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傢人主要分佈區域為粵、贛、桂、閩等地方,全球客傢人約有 8000 萬,說客傢話。
閩南人主要分佈在閩東南部的廈門、泉州、漳州、龍巖、三明。全球閩南人約有1億,說閩南語的人數在全世界位列第21名。
從區域分佈上來看,閩南地區海洋文化特點明顯,客傢地區則農耕文化更深厚。
客傢話和閩南語均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彼此差別非常大,相互之間交流隻能靠手比劃。
但是,與客傢人與閩南人接觸,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們都說自己的語言是古代最正宗中原官方語言:河洛話。
而進一步瞭解,會發現大部分的客傢人和閩南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老傢:河南光州固始縣。
仔細梳理歷史,發現還真是那麼回事。
閩南人和客傢人,都是中原南遷移民。“在山為客,在海為閩”,二者的最大區別在於時間和線路。
據有史料可考的記載,早在秦始皇時代,客傢人就開始瞭第一次南遷。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開啟遠征序幕,派蒙恬領兵30萬,北上驅逐匈奴;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軍50萬,分五路進攻嶺南和閩越地區的百越族。
戰爭勝利後,秦始皇在南方設立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隨軍征戰的軍士以及隨軍傢屬,成為第一批南遷的客傢人。
而從西晉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開始,大批中原人士衣冠南渡,拉開南遷大幕。他們南遷線路,主要是:陸路至贛南、閩西和粵東北。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因當年帶隊將領趙佗而名,號稱嶺南客傢之源,全鎮不到5萬人,卻有179個姓氏。
村子裡的48間古祠堂,每間一姓,雖然從不同地方輾轉遷移而來,但追根問底,每個姓的先祖老傢都指向一個地方:黃河、洛水流域。
如今,在很多客傢人的族譜中,記載著他們的先祖居於河洛,說的是古中州話,這也是客傢語的來源。而細心的人會發現,客傢話的一些發音,依稀有陜西老關中地區的方言的影子,是最近於中古漢語的一門方言。
閩南人的南遷,稍微晚於客傢人南遷。
袁傢驊主編《漢語方言概要說:“中原人民遷移入閩的過程,大概始於秦漢,盛於晉、唐,而以宋為極。”
但是,更多學者認為,中原人第一次大規模入閩在東晉的“五胡亂華”之際,南宋修撰的著名地方志《三山志》記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始入閩者八族”。
這“八族”就是詹、林、黃、陳、鄭、丘、何、胡,他們舉傢南遷,輾轉來到泉州繁衍生息,落地生根,形成河南風格的“泉州話”,這也是如今人們把當做泉州也被稱為閩南語的發祥地的原因。
如今,閩南人的主要人口構成形成於唐代,河南固始縣陳政、陳元光南下平亂、屯墾漳州,最終成就“開漳聖王”之名。閩南人南遷線路:由海路或路海交替輾轉到達沿海。
閩南語源於“河洛語”,曾是唐朝和北宋時期的官方語言,被中原人帶到福建後,逐漸演變為閩北、閩中和閩南三種方言語系。
不可否認,當年在河南話與福建話碰撞的時候,曾經有過糾結的過程。但這個糾結,在中原人南下帶來的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秀文化背景下,顯得蒼白瞭。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客傢人和閩南人的共同老傢,光州固始。
這裡就是如今的河南信陽固始縣。
這裡,被尊為“唐人故裡、閩臺祖地”。被譽為“全球華人最向往的根親聖地之一”。
如今的固始縣,建有根親博物館、陳元光廣場,那座金碧輝煌開閩三王紀念館,更是由福建省王氏委員會捐資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