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甄嬛傳》中最為傳奇的人物,那就是傳說中那個無處不在的純元皇後。
我們的大女主甄嬛就是因為與純元皇後有著“三分性情,五分容貌”的相同,才能成為宮鬥之路的mvp!
皇帝見瞭甄嬛,一見鐘情,特許瞭椒房之禮,恩寵無數;
太後見瞭甄嬛,故意放貓加以考驗,提前預知到瞭甄嬛未來;
端妃見瞭甄嬛,當下瞭然自己與華妃之間的恩怨,必然得有所償;
甄嬛一進宮,崔槿汐就靠著關系成為瞭碎玉軒掌事姑姑,忠心耿耿,福禍相當。
毫不誇張地說,純元幾乎是甄嬛的金手指。
雖然她早早就離開瞭人世,但冥冥之中保佑著甄嬛獲得瞭最終的勝利。
那麼這個如同鬼魅一般的純元皇後,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
傳說中的純元皇後是烏拉那拉氏的嫡女,姑姑是當今太後,母親是正室陶夫人。
在那個年代,嫡女就好比是純正的血統。
傢世顯赫,生於“隻產皇後”的烏拉那拉氏;
地位尊貴,傢中獨一無二的嫡長女,集萬千寵愛與一身。
光是這兩點,純元的配置就足以吊打甄嬛。
一個傢庭背景過硬的女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她自身實力也足夠碾壓眾人。
在原著中,安陵容的歌聲動聽,是她的金字招牌,但皇帝聽瞭也隻說瞭一句“世間終沒有人能及得上純元”;
甄嬛一曲驚鴻舞優美動人,狠狠打瞭華妃的臉,但在坐的一位王爺卻說道“美則美矣,毫無新意,不及當年純元皇後之姿”;
甄嬛和安陵容都為皇帝秀瞭一件內衣,但皇帝卻始終穿著純元皇後手作的舊衣,淡淡地說道“已經穿習慣瞭。”
在這些支微末節中,我們不難發現,純元皇後就是一個奇女子,她不僅美若天仙,但比起樣貌,更吸引人的是她的才情。
要論個人魅力,那可不是一兩天就能修煉成功,得道升仙。
再者,純元皇後的口碑也不僅停留於此,還有人品德行。
“宛宛類卿”事件曝光後,崔槿汐才對甄嬛坦白,自己曾受到純元皇後的恩惠,所以來到碎玉軒“報恩”。
華妃讓甄嬛跪流產自我檢討,說是當年純元皇後讓一個側福晉跪瞭兩個時辰才流產,自己不過讓甄嬛跪瞭半個時辰,就此小懲。
皇帝大怒,卻痛心地說當年側福晉多次沖撞純元皇後,純元皇後“不得已”才罰跪,殊不知她懷瞭孕,後來側福晉流產,純元皇後十分痛心。
在皇帝心裡,純元皇後“美好”得就不像是這個人間的俗物,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皇帝對純元必然有千百層濾鏡。
但當王爺和崔槿汐這些“局外人”都認同純元,那就說明她這些“美好”並非是皇帝一個人的臆想,而是切實存在的東西。
換句話說,純元就像是一個完美的標本,她映射的是一個優秀女人的標準模范。
但這樣的天之嬌女,真的沒有缺點嗎?
她的一生,真的沒有遺憾嗎?
《甄嬛傳》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雖然純元從始至終都活在別人的嘴裡,但我們也恰巧從這些第三者的視角中,解讀出瞭純元完整又真實的一生。
與純元關系最為密切的人物,那必然是皇帝。
原著中,當皇帝還是雍親王時,太後把宜修指給瞭雍正。
彼時宜修不過是烏拉那拉氏的一個庶女,她能夠嫁給雍正,並非是她得到瞭太後的重用。
相反,彼時的雍正是最不被看好的阿哥,宜修反而是烏拉那拉氏隨意丟出的女兒罷瞭。
烏拉那拉氏產皇後,但人傢也有要求,不是什麼人都能當皇後。
那個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皇後位置,是專門留給嫡女純元的。
因此,在九子奪嫡的局面尚未明確時,宜修不過是傢族丟出去的一顆試金石,而雍正恰巧是所有可能中的那個可能性最低的皇子。
嫁給雍正,宜修反而是默認瞭自己這輩子與皇後無緣,所以她才與雍正約定,倘若她生下瞭第一個孩子,就是王府的嫡子,而自己也要王妃這個位置。
雍正陷入九子奪嫡的水深火熱之中,自顧不暇。
他知道自己的優劣勢,自然不期望“妻子”能夠幫他什麼,所以他同意瞭。
而當雍正從這場戰爭中脫穎而出,烏拉那拉氏風向一轉,陶夫人就安排瞭純元“華服”加身,前往王府探望有孕在身的宜修。
許多讀者們對純元搶瞭宜修的丈夫這件事,總是耿耿於懷。
倘若純元品德高尚,又怎麼會搶自己的妹夫呢?
其實這件事確實不怪純元,我們可以試想,純元去探望妹妹本就無傷大雅。
而純元身著華麗,雖然是因為陶夫人的安排,但純元願意穿,也恰恰說明瞭她本人並不在意,或者說,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會威脅到宜修。
不管陶夫人處於什麼樣的目的,純元想的就是“探望妹妹”,穿什麼不重要。
所以素樸不重要,華麗也不重要。
要知道雍正對純元一見鐘情,也並非是因為那一套華服而已啊。
雍正對女人的審美不僅僅是容貌,更是她的性情,才華,德行。
更重要的一點,純元能夠和雍正產生精神共鳴。
甄嬛入瞭雍正的眼,不僅僅是因為她長得像純元,還因為她在倚梅園念出瞭那一句純元也曾說過的“願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雍正愛的不僅是甄嬛的模樣,而是甄嬛骨子裡那幾分純元的性情。
甄嬛的母親進宮時,雍正曾說“倘若她在世,便是這副模樣”。
每次讀到這裡,我們就會十分感動。
雍正是一個皇帝啊,但他卻真的拋棄自己的身份,踏踏實實得愛過純元。
他愛的甚至不隻是她的青春靚麗,他還幻想過她老去的樣子。
但純元真的愛雍正嗎?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分析一下純元與宜修之間的關系。
純元與雍正之間有一個隔閡,那就是宜修。
宜修懷孕時,純元還能想著探望,說明這兩姐妹的關系在一開始並沒有那麼糟糕。
但在這段姐妹情中,占感情主導的必然是善良的純元。
純元身為嫡女,她是享受優勢條件的那一方,她從來沒有理解過宜修的人生,也沒有理解過宜修對嫡庶的執著。
在純元的心裡,妹妹就是妹妹,哪怕同父異母,也是她的親人。
純元去探望宜修時,從未想過自己會搶走宜修的幸福。
當雍正對她一見鐘情,許瞭她王妃的位置,純元也不覺得自己搶瞭宜修的幸福。
這其中的邏輯很簡單,純元對嫡庶沒有概念,甚至對“正妃”和“側妃”也沒有清晰的認知。
也正因為如此,純元也理所應當地認為宜修也不會“在意”這些。
宜修流產,從此陷入瞭一種病態的扭曲。
她痛恨純元,痛恨的不僅僅是純元“嫡女”的身份,亦或是搶瞭本該屬於自己的“王妃”之位。
宜修真正痛恨的是純元的“不理解”,這種不理解讓她連哭訴的權利都沒有。
當純元意識到這一點時,宜修已經“恨”到選擇殺瞭自己的親姐姐。
純元全然接受瞭,她理解瞭宜修,並且甘願承擔她所有的怨與恨。
要說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流產,純元難道心裡沒點AC數嗎?
她恰恰因為知道這是宜修所作所為,所以才會在死之前對皇帝說瞭這樣的話。
第一句是“我福薄,不能和四郎共白首,連我們的孩子也沒保住”,從根源上包攬瞭所有的責任,不讓雍正繼續追查。
第二句是“我唯有宜修一個妹妹,請四郎日後無論如何不要廢棄她”,補充的這句話是怕雍正日後萬一發現瞭真相,為宜修爭取一個“免死金牌”。
許多讀者們不理解,純元怎麼就能做到這麼高尚?
確實,我們很少能夠讀出純元的私欲,她最後的任性也不過是犧牲瞭自己換來宜修的安穩生活。
像這樣一個“神聖”的女人,連自己都不愛,又怎麼會愛雍正呢?
我們看到的純元是那樣完美,但她的完美也同樣不堪一擊。
作者塑造這樣的角色貫穿整部作品,也真是因為純元恰恰是《甄嬛傳》的底色。
純元是雍正心中的好妻子,雍正固然愛她,但他還是娶瞭好幾個側福晉。
純元是烏拉那拉氏尊貴的嫡女,但她還是被“設計”與雍正相遇,成為純元皇後。
純元是至親至善的人,她品德高尚,以德報怨,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妹妹宜修,但這樣的純元,死於花一般的年紀。
她沒能活下來,甚至沒能在那個時代活出自己的一丁點“與眾不同”的人生。
這樣的完美,要來又有什麼用?
純元是封建社會的附屬品,她從出生便註定瞭是皇室的犧牲品。
烏拉那拉氏給瞭她至高無上的榮耀,卻沒辦法給她追逐自由的權利。
純元的人生完美,卻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不完美的人生是多麼真實。
在這個年代,我們有自己的選擇,權利,目標是多麼可貴。
希望看到這裡的你們,都能追逐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