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7年,日本派遣隋使前往長安覲見,並向隋煬帝呈上一封國書,第一句就是“日出處天子敬日落處天子”。
使者剛念完這一句話,龍椅上的隋煬帝勃然大怒,抬手就把桌案上的酒器掃到瞭地下。
鴻臚寺卿專職負責外國來華訪問事宜,隋煬帝對他怒目而視:“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再有這樣無禮的蠻夷使節,就不要帶到朕面前來瞭!
鴻臚卿急忙跪地請罪,日本使者起初十分茫然,但見眾人都是神色慌張,經他人提醒,也連忙向皇帝解釋,這隻是一場誤會。
小野妹子指出天皇隻是不熟悉中華文化,在措辭中出現紕漏,天皇本人絕無輕視怠慢中國皇帝之意。
隋煬帝聽罷,這才勉強平息胸中怒火。
措辭不當龍顏震怒
公元607年,隋煬帝楊廣登基第三年,為阻止高句麗稱霸遼東、圖謀遼西,他再次大舉興兵,攻打高句麗。
就在楊廣興師動眾北伐朝鮮半島時,居於一隅的日本派遣隋使團前往洛陽,覲見隋煬帝。
這一時期日本島上的主要民族是大和民族,推古天皇與聖德太子勵精圖治,統一各部落方國,人口達到7萬之眾,在人均幾千人的列國中,與“超級大國”無異。
但當時日本皇室政權為有權有勢的貴族把持,聖德太子名為攝政,其實權力有限。為瞭學習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607年,聖德太子任命外交傢小野妹子為遣隋使,率領僧侶學生,不遠萬裡來到中國面見隋煬帝。
隋煬帝在洛陽接見瞭這一批使者,並設宴招待小野妹子等人。當遣隋使呈上天皇親筆國書,隋煬帝聽到開頭那句“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時,當即變臉,斥責鴻臚卿辦事不當。
中國皇帝歷來以天子自居,認為帝王如同太陽可庇佑萬民。日落代表不詳,通常形容天子失去權勢或命不久矣。一個小小的倭國君主在國書中竟敢自稱是日出處天子,與強盛富饒的隋朝皇帝平起平坐,犯上之心昭然可見。
見滿朝文武都神情異樣,小野妹子急忙解釋,稱天皇本人對中華文化不甚瞭解,因此在用詞上出瞭紕漏,但絕無怠慢之心。
隋煬帝這才臉色略有好轉,不再計較措辭問題。
使團回國時,按照慣例,中國皇帝應當回贈一些貴重禮品以彰顯“華夏威嚴”。而隋煬帝卻對天皇國書中所用的“天子”一詞耿耿在懷,於是命人從宮中禮庫拿瞭一塊重達13千克的沉香木,作為贈禮送給天皇。
在此之前,日本人從未見過體積如此巨大的沉香木,以為皇帝寬恕瞭他們在覲見禮節上的小錯誤。於是千恩萬謝,小心翼翼將這塊木頭裝上船隻,帶回瞭日本國。
而事實上,以當時隋朝的國力和隋煬帝的生活用度來說,這塊沉香木十分平平無奇,作為贈禮,甚至顯得有些簡陋。
隋煬帝本人好大喜功,日常吃穿用度也是奢華至極。他曾三次坐船沿大運河南下巡遊,都會在船上燃起大量沉香。《開河記》中記載,“煬帝禦龍舟幸江都,舳艫相繼,錦帆過處,香聞十裡”。
而他本人使用的沉香木,基本都是入水即沉的上等香木。而黃熟香質地松軟,一碰就碎,落入水中也很難下沉,不受人喜歡。隻因它香味綿長醇厚,制香時作為輔料,能夠延長香期,因此宮中時有儲備。
真正用來享樂的香木則是甲煎香。《香乘》記載每年除夕,隋煬帝派人從各地把上好的沉香木用馬車運到京城,在宮門前堆起20多座香堆並徹夜燃燒,一個晚上可用掉20噸香料。其奢靡程度,令人咂舌。
恩賜沉香內涵深刻
公元607年,隋煬帝命人把重達13千克的黃熟香贈與日本,本意是提醒日本天皇像這塊沉香一樣,“沉”下心來,記住自己天朝附庸的身份,不要妄想染指中原“天子”的正統權威。
另外,黃熟香作為沉香品種中品質較低、不受重視的香木,也暗示瞭中日交往中日本的地位。隋煬帝此舉,可以說是十分“陰陽怪氣”瞭。
然而隋煬帝沒想到的是,沉香木到瞭日本後,天皇卻完全錯解瞭他的意思。
這塊沉香木品質為黃熟香,在三大沉香種類中排名最後,品相與氣味都不算上佳。但作為禦賜禮物,它的體積之大並不常見。
使團把這塊沉香木帶回日本後,天皇與諸多貴族都大感驚訝,對這塊能散發異香的木頭既好奇又敬畏。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這樣一塊木頭必然來歷不凡,有學過詩書禮儀、懂得日本歷史的大臣表示,大和政權的締造者、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在當初下凡時,曾帶瞭三樣寶物,其中一樣就是能夠散發奇香的神木。
推古天皇與眾臣子便更加相信,這是上天借隋煬帝之手送與日本的寶物,理應供奉起來,當做國寶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於是,聖德太子與天皇等人將這塊意義深遠的黃熟香供奉起來,取名為“蘭奢待”,藏在皇宮之中。
蘭奢,意為“蘭若”,佛教用語,意思是“寂靜”、“安寧”。待則是“等待”之意。蘭奢待全名即“在寂靜之處等待”。
20年後,推古天皇去世,生前沒有定下繼承人。日本皇室內部為爭奪皇位展開血腥廝殺,直到聖武天皇退位為太上皇,將密藏宮中的沉香木取出,當做個人收藏保存。
聖武太上皇去世後,妻子光明皇太後為紀念自己的丈夫,將他生前最喜愛的這塊沉香木贈與東大寺。從此,蘭奢待就被保存在東大寺中,當做神物接受歷代天皇供奉與參拜。
香道藝術國寶傳說
蘭奢待被東大寺收藏後,民間關於它的種種傳說仍然不斷。有說它是神武天皇降臨人間時帶來的一塊神木,也有人說這塊神木的命運與國傢前途緊緊綁在瞭一起,如果輕易搬動,必將惹來天譴。
傳說愈傳愈廣,蘭奢待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
進入戰國時代,許多稱霸一方的將軍不信傳言,帶著兵馬打到東大寺,企圖一睹它的尊容。
室町幕府統治時代(公元1336年-1573年),大將軍足利義教有一次到東大寺拜佛,見到瞭存放在寺廟正倉院的蘭奢待。
足利義教久聞這塊大名鼎鼎的神木,也想見識一下蘭奢待究竟神奇在哪裡。於是不顧眾大臣阻攔,大步走向存放蘭奢待的盒子,想把這件天下無雙的奇物拿回自己傢中。
誰料他剛剛拿起這塊木頭,就見原本晴空萬裡的天氣突然變臉,大風從不知名的方向刮來,沒一會兒就陰雲密佈,猛烈的狂風吹打著站在院裡的每一個人。
足利義教見眾大臣都悚然變色,投向自己的目光帶瞭說不出的意味,他心裡也開始打鼓,不願在這種情況下拿走蘭奢待,於是放下這塊木頭,轉身離開。
足利義教剛走,原本仿佛馬上要下雨的天氣就突然恢復晴朗,烏雲退去,大風也停止瞭。
此後,蘭奢待因這一事件更加名聲遠揚。
若幹年後,足利義教的兒子足利義政再次來到東大寺,他想起父親當年的舉止,決定再試一次傳說到底是真是假。
但直到最後,足利義政也不敢隨意擺弄這件政治意義重大的信物,隻能小心翼翼上前,抽出隨身攜帶的刀,從蘭奢待上面刮取瞭一些粉末,並在木身上留下自己的字。
做完這一切,足利義政發現天氣並沒有任何變化,這才放下心,帶著這包粉末回到傢中。
足利義政之後,戰國時代著名梟雄織田信長也在天正二年(1574年)來到瞭東大寺。
得知“魔頭”戰神突然來到寺中,東大寺全體僧人猝不及防,卻又不敢拒絕,隻能搬出內藏蘭奢待的寶箱。
織田信長提出,要從蘭奢待身上取走一塊木料,僧人們雖然極力阻攔,卻最終被信長手下重兵喝退,不得已打開瞭箱子。
自足利義政之後,蘭奢待已有百年不見天日。
面對著有900多年歷史的古老神木,織田信長並沒有盲目相信前人的傳說,而是連木帶箱搬走,請能工巧匠用刀刮走瞭一片沉香木,連同粉末一起帶回住處。整個過程中天氣沒有任何異變化。
由於織田信長當時手握重兵,日本天皇得知他割下瞭一片蘭奢待,也不敢有任何異議。感到無比滿足的信長又想拿走另一塊香木,然而東大寺經歷上次強取,早已有瞭準備,委婉而強勢地拒絕瞭信長。他隻得悻悻而歸。
蘭奢待並沒有為這位日本版的“曹操”帶來任何好運,1582年,織田信長在本能寺遭遇下屬背叛,死於熊熊大火。
此後,整個幕府時代再也沒有人能靠近並取走蘭奢待上的木料。這塊品質不算上佳的沉香木成為類似和氏璧的“傳國玉璽”,其象征意義遠遠超過瞭實際用途。
明治維新後,自覺立下不世功業的明治天皇志得意滿,帶領大臣前往東大寺祭拜並參觀國寶蘭奢待,當著所有人的面,從香木上刮走瞭一塊木料,刻字留念。
至今蘭奢待身上仍留存著三位風雲人物的紙條與印記。
此後,日本對外頻頻發動戰爭,蘭奢待被隱藏於寺中,不再見世。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進入長達70年的和平年代。
東大寺正倉院因保存瞭國之瑰寶、天下第一奇香蘭奢待與另一名香“紅沉”(全淺香),成為戰後舉辦香料展會的最佳場所。
熏香盛行雅韻成風
隋朝滅亡後,後繼者唐朝前幾任統治者勵精圖治,把中國建設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傢之一,經濟欣欣向榮,各種宗教經政府允許可自由傳教。這其中以佛教的影響最大,著名高僧鑒真東渡日本,為當地人帶去瞭各種中原習俗。
此時日本經過大化改新,各方面均已向唐朝看齊,熏香、品茶等活動成為上層貴族的高雅生活象征。
當年隋煬帝送來那塊蘭奢待後,日本皇室內部掀起一股熏香熱潮,從天皇到貴族,人人以熏香為榮。
傢境優渥的貴族們常常隨身攜帶香料,見面後互相攀比,勝者備覺榮耀,失敗者則面上無光。
熏香攀比的風氣也隨著貴族流行而傳到民間。普通老百姓用不起昂貴的香料,便隻能以品質低劣的次等香木來代替,制成香粉、香丸,點燃後附在衣料上。
而作為東大寺鎮寺之寶的蘭奢待,經歷數百年風霜後,仍然香味不減,被日本國民視為神物,有瞭天下第一奇香的美譽。
754年,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將佛教文化中的用香習慣也帶到瞭日本。從6世紀起,日本人開始從海外大量進口香料,用於日常生活。逐漸形成瞭獨具特色的日本香道文化。
在明治維新以前,焚香、飲茶、插花已經成為日本傢庭招待客人的重要習慣,雖然後來天皇強制推廣西裝長裙,但以貴族人士自居的上流社會依然保持瞭這些社交習俗,並由此區分高雅與低俗、平民與貴族。
二戰後,香道與茶道在民間復蘇,並成為一種生活藝術受到全民推崇。直到今天,日本仍有100多個香道流派保持傳承,大體分為為“禦傢流”與“志野流”。
禦傢流起源於古代日本貴族,保留瞭貴族熏香燃香的大部分習慣,香具典雅精致,內斂奢華,註重用具的講究與格調的風雅。而志野流來源於中下層武士,這類人用香崇尚樸實無華,香具也樣式單一,程序剛簡純粹。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曾經把蘭奢待贈送給日本的中國本土如今卻很少用香、熏香。除瞭進廟上香會用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想起點一上一些風雅細致的香,細細品味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古典雅意。
結語
盡管在當時的隋煬帝與中國人眼裡,蘭奢待遠遠算不上好香,將它送給日本也隻是為瞭提醒日本人不要觸犯天傢威嚴。
然而1500年後,蘭奢待對日本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塊“傳國玉璽”,也是日本民族精神深處的心靈寄托。
某種程度上,這塊沉香木,反而在歷史長河中,成為瞭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無聲見證者。
參考文獻
[1]鳳凰資訊:《日本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學習中國先進文化》(報道).2008.05.04
[2]齊魯晚報:《中國送給日本一塊木頭,被日本視為國寶,沉香木為什麼這麼金貴?》(報道)2020.10.13
[3]奚密:《香:文學·歷史·生活》.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01
[4]蘇弘毅:《潮流收藏:香道》.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