傷心,但無奈分身乏術,隻能囑咐許光好好給奶奶送終。
許世友將軍一生忠於共產事業,把生命的全部時間都奉獻給瞭共和國。在1985年10月,許將軍因病救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在此之前,許將軍已經考慮好瞭如何安排自己的後事,這裡又是另外一樁令人動容的事情。
盡管當時中央已經提出領導工作人員實行火葬的倡議書,但許將軍沒有簽字。他說道“我從小離傢,沒有在母親身邊盡孝道,死後要和她老人傢作伴。”“活著盡忠,死後盡孝”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
1959年,許世友為瞭查看地形路過傢門,看到74歲高齡的母親還要辛勤勞動,打柴、喂豬,許世友不禁淚流滿面,當時他就發下誓願:自己死後,一定要為母親守墳。就這樣,許世友沒有在領導工作人員實行火葬的倡議書簽名。
許傢後人遵循許世友的遺願,把許將軍的墓安在他的故裡:河南省新縣田鋪鄉河鋪村許傢窪,就在許將軍父母親合葬墓的40米開外,實現瞭許將軍最後的心願:為母親盡孝看墳。
三別前程,心懷鄉親
處理完老奶奶的後事以後,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向許光問道:“你想不想回海軍?”但出乎意料的是,許光拒絕瞭,原因還是“孝道”!在老奶奶離世不久,伯母也不幸撒手人寰,許光便開始照顧膝下無兒的伯父。之後,他又是照顧自己的老母親。
一轉眼,12年過去瞭,許光陸續送走瞭5名親人,為9名紅軍遺孀養老送終。而且,他還從工資中剩下點點滴滴,相繼資助紅軍後代達130多人次。而他留在傢鄉裡,不僅僅是照顧自己親人和紅軍後代,還為人民群眾辦瞭非常多的實事。
1957的某天,許光回鄉時看見一位婦女在墳前大哭。打聽之後,才知道她丈夫早逝,自己要拉扯5個孩子,生活無以為繼,整天挨餓。許光得知她的境況,毫不猶豫地掏出80元。
那時候的80元可謂是一筆巨款瞭,他的出手相助解決瞭這位婦女的燃眉之急。此後,他每年都資助這個傢庭兩次,每次40-50元,持續9年之久。
根據許光妻子楊定春回憶:以前,有個外地人到新縣買化肥,找到素不相識的許光。許光一聽說農事要緊,經過幾番奔波,總算通過協調找到瞭合適的化肥。對方出於感激,買瞭些時令水果答謝許光,可是許光說什麼也不肯收。
許光曾和同事說:“我看不得苦難中的人,每次看到就生出深切的痛苦與同情。”
一方面,許光為傢鄉父老慷慨解囊,毫不吝嗇;另一方面,他也為自己定下瞭“三不”政策:不喝酒,不吃肉,不免費吃群眾傢的飯。正是這優秀的生活作風,為許光贏得瞭相當高的贊譽。
1982年,省軍區擬提升許光為信陽軍分區領導,這時候的他已經到瞭作為副團職軍官的最高年限瞭。但許光又一次拒絕瞭,放棄瞭最後一次回到部隊的機會!後來,他轉業到瞭新縣人大,繼續為傢鄉建設沖在最前線。
紅色老區崢歲月,百廢待興是山河!“不能在軍營裡施展抱負,就要在傢鄉有所作為。”這是許光寫給父親的信中的話。決心紮根傢鄉的許光,用部隊中刻苦勤勞的幹勁,為老區建設做出貢獻。
微波通訊站,千伏高壓線路架,防汛抗災等一個個難以想象的任務,都被許光在這幾十年裡逐步完成。曾經的新縣,隻有一條街的規模,而如今的新縣已經發展成大別山區的一座“小香港”。
1985年,許世友將軍逝世後,武漢軍區的一位領導想把許光調回軍區機關,許光又一次拒絕瞭。這一次,不為別的,是因為許光的心已經跟新縣的群眾連在一起瞭。在過去和父親的書信往來當中,許光和父親許世友提及最多還是傢鄉的建設,傢鄉的變化。
1987年,新縣爆發特大洪水,許光接到通知急忙趕往出現險情的幾個鄉鎮。可是,在路上發生車禍意外,許光不幸重傷,昏迷瞭三天三夜,頭部更是縫瞭30多針,被搶救回來之後,許光第一時間就趕往抗洪第一線。
時至今日,在許光的傢中,依舊可以見到很多70、80年代的產品。這位居住環境越來越普通的紅二代用自己清貧一生訴說著一名共產黨人奉獻的一生。
共產黨人,共產黨魂
許光膝下育有四個子女,分別是許道昆、許道侖、許道江、許道海,把每個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組合起來,就是象征著祖國大地上的昆侖江海。這些名字最後一個字都是許世友將軍親自取,把許傢對祖國的熱愛,烙印在孩子的名字上。
這四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再次印證瞭許光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1978年,大兒子許道昆高中畢業想當兵,當時恰逢許世友老部隊-江蘇省軍區在新縣招兵,許光正好是縣征兵小組負責人。
為瞭秉公辦事,但許光並沒有讓許道昆在那一年當兵,而是讓許道昆下鄉當瞭1年知青,第二年才當過兵入伍。就算許道昆入伍瞭,也沒有安排到許世友將軍下屬的127師。
而二兒子許道侖也到部隊當兵,許光從沒有為他找過關系說情,更沒有找許世友將軍幫忙提幹。二位兒子全部復員回鄉,目前都是新縣的普通幹部、職員。
大女兒許道江從小就品學兼優,是許光最為疼愛和關心的。1984年,許道江也應征入伍瞭,一生清貧的許光就送瞭一塊手表和一個皮箱。可這兩件禮物,包含瞭一個父親對女兒深刻的期許:
手表是許光在海軍艦艇學院學習時蘇聯教授送的蘇聯手表,是他為數不多的“貴重物品”;皮箱裡面裝瞭十三張許道江上學時的獎狀,勉勵許道江到瞭部隊也要像上學那時候刻苦努力!
許道江到部隊後,牢記父親教誨,勤奮努力,依靠組織培養和個人進步,腳踏實地地成為瞭二炮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也從沒有利用過將軍孫女的身份找過任何關系、提過任何要求。
小女兒許道海師范大學畢業後,想讓父親找個關系留在大城市,被許光一口回絕:“縣裡不是很好嘛,我就一輩子在縣裡。”
許光的堅持,在子女們成年後都逐漸被理解瞭。許道江回憶說,父親多次帶他們去南京、廣州軍區看望爺爺許世友將軍,在飯桌上聊得最多還是傢鄉的建設。父親的話言猶在耳……
“我早把‘高幹子弟’的帽子摘掉瞭,你們更不能再戴!”
“艱苦樸素是父親的本色。他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軍服、佈鞋或草鞋;外出戴的是草帽……他留給我們的唯一遺物就是一個木箱,木箱裡裝的是舊軍服。”
“父親對我們兄弟姐妹要求嚴格,不許我們有半點特殊。他教育我們要努力學習,孜孜不倦地工作,一切都聽從組織上安排。可是,他對戰友的傢屬,特別是對烈士的子女都關懷備至。”從許道江的回憶可以看到,許光真是恪守瞭一個共產黨魂的共產黨人。
領袖清風神猶在,一顆丹心獻老區
2012年,許光被查出肺部陰影,卻拒絕女兒請來的專傢,導致錯過瞭手術的最佳時期。最後,在子女的勸說之下,許光還是來到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但他依舊拒絕享受國傢補助,拒絕條件較好的一科病房。
不僅如此,他還擔心子女們偷偷給他搞醫療優待,於是許光提出“三不”:不用進口藥、不做過度治療、不給子女添麻煩。得知自己患上肺癌之後,許光堅持出院:“我要回新縣,新縣有山有水。這要花很多錢,我傢是一個普通的傢庭,沒有那麼多錢。”
2013年1月6日,84歲的許光因病去世,老人在彌留之際還做出瞭一個決定,要將自己全部積蓄20萬元,全數捐給新縣,用於老人及兒童福利事業。
數千鄉親得知後紛紛前來揮淚送行,而他的追悼會設在郊外,隻有簡簡單單的一個幕佈,兩幅挽聯,中間放著用黃菊花包圍的棺木,兩旁擺滿瞭鄉親們送的白花圈。
從海洋到大山,從艦艇長到部隊參謀,從意氣風發的青年到白發蒼蒼的老人,許光為新縣奉獻瞭一輩子。許光的這一輩子,看似困在這小縣城裡,但他是真真切切地樂在其中,甘心為這片土地和人民付出一生的心血。他的精神和事跡,將永遠鐫刻在這片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