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亂年代,世道艱險,民不聊生,就算生前德高望重,死後也免不瞭要受到炮火的侵襲,更不用說是普通百姓瞭。
例如,我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在因病離世後,其遺體先是暫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中,直到南京中山陵完工之後才移陵至中山陵安葬,不管是在北京時,還是在南京時,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都曾受到過炮火乃至險遭損毀的危機,幸而最後由於孫中山先生威望崇高,其遺體才得以保全。
因病離世,遺體暫放於北京
孫中山先生是我國革命的偉大先驅,他首次舉起瞭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大旗,終結瞭兩千年以來的封建帝制,建立瞭民主共和國,被尊為“中華民國國父”。
不過,雖然孫中山先生提出瞭三民主義思想,還成功推翻瞭帝制,但他知道,革命仍然沒有成功,因為他在革命鬥爭中已經開始意識到,要爭取中國的富強和獨立,就要推翻帝國主義,於是,孫中山先生在晚年同帝國主義進行瞭堅決的鬥爭。
1924年,孫中山先生繞道日本、天津,扶病到達北京,計劃與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等軍閥共商國是,提出要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解決時局難題。
可誰都沒能想到的是,孫中山先生在抵達北京後,身體健康情況急轉直下,北京協和醫院在剖腹探查之下發現,孫中山先生的癌細胞已經擴散,以當時的醫療條件很難治愈。後來,孫中山先生還曾嘗試過中醫療法,但是最終都回天乏術。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癌癥在北京逝世,在他的遺囑中,發出瞭振聾發聵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號召,希望仁人志士能夠繼續高舉革命大旗,創造一個全新的中國。
根據孫中山先生生前的願望,眾人決定將孫中山先生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並將他的遺體進行防腐處理,以供後人瞻仰懷念。
可孫中山先生突然離世,陵墓位置尚未選定,更別說動工瞭,即使將其遺體運回南京,也需要找地方停放,因此,大傢決定先將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安放在北京香山的碧雲寺之中。
在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之後,孫中山先生的遺體被放入瞭一口金絲楠木的棺材之中,隨後,國民政府令孫中山先生生前的衛隊常駐碧雲寺內守護孫先生靈柩。
衛隊的隊長是孫中山先生之前的侍衛長譚惠全。譚惠全曾在陳炯明叛變時拼死保護孫中山夫婦,也一直對孫先生忠心耿耿。而說是衛隊,但其實負責守護孫先生靈柩的加起來不過隻有6個人,勉強湊夠瞭一個小隊。
不過,他們對孫中山都是忠心耿耿,守靈時也非常盡忠職守,為瞭保護孫中山遺體,他們可謂是盡心竭力。
張宗昌借口風水欲焚毀孫中山遺體
孫中山先生遺體所面臨的最大一次危機,是來自於張宗昌。在停靈的前兩年,雖然整個中國都陷於戰火之中,但碧雲寺內孫中山的遺體好歹也沒有受到侵擾。
到瞭1926年,國民革命軍10萬人出師北伐之後,全國局勢更是一片大亂,孫中山的遺體也遭遇到瞭危險,而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就是張宗昌。
那一年,奉系軍閥李景林和張宗昌組成的直魯聯軍攻入北京,張宗昌的部隊大多駐紮在北京西郊,而張宗昌本人和其部隊一向以“軍紀敗壞”“作惡多端”而出名。
在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自傳中,就專門記錄瞭咒罵張宗昌的民間歌謠,由於其作惡多端,山東人恨到要“煮瞭張宗昌”。當時的報紙直接稱張宗昌是“狗肉將軍”,還說他有“三不知”,不知道錢有多少、不知道姨太太有多少,也不知道手下士兵有多少。
這樣人的帶出來的兵,當然也不會是什麼好兵,他們駐紮到哪裡就在哪裡橫行無忌。
據稱,有一天,張宗昌手下的一夥士兵到碧雲寺閑逛,看到瞭靈堂前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就漫不經心地詢問守靈的衛士,這畫像上畫的是什麼人?
守靈衛士不想與之起沖突,於是就回答稱這是“中華民國首任總統”孫中山先生。此話並沒有什麼問題,畢竟民國成立時,孫中山先生就任大總統是大傢都承認的事。
不過,那名士兵卻大為不滿,他一瞪眼睛,張口就罵,還口出狂言稱孫中山先生“不是總統”,罵著罵著又要拔槍朝孫中山先生的遺像開槍。
衛士們看對方人多勢眾,怕事情鬧大,毀壞瞭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於是趕緊好言相勸,這才阻止瞭張宗昌手下的胡作非為,讓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安然度過瞭這場風波。
可沒想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雖然一開始張宗昌的部隊取得瞭勝利,但到瞭1927年,國民革命軍開始取得瞭勝利,張宗昌則節節敗退。
張宗昌打瞭敗仗之後,心情煩躁,但他又沒什麼其他人可以責怪,讓他更加鬱悶,就在這時,他突然想起,孫中山的靈柩暫時停放在碧雲寺,於是他立刻給自己找到瞭一個“失敗的理由”,他覺得,就是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占據瞭碧雲寺這個風水寶地,而且其“陰魂不散”,才導致自己節節敗退。
張宗昌越想越有道理,他覺得一定要想法毀瞭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才能讓自己重新取勝。換做是別人,礙於孫中山先生的威望,怎麼都不會打這個主意,但張宗昌土匪出身,根本不管這麼多,他決定的事情,就是非要幹不可。
不過,這麼大的事情,也不是他一個人能決定的,他必須得想辦法讓自己的“頂頭上司”張作霖也同意自己的意見,事情才能辦成。
張學良奮力阻止,密電南京接孫先生遺體
張宗昌知道,張作霖同樣也是一個極為迷信的人,於是張宗昌就假稱自己找瞭一個算命的算過,算命的說碧雲寺是風水寶地,而孫中山的靈柩占據其中,相當於占據瞭主位,這樣他們肯定打不贏,所以必須得搗毀孫中山的靈柩。
張作霖一聽,頓時覺得十分有理,此時他正被前線戰局搞得焦頭爛額,一怒之下也管不瞭這麼多,就同意張宗昌將孫中山的靈柩挪走。
而就在這個時候,守靈的衛士們也接到瞭這個消息。當時,熊希齡給守靈衛士打電話,問他們有多少兵,守靈衛士表示他們隻有6個人,沒有兵。
熊希齡接著表示,張宗昌揚言要派衛隊燒毀孫先生遺體,叮囑守靈衛士要設法保存孫中山先生的遺體。
譚惠全等人聽聞此事後,大為吃驚,他們立即開始想辦法保存孫中山先生的遺體。一開始,他們想借“重新對孫中山先生遺體進行防腐處理”的理由,將孫先生遺體移入北京協和醫院,畢竟協和醫院當時還屬於美國的財產,應當可以保全孫先生的遺體。
可沒想到的是,院方害怕張作霖的報復又覺得此事事關重大,不敢接納孫先生的遺體,衛士們隻得另想辦法。
此時,碧雲寺中的一個師傅表示,西山中有一個很隱蔽的洞穴,叫做水泉山洞,常年低溫,應該適合保存孫中山先生的遺體。
於是,譚惠全趕緊帶人前去那個洞穴查看,果然隱蔽、陰涼,十分符合保存孫中山先生遺體的條件。
於是,衛士們從協和醫院配來瞭專門的藥水,並於1927年11月25日深夜,秘密將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藥棉裹好,移入美式棺材內,並秘密地將棺材轉入水泉山洞中安放,並派人日夜守衛。
另外一邊,守靈衛士還求助於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張學良曾說,孫中山先生對其“親切教誨,期望很高”,他一定遵從先生教導,而且,張學良與孫中山先生的兒子孫科關系也不錯,因此,隻要接到求助,張學良一定會設法幫忙。
果然,在得知張宗昌要毀壞孫中山先生遺體之後,張學良先是打電話大罵瞭一通張宗昌,要求他不要輕舉妄動,還說,如果他敢動孫先生的靈柩,就“要他的命”,暫時穩住瞭張宗昌。
但張學良知道,張作霖確實下令要求挪走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這個命令基本上不可能“收回”,那麼,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再放在碧雲寺就不安全瞭。
因此,張學良還曾密電南京國民政府方面,讓他們盡快將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接回南京,並且他還表示自己可以親自將遺體護送到天津,如果有別的需要,他也可以盡量幫助。
可問題在於,南京方面一邊忙著北伐、一邊忙著內鬥,根本沒人有空管孫先生遺體的事,隻是要求守靈衛士一定要想方設法保護孫先生遺體的周全。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瞭守靈衛士將孫中山先生遺體藏入水泉山洞中的一幕。雖然這個方法保全瞭孫先生的遺體,但也有許多人認為,正是因為這次搬動,才導致瞭後來孫先生遺體發黑,無法放置於水晶棺中供人瞻仰,隻能安葬於地下。
威望崇高,無人敢妄動遺體
但不管怎麼說,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終於是“躲過一劫”:半年之後,奉系軍閥徹底敗退,張作霖也在撤回沈陽的途中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再也沒有人提及搗毀孫中山先生遺體的事。
1929年,中山陵終於建成,南京舉行“奉安大典”,孫中山先生的遺體也正式從北京移至南京中山陵安葬,守靈衛士們這才稍稍松瞭一口氣。
不過,戰爭並沒有結束,孫中山先生的遺體乃至衣冠塚也沒有那麼安全。在移靈之後,碧雲寺建立瞭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塚,隻埋葬瞭孫中山先生的衣物等隨身物品,但就是這個衣冠塚,也差點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破壞。
守靈衛士譚惠全並沒有跟隨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回到南京,而是在北京繼續守衛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塚,而就他看守期間,當時華北地區日軍最高長官崗村寧次曾來到碧雲寺,想毀壞衣冠塚。
譚惠全面對日本士兵的刺刀半步不退、據理力爭,後來,崗村寧次大概也是被譚惠全說服瞭,並沒有對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塚多作糾纏。
另一邊,在南京的中山陵也面臨著危險。日本軍官松井石根曾給民國政府發出一封“最後通牒”,聲稱南京是中山陵所在,如果中國軍隊不投降,那麼日軍的炮火就會將中山陵“化為灰燼”。
中國軍隊沒有投降,而日軍在進攻南京時,也確實將中山陵作為瞭其中一個“突破口”,陵園內的奉安紀念館等多處建築都遭到瞭炮火的損毀。幸好,陵寢主體並沒有被毀壞,孫中山先生的遺體也安然無恙。
不過,在占領南京後,日軍並沒有對中山陵進行進一步的毀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人對於孫中山是熟悉的,他們對於孫中山也是有敬佩的,懾於其威望,日軍最終也沒敢破壞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孫先生的遺體也終於得以完好保存。
據說,國民政府在撤退至重慶時,也曾考慮過要將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移走,但最終因為擔心頻繁搬運會導致遺體損毀而作罷,可見,孫中山先生威望之高,其遺體也無人敢妄動。當然,孫先生之功績,確實也配得上這一“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國民政府早已不再給譚惠全發放“恩餉”,但他仍堅持義務為孫中山先生守護著衣冠塚,生活十分困難。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周總理還曾特意去看望譚惠全,並告訴他,給他在香山園林局安排瞭工作,仍是為孫中山先生首領。
而且,政府還將原本孫中山先生每月發給譚惠全的60塊大洋恩餉給恢復瞭——隻不過發放的是60元人民幣,這一下,譚惠全立即成為瞭園林局職工中收入最高的人,全傢都過上瞭衣食無憂的日子。
可見,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功績對於新中國仍是十分重要的,新中國仍舊敬重孫中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