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乘坐的國際列車開始啟動,窗外的風景緩緩流動,呈現在眼前的朝鮮農村,像極瞭我們七十年代。農舍整齊,白墻灰瓦仿佛復制粘貼的一樣,每一棟農舍都一樣。黃牛拉著牛車,走在黃土地上,遠處的農田剛剛翻過土。偶爾能見到一兩臺農用機械,或是拖拉機。
隨車的朝鮮導遊說,因為朝鮮氣候冷,土質偏酸。朝鮮除瞭種植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還會種植棉花,人參等經濟作物。朝鮮農民收獲的莊稼,需要上繳六七層。剩下的留給自己吃,或是用來出售。在朝鮮開城的時候,我見到過不少農婦坐在馬路邊擺攤,她們賣一些糧食或泡菜,這種擺攤的農婦,在朝鮮很多。
農業是朝鮮非常重要的產業,在播種和收獲的季節,城裡人會放下工作,到農村去支農。從高中生到上班族,都需要參與,不分貴賤。據導遊說,學生支農的時間大概是兩個月。因為沒有機會和當地學生交流,具體情況我們不得而知。
沿途沒有見到大城市,偶爾見到人口密集的小城鎮,百姓也以自行車代步。在廣袤的田野裡,我也見到過孤身走在小道上的路人。他們背著包裹,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不知道要走多遠。朝鮮農村建築的色彩幾乎都是白、灰、褐等。
一路上,我們的列車停靠過幾個小站。偶爾和列車交錯,能見到當地百姓搭乘火車時的場景。朝鮮百姓搭乘火車,喜歡趴在窗口處,睜大眼睛張望窗外。朝鮮人口流動很小,很多人可能並沒有搭乘過火車。對火車這種交通工具,會感到新奇。在火車沿線,我見到過放學回傢的孩子,他們見到火車駛過時,會非常高興,沖著火車揮手,隨著火車前進的方向奔跑。他們很多人,可能沒有離開過農村,對遠方的大城市,也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