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想要飛往太空的想法,從古代時期就有出現,不過,礙於落後的科技水平,在二戰前的很多年時間裡,夢想都始終是夢想。
在二戰之後,美蘇之間展開瞭瘋狂的全方位競賽,他們都把目光鎖定在外太空,哪個國傢要是率先讓宇航員翱翔外太空,那麼哪個國傢的軟實力必然贏得世界矚目,在這樣的背景下,61年前,美國把一隻黑猩猩先送上瞭太空“鋪路”。
一隻黑猩猩的使命
對飛行的渴望延伸到大氣層之外,並不是二戰後才有的事情。
早在1638年,約翰·威爾金斯在《發現新世界》這本書中就描繪瞭人類在低重力條件下行走在月球上的模樣:站在月球上,就像站在地面上一樣平穩,移動速度比任何地球上的生物都要迅捷。
在這之後的很多年裡,外空中生存的場景就被腦洞大開的人類無限幻想。
不過,在二戰結束之後,整個世界的格局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當前蘇聯將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到美國人頭頂上以後,這兩個國傢就展開瞭瘋狂的競爭。
在當時看來,那種感覺頗像是孩子間鬥氣,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使得人類翱翔太空的道路被逼著向前走。
兩個國傢最初的出發點都沒有什麼錯:蘇聯人更偏愛於用狗實驗,而美國人更喜歡用大猩猩實驗。
這兩種動物都是哺乳動物,這也就印證瞭:若是哺乳動物能夠在太空中生存,那麼人類也沒有那麼特殊。
畢竟,一個國傢想要培養出一位宇航員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代價,隨隨便便就讓一個宇航員冒死沖向太空,任何一個國傢都不會舍得做這樣的事情。
哈姆就是一隻黑猩猩,它過去的工作,甚至要比絕大多數人類更加危險。
當初,為瞭在“太空競賽”中擊敗蘇聯,美國專門挑選瞭40隻“訓練有素”的黑猩猩,往飛向太空的目標中培養,而哈姆就是其中之一。
按照當時的“競賽”方向,若是哪個國傢能夠將人類送到外太空去探索,那麼就能拿到“聖杯”,這在當時的國際大背景下也顯得尤為重要。
美國之所以選擇黑猩猩,是因為這種動物和人類相比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哈姆的老傢在非洲的喀麥隆,它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動物園也算是動物界的“大明星”,很多人都會慕名而來,對聰明的哈姆贊不絕口。
後來,哈姆也就這麼被美國空軍方面發現瞭,他們花錢將哈姆買瞭回來,和其他猩猩一起訓練,最終決定將它送往外太空。
在此之前,一條名為萊卡的俄羅斯獵犬曾飛向瞭太空,那是在1957年11月,隨著“史普尼克2號”進入地球軌道,地球史上第一隻遨遊太空的動物就這麼誕生瞭。
按理說,美國的起步已經比蘇聯落後幾年瞭,可蘇聯的萊卡獵犬卻沒有回來,這也就給瞭美國追趕的動力。
由此也能推斷出:宇航員若是想要完成太空飛行,所面臨的考驗可想而知。
萊卡的命運,也是非常悲慘的。
按照蘇聯官方公佈的版本:在萊卡完成瞭一周的飛行任務之後,到達距離地球1600千米的高度,按照計劃,它吃下瞭一頓含有劇毒的晚餐,然後安靜地死去瞭。
不過,另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於2002年被一位前蘇聯科學傢公佈:萊卡並沒有活那麼長時間,實際上,它在剛飛上太空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死於過度驚嚇和中暑,傳感儀也指出,在萊卡生命的最後階段,它也忍受著巨大的苦楚。
因為進入過太空,萊卡也成為瞭最出名的小狗,美國報紙還將前蘇聯的衛星稱為“萊卡的衛星”。
美國訓練黑猩猩的終極目標其實也很簡單:要讓哈姆活著出去,然後再活著回來。
哈姆的名字也寓意深遠,它代表著美國新墨西哥州霍洛曼航空醫療中心的首字母縮寫,哈姆就是在這裡完成訓練的。
為瞭這次飛行,哈姆的訓練時長長達兩年半,它已經具備瞭完成簡單任務的能力,對光線和聲音也同樣能夠做出反應。
為瞭訓練這隻黑猩猩,美國方面甚至用到瞭“香蕉訓練”。
當猩猩在看到藍色閃光5秒的時候推動推桿,那麼就可以獲得一根香蕉作為獎勵,若是沒有完成獎勵,那麼哈姆的腳底板將會受到輕微的點擊懲罰。
測試中所吃的食物,也將是為適應太空飛行而特意準備好的香蕉囊。
1961年1月31日,哈姆以MR-2任務組成員的身份進入太空,遺憾的是,這項任務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
飛行路線角度在發射後高於原定計劃,導致飛船進入瞭距離地球252公裡的太空區域,高於原計劃大概185公裡,在那樣的高度中,氧氣含量直線下降。
在外太空飛行瞭6分鐘之後,太空艙以每小時8046公裡的速度在太空中穿行,這隻名為哈姆的黑猩猩也充分體驗到瞭什麼叫做失重狀態。
在飛行瞭16分39秒之後,太空艙開始墜落,徑直墜入瞭大西洋。
所有實驗組的成員們都在祈禱著一件事:希望哈姆還活著。
營救小組迅速到達瞭指定區域開始搜尋,經過緊張刺激的營救工作,太空艙終於被找到瞭。
大傢都驚訝地發現:哈姆還活著。
哈姆在出艙之後,立馬就獲得瞭一個蘋果和半個橘子,這也是對它的肯定,還好哈姆不具備人類的思維,不然按照它的壯舉,可不是這點“小恩小惠”就可以完成的。
在當時看來,哈姆幾乎是毫發未傷,這次外太空飛行雖然非常短暫,卻也讓哈姆成為瞭“最耀眼的黑猩猩”,最起碼,它上瞭外太空,也活著回來瞭。
這次實驗也證明瞭一個問題:哺乳類動物在飛向外太空以後,也能夠平安返回。
哈姆出現問題,“太空競賽”達到全新高度
激烈的“太空競賽”,也絕不會因為一隻黑猩猩飛向瞭外太空而結束。
美國方面也很快宣稱,他們將一隻靈長類動物送上瞭外太空。
蘇聯也很尖銳地指出瞭:哈姆的這次飛行隻是進入瞭亞軌道。
這也就意味著,這不算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外太空飛行,隻是在外面晃瞭一圈。
蘇聯也很快行動起來,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順利飛入太空,成為瞭人類飛向太空的第一人。
自從加加林進入太空的那一瞬間,美國人也知道,自己又落後瞭。
一個月之後,總結瞭經驗的美國飛行員艾倫·謝潑德也被送入瞭太空,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
這次,美國並沒有表現得過於激動,因為他們飛向太空的速度落在瞭蘇聯的後方。
他們決定後發先至,宣佈瞭要在10年之內登上月球,這也意味著,他們要面臨太空行走、交會對接等一系列重大難題。
1962年,肯尼迪總統在賴斯大學發表瞭演講:太空值得全人類盡最大努力去征服,我們決定登月。
登月之前還從來沒有人敢於想象,全世界的人對於月亮都有著自己的幻想。
美國宇航員在日常訓練的過程中,也經常開到黑猩猩哈姆的玩笑,比如當宇航員從水裡出來後發泄鬱悶心情的時候,旁邊的人就會說一句:“閉嘴,給我一根香蕉。”
有一陣,辦公室裡也會經常出現很多新鮮的香蕉,這也是大傢自嘲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
從1962年開始,地質學傢帶領參加訓練的宇航員們去各種各樣的荒涼、復雜的地形去采集標本和繪制地質圖,相關的訓練,一直持續到1972年。
此時的美國人不知道蘇聯那邊究竟有沒有能力將宇航員送到月球,為瞭避免兩國宇航員同時踏上月球的尷尬場景,美國工程師還提出瞭讓宇航員開著車在月亮上考察,這將會成為一個全新的看點。
在阿波羅1號的三位宇航員犧牲後,尼爾·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順利踏上瞭月球的土地,那句“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名言,至今仍透露出巨大的力量。
他在月球表面進行瞭兩個半小時的行走。
從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有12名宇航員乘坐阿波羅號太空船登上瞭月球,在那之後,美國就沒有瞭登月行為。
在人類完成瞭這一壯舉後,很多人又重新將目光轉回瞭那隻曾在太空中遨遊的黑猩猩。
最初的時候,黑猩猩哈姆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大礙,它被安排在一處動物園中,同樣享受著明星般的待遇。
不過,這隻猩猩從外太空回來以後,心臟跳躍就非常強烈,正常的黑猩猩的壽命大約是40年,而“英雄哈姆”在動物園的悉心照料下,也僅僅活瞭25歲。
人們發現瞭不對勁,不過這一切已經晚瞭,沒有什麼能去逆轉哈姆的生命瞭。
這或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太空中的環境確實不適合生命的生存,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相關的準備越來越充分,不過誰也不能保證意外和危險哪個會更快到來。
宇航員這份工作,看起來充滿瞭掌聲和鮮花,不過極大的未知性依舊考驗著他們。
從人類共同體的方向考慮,黑猩猩哈姆是英雄,加加林是英雄,阿姆斯特朗也是英雄。
參考
趙洋.人類太空行走歷史:先驅者是黑猩猩[J].科學大觀園
劉進軍.黑猩猩宇航員的“太空一小步”[J].軍事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