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揚州曾是個好地方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曾經是詩人的搖籃,富商的溫床,美景的代名詞。
從漢代開始,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航海資源,杭州一舉成為東南中心城市,隋朝時期,一條京杭大運河更是打通瞭揚州的經濟命脈,成為連接南北方的中央樞紐。
唐朝用“揚一益二”將揚州推到南方城市的榜首,宋朝時期揚州人口始終不低於百萬。可是隨著明朝的崛起,揚州逐漸不被當局者重視,提起南方大城市,廣東的知名度遠遠超過瞭揚州。但這依舊不影響在這居住的百萬人口數量。
然而一次王朝的更替,一場決不投降的戰爭,一份氣節,不僅葬送瞭一個朝代,也使得揚州這個好地方為此陪葬。
這是一場在史書上被抹去的歷史,是80萬亡靈不屈地叫喊,是隱藏在新朝繁華背後的不堪。
對於清朝的建立,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是“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打開瞭山海關,引清軍入關從而導致明朝的滅亡。清軍以少勝多,輕松取而代之,問鼎中原。
清軍到底是怎樣一步步地攻打下各個城池,又是怎樣用區區十萬之軍擊破人口千萬的帝國?是怎樣用少數人鎮壓住幾倍之師,讓其不反抗?經過瞭文字獄的洗禮,這些資料大多模糊於歷史的洪河,隻留下對於清軍的高歌頌德。
在清王朝奄奄一息之時,在事件已經過去瞭百年之久,一份真相,飄洋過海回到瞭中國大地,那就是:《揚州十日》。
二、 明知是場註定失敗的戰爭
1645年,清朝將領多鐸率十萬之師,兵分毫州、徐州這兩路,呈包圍狀將揚州團團圍住,大有直搗黃龍之勢。
可惜,他的對手是雖然節節敗退,但一直堅持在前線的史可法。敵軍十萬餘眾,而揚州的兵力不過才萬人。面對直逼揚州的清軍,史可法第一時間向朝廷請求支援,但那個時候的崇禎早已經自顧無暇,史可法又向周圍的鎮鄉求助,送出去的信紛紛石沉大海。
這場戰爭的結局已經能夠預料,史可法雖然不是軍事奇才,卻有著與國傢共存亡的氣節。
4月18日,曾經的同僚李成棟已經投靠瞭清軍。不僅如此,為瞭得到軍功,他率兵包圍瞭揚州。曾經同朝的將領李遇春,隨著清朝大軍兵臨城下。這不是一次故人敘舊,也不是期待已久的援軍。
城墻外豎立的都是清軍的旗幟,揚州成為瞭孤島。曾經的同僚沖著裡面的守軍喊話,勸揚州的將士們開城門迎接清軍的到來,他訴說著投靠的好處,拋出誘人的條件。隻要揚州投降,史可法在新的朝廷將有光明的未來。
對於這些誘餌,史可法充耳不聞,他命令城墻上的士兵射箭回擊他們。
又過瞭一日,又換瞭另外一個熟悉的同僚站在城下勸降,史可法如法炮制,用冰冷的劍表達自己效忠的決心。
不過才過短短一日,多鐸已經兵臨揚州之外。此時,揚州的水路、陸路已經完全被封死,就是連個蒼蠅也無法飛出。
史可法最終放棄瞭向朝廷求援,在這些天來,求救的信一封一封的八百裡加急,卻又一封一封的瞭無音訊,甚至還包括聲聲啼血的血書。朝廷也就那樣瞭吧,區區揚州的命運昭然可揭。
但是,史可法沒有放棄。開城門可以保自己生命,而放棄的是自己一生也無法原諒的臣子之忠。
勸降的信如雪花般投入城中,有昔日的同僚,下屬,有對方主帥多鐸,其中甚至還有來自多爾袞的勸降。
史可法拒絕瞭多爾袞的條件,回信辱罵瞭多鐸,信件太多時,他幹脆看也不看,直接付之一炬。
清軍的紅衣大炮連綿不絕,史可法召集瞭軍隊,沒有豪言壯語的鼓舞軍心,沒有搬出傢國天下的大義。他說:“我做好瞭準備要以身殉國,你們呢?願意在我死後,繼續堅守著國土嗎?”
誰都清楚,揚州支撐不瞭多久。戰士們寫瞭遺書,史可法也寫瞭,整整五封。他對妻子說:“這場戰爭贏不瞭,不知道你可否願意和我一道奔赴黃泉。這樣的世界,殘留於世上又有什麼意思呢?”
清軍失去瞭耐性重兵壓城,拿出瞭當時最先進的武器,硬攻揚州,城中已經彈盡糧絕,如一個毫無抵抗力的嬰兒一般。城就這樣破瞭,毫無意外。
史可法拿起刀準備殉城,被屬下攔住,帶著他從小東門逃走。誰想,這扇門的背後,正是以多鐸為首的清軍。
多鐸再一次苦口婆心的勸說,拿出高官俸祿誘惑。但是史可法依舊不為所動,他請求多鐸放過揚州的百萬百姓,說完,舉刀自殺。至死也保留住心中的那一份義。
三、 揚州十日
一個史可法死瞭,還有其他的“史可法”為他們的忠義流盡最後一滴血。
在衙門大堂的正座上,揚州知府任民育,換上朝服,正襟危坐,直到敵人的尖刀刺來。
在揚州的小巷中,副總兵馬應魁堅持與敵人搏鬥到最後一刻,他的背上刻著“每戰披白甲,書‘盡忠報國’四字於背,巷戰死。” 還有投入井中吳爾壎,總兵劉肇基、驍將馬應魁、幕僚何剛、炮隊專傢陳於階……
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到瞭多鐸,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起義一起接著一起。接著,多鐸頒佈瞭一個命令:接下來十日,屠殺揚州人,無論男女,無論長幼。
如果說這是多鐸下令屠殺的原因,那肯定不對。自古以來,王朝更替,都會有殉節有義之人。將屠殺歸咎於義士,大概許多人都不會相信。
清軍入關之後,就開始瞭他們屠殺的“傳統”。滿軍治理人數眾多的漢人,擔心政權不穩,就采用瞭這樣簡單直接的方式。
聽說揚州是個富饒之地,清軍所到之處,不僅屠城還會搶奪財產。多鐸靈機一動,在命令的後面加瞭個條件:如果想要活命,就需要拿錢來買。
這讓揚州的富商看到瞭希望,也讓底層人民徹底的絕望。在接下來的幾天,絡繹不絕的有錢人捧著身外之物,隻求能夠活上一命。
但是很快,他們發現這隻是一場騙局。
報名費交瞭一次,隻能夠有效過幾天,要想再活命,就得交更多的報名費。而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繳納後,榨幹瞭富商所有的錢,屠刀立馬就揮瞭下來。
過瞭一道道關卡的人,也被翻臉不認賬,成為刀下的冤魂。據說,曾有人獻給瞭多鐸三十萬金,就為瞭懇求他不要再濫殺無辜。而結果很顯然,隻有錢留瞭下來。
那十天的揚州變瞭顏色,到處是撕心裂肺的慘叫,遍地是慘不忍睹的屍體,那一條象征著繁榮的大運河,也流淌著紅色的血液。清軍殺紅瞭眼,像是感情的怪獸,見人就揮刀,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
昨日還人聲鼎沸的揚州,短短十天變成瞭一座死城,沒有瞭半分生機,隻留下鳥在啃食著屍體。
除瞭那些在寺廟裡的和尚,不知道是多鐸對神靈的忌憚,還是要留下一些免費勞動力收拾屍體。他們最終被放過,成為瞭揚州城內,唯一能活著的一種人。
四、歷史是抹不去的
在接下來的攻占中,清兵多次對明朝的官員百姓放話,如果有抵抗,如果不投降,那麼揚州的結局就是你們的命運。
這樣的一段殘酷史實,需要正面形象的清王朝肯定不會讓他流傳於世。翻開歷史資料,揚州這十日所發生的事情,早已經被抹去,沒有留下痕跡。同時,在之後大興的文字獄中,堵住民間的悠悠眾口,也是他們主要的途徑。
但發生過的事情,就是沒有發生過。沾滿血的雙手,是怎麼都洗不幹凈的。在那時,有一個志士冒著被殺頭的風險,將這個事件記載瞭下來,偷偷流傳於世。
百年之後,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找到瞭這一本《揚州十日記》,裡面記錄揚州被屠殺人數80餘萬。
先生帶著這本書漂洋過海,回到四分五裂的國土。向世人昭示瞭滿洲帝國的昭昭罪行,封建社會的血腥壓迫,喚醒世人一同反帝反封建,推翻清政府,人民做國傢的主人。
除瞭《揚州十日記》還有《明季南略》也對這個事情做瞭記載,不過人數是48萬。還有《渝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都從側面對揚州事件確實發生提供瞭證據。
每年的農歷4月25日,揚州城都會對那年英勇抵抗的官兵以及慘死的揚州百姓進行紀念。
歷史不會被抹去,同樣也不會被忘記。正如12月13日,30萬這樣的數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會銘刻在心。我們傳代代,傳輩輩,我們刻在骨子裡,我們等著歷史被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