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從燕王朱棣遷都北京開始,泛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
闖關東,近代中國三次大移民之一。
闖關東人數眾多,《中國人口地理》統計,從清朝初期到1949年,總人數超多4000萬,其中山東人總數超過1830萬。
如果加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闖關東的人數,山東人闖關東超過2000萬。
很多人瞭解山東人闖關東,是從那部《闖關東》電視連續劇開始的。片中主人公朱開山,從淘金、學徒、種地開始在東北立足,然後成功創業轉型。
但是,類似朱開山這樣的人是非常少的。更多的闖關東人,仍徘徊在社會底層。
山東人闖關東主要有旱路和水路兩條道路。
旱路又叫”榆關道”“傍海道”,先是陸路來到遼東半島,然後順著海邊的大路出山海關,再借道“遼西走廊”。菏澤、聊城、德州、濟南、泰山一帶的百姓,多選擇這條路。走旱路的山東百姓,落腳點選擇黑龍江的人較多。《闖關東》中的朱開山,老傢在濟南,就定居在瞭哈爾濱。
水路就是在龍口、蓬萊、煙臺等地乘船,北上過渤海灣,到達旅順、大連、營口、丹東等地。走水路的山東百姓,落腳點選擇遼寧的較多。在大連傍晚的廣場上散步,聽跳舞的大媽聊天,幾乎分辨不出來是大連口音還是煙臺口音。
而在沈陽,闖關東山東人最大的居住點是在山東廟,這裡同時建有規模宏大的山東會館。當年,山東天災人禍頻發,老百姓一旦生活發生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闖關東”,投親覓友,以求接濟。這也是山東廟成為沈陽最大“闖關東”山東移民居住區的原因。
據文史專傢考證,山東廟和山東會館的位置在今天沈河區二經三小學與十三緯路山東廟巷附近。
但是,如今已經找不到任何廟和會館的痕跡瞭,有的僅僅是沈河區山東廟社區這個名稱。
在這裡走一走,會感受到這裡的人們格外厚道、有親和勁兒,和她們聊天,是格外親切的煙臺腔。很多人會告訴你:當年這裡廟很宏偉,是跑船來沈陽做生意的山東商人捐銀建設的,前殿供觀音菩薩,後殿供天後娘娘。
當地朋友告訴我們:山東廟還是文脈之地。1949年的時候,住在這裡的山東百姓集資建設沈陽市私立山東廟小學,1952年小學被收歸國有,1963年,更名為沈陽市沈河區二經街第三小學,一直到現在。
除瞭山東廟,在沈陽還有山東堡、山東莊等諸多以山東文化符號命名的地方。這些地方,山東移民聚族而居,保留瞭和老傢一樣的語言風俗,厚德與包容,是齊魯文化在東北地區的“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