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在張愛萍將軍的兒子張勝所寫的回憶錄《兩代軍人的對話》中,曾經用過這樣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父親:“(張愛萍)是一個天真的共產主義者”。
老一輩革命傢固然都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這點並不難理解,但關鍵問題在於這個“天真”從何而來,為何張愛萍會被冠以“天真”呢?
張愛萍將軍一生當中的經歷不可謂不豐富,他走過長征、打過抗戰,參與過解放戰爭,也曾經跨國鴨綠江,他是我國原子彈工程總指揮,也曾經在外交舞臺上大放異彩……
單從這些耀眼的履歷上來看,我們很難將其與“天真”一詞劃上聯系。
現實當中的張愛萍將軍也是一個頗有“矛盾”的人,毛澤東曾經評價張愛萍,說他“好犯上”,葉劍英評價他為“渾身帶刺”,鄧小平也稱其是一個“惹不起”的角色。
無論是日常為人處世還是工作之上,張愛萍身上總有著一股較真的勁兒,認死理。
但有趣的是,張愛萍也絕對不是一個嚴厲之人,張愛萍是出瞭名的“愛兵如子”,對於基層士兵,他總是十分照顧,堪稱無微不至,隻要是他聽到,或看到有任何士兵受委屈的事情,總會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這個習慣貫徹瞭他的一生。
無論身處何種崗位,張愛萍總是一門心思撲倒工作之上,不摻雜任何私心雜念,而這也正是張愛萍身上的可愛之處。
總指揮被小兵攔下,張愛萍:無過有功
新中國建立以後,張愛萍領命開赴大西北,負責建設我國原子彈工程。
為瞭能夠第一時間瞭解工程進度,張愛萍親臨羅佈泊一線,與無數基層將士同吃同住。
羅佈泊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所有物資甚至水源都要千裡迢迢的從後方運來,在這裡舉目皆是漫天的黃沙,別說搞核彈,單單是生存就是一件難事。
然而,對於這一切困難,張愛萍並沒有放在眼中,他和無數戰士一樣,在祖國的西北紮瞭根。
張愛萍來到羅佈泊的第一件事就是讓人把辦公室外寫著“將軍”的牌子拿掉,換成瞭一個“響”字。
對此,他解釋道:羅佈泊裡沒有將軍,所有人隻有一個任務,那就是一定要讓原子彈響!
原子彈關系重大,任何信息的泄露都會對國傢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考慮到工程的保密性與重要性,在部隊落腳後,張愛萍便立馬開始瞭對於周邊崗哨的佈置與安排,單單是安排還不夠,他還要親自坐上吉普車對哨所進行檢查巡視。
有一次,張愛萍的車隊來到瞭位於今張掖市的東大山,當時負責這一地區訓練警戒的是東大山哨所。
張愛萍的車子正打算從哨所經過,沒曾想卻被對方給攔瞭下來。
看到吉普車以後,哨兵先是敬瞭一個禮,隨後便請車上所有人出示證件。
看到眼前的一幕,張愛萍身邊隨行人員連忙向其解釋,車上坐得是總指揮首長,想讓對方免去檢查。
沒曾想聽到“總指揮”這三個字,哨兵非但沒有放行,反而更加振振有詞,回答道:“檢查所有人的證件,任何人不能放過,這就是根據總指揮首長的規定。”
聽到這番話,車上人隻得妥協,將所有證件交出進行檢查,哨兵先是檢查,後來又確認身份,聯絡瞭一個多小時最後才認定車裡就是總指揮,直到這時才放行。
當聽說哨兵攔下副總參謀長的消息以後,連隊的軍官都慌瞭神,要知道,這種事情發生在戰場之上可是延誤軍機的大過,因此,事後就有人提出要對幾名哨兵進行處分,然而,當聽到這一消息以後,張愛萍卻進行瞭阻止。
在他看來,哨兵恪盡職守,這是十分難得的優秀品質,再者說,真到瞭戰場上,總指揮到處亂跑,那也是自己的問題,怪罪不瞭別人。
畢竟戰場之上形勢復雜,一個小崗哨突然遇到這麼大的領導,戰士們能夠保持戒心是好事,萬一自己是個“騙子”呢?在張愛萍看來,戰士們非但沒有過錯,反而值得表揚。
因此這起事件過後,張愛萍還曾經專門表揚瞭東大山哨要道站的防守工作,甚至專門提筆寫下瞭幾句短詩予以贊揚:“東大山哨要道站,車來人往夜不斷。一絲不茍嚴把守,保衛鋼鐵運輸線。”
當得知這個消息以後,東大山哨要道站的幾位官兵都十分感動,他們怎麼也沒想到,全軍參謀長會為自己這幾個小兵專門寫詩。
收到表揚以後,哨所裡的士兵們為瞭留作紀念,他們在附近的荒原之上專門的開辟瞭一塊空地,用顏色顯眼的石塊將張愛萍將軍的這幾句話堆砌瞭出來。
時至今日,當年的東大山哨要道站已然不在,但是這四句詩卻永遠的留瞭下來,永遠的留在瞭河西走廊之上,成為瞭這條古商路的又一段歷史。
2.機關戰士沒有飯吃,張愛萍大發雷霆
在羅佈泊的日子裡,由於條件極其艱苦,為瞭改善戰士們的生活質量,提高士氣,當時的部隊裡規定每周可以給戰士們放個假期,到後方機關單位進行休息。
相較於荒漠當中的試驗基地,機關單位交通條件較好,這裡是領導和機關的駐地,不單開設有澡堂食堂,甚至還有服務社、電影院,堪稱基地的“王府井街”。
對於這個“王府井街”,張愛萍瞭解不多,為瞭工作他經常在大漠一待數十天乃至幾個月,鮮少來後方一趟。
而且作為總指揮,他來後方的時間也相對自由,不需要卡在星期日才來,因此,往往與戰士們錯開。
有一次星期日,張愛萍恰好和戰士同時抵達瞭後方單位,在機關禮堂吃午飯時,張愛萍發現,身邊坐著的全是後方機關人員,沒有一個前線戰士,起初的他還沒在意,可是當他走出機關禮堂,才發現,一旁的屋外居然有十來個戰士在躲太陽。
看到眼前的一幕,張愛萍十分吃驚,上前一問,他才知道,原來這些戰士都是附近執勤點來過星期天的。
通過談話,張愛萍瞭解到,這些外來戰士在這幾乎什麼也幹不瞭,要買的日用品沒有貨,想看電影沒買到票,甚至連個休息吃飯的地方都沒有。
午飯幹餓著,等到下午回原部隊才能趕上一頓晚飯。
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張愛萍的內心十分沉重,作為指揮官,他當然知道這些戰士的處境,他們的執勤點往往距離後方十幾公裡,一星期來一趟結果就這種待遇,這哪是來過星期天的?簡直是上刑的!
隨後,張愛萍命人喊來瞭基地的領導,張口便問對方:“你吃飽瞭嗎?”
看到總指揮臉色部隊,基地領導尚且沒有搞清楚狀況,隻得回答:“吃飽瞭。”
“所以,飽漢不知餓漢饑。你看看他們一個個都還餓著肚子哪!你們基地領導幹什麼去瞭?戰士們的這些實際問題,怎麼不給予解決呢?讓機關食堂為他們做飯,打開黨委會議室,讓戰士們休息。”
隨後,張愛萍又鄭重指示:
“從現在開始,要解決好來機關駐地的戰士們吃飯、休息、辦事及來去乘車的問題,去檢查一下服務社,沒有的日用品,要快備齊貨;戰士需要的日用品,要安排人送到基層;電影院賣票,要優待基層戰士,並要免費為他們放映……”
在安排好所有戰士以後,張愛萍也意識到這樣的情況不是個例,因此,在當天,他又親自驅車跑遍瞭所有地處偏僻的哨卡,看望戰士,最大限度的解決每一個戰士的生活問題。
3.堅守一線,從零開始學習
張愛萍本身沒有科學底子,這是他的弱項,也是他的一塊心病。張愛萍深知作為主持原子彈工作的總指揮,手下的大頭兵誰都可以不懂,但唯獨自己不可以不懂。
於是,在之後的時間裡,他開始瞭瘋狂的學習。
在羅佈泊的日子裡,張愛萍每天都起早貪黑,通宵達旦地學習有關材料,為的就是能夠盡可能多得瞭解一些原子彈知識與理論。
作為一名將軍,張愛萍的本職工作當然不包括去“學習科學”,即便是他勉強學會瞭也不會對整體進度有多大的影響。
但是,在他的認知裡,沒有那麼多理由,他隻知道,原子彈畢竟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現代武器,是給人用的,如果使用者自己不會,那麼就算真的造出來也是白瞎。
雖然身居高位,但是張愛萍始終保持一顆學徒般的心,而這也是他“天真”的另一種體現。
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點整,在無數將士和無數科研人員的努力之下,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爆炸聲響徹瞭整個世界。
當消息傳出以後,張愛萍立馬興高采烈的撥通瞭總理辦公室的電話,把喜訊傳達給瞭周恩來。
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周恩來也是十分激動,但是一向謹慎的他還是勸周張愛萍先別高興太早,一定要拿到準確的實驗數據。
受到這個命令以後,張愛萍猛然驚醒,他立馬召集瞭所有科研人員開始對於實驗數據進行檢查,最終,再確認試爆完全成功以後,他才再次向中央發送喜訊。
張愛萍不是科研專傢,但是在西北的這段日子裡,他已經發生瞭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對原子彈一無所知,再到可以和科研人員一起搭配工作,這背後,是他的無數汗水。
正因為他的努力,在“二炮”營建過程中,毛澤東拒絕瞭多種方案,而是直接點名,就要張愛萍,其他人我心裡沒底!
這一決定無疑是正確的,接過任務以後,張愛萍僅僅隻用瞭半年時間便給“第二炮兵”搭出瞭框架,使其具備瞭初步戰鬥力。
隨後的日子裡,在他的帶領之下,洲際導彈、潛地導彈、通信衛星等一大批國防科技開始瞭研發與應用,可以說,張愛萍的付出,為國傢帶來瞭百年和平。
除此之外,張愛萍本人對於國傢的發展 也有著很深的認識。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擬建立兩座核電站: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秦山核電站。
按照當時的規劃,大亞灣核電站是中外合資共同建立的,由於有效的利用瞭國外技術和資金,整個項目預計效益極大。
正因這種情況,當時的主流觀念分為兩類:要麼幹脆放棄國產的秦山核電站,要麼讓秦山核電站一起接受外國投資和技術。
當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張愛萍第一時間站出來反對。
在向中央進行匯報之時,張愛萍提出:中國的核工業必須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於外國人。即便秦山核電站最終效益少,規模小,它對於我國的核工業發展也具備著重要的意義,不能因為有更好的外資,就把自己的東西拋棄掉。
在張愛萍的力爭之下,最終秦山核電站項目得到瞭保留,為我國核工業未來的騰飛奠定瞭基礎。
多年以後,當我們站在後來者的視角回顧張愛萍將軍的一生,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張愛萍是一個天真的人。
對於為將者而言,關愛士兵,不斷學習是最為淺顯易懂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下來的,翻遍史書也很難找到。
而張愛萍卻做到瞭,即便身處高位仍保留著一顆學徒的心,這便是張愛萍最為成功的地方。
他用一生維護瞭這份天真,而這份天真也造就瞭他的一生。
參考資料:
- 《張愛萍傳記: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張勝.
- 《張愛萍傳》.東方鶴.
- 《張愛萍:一個將軍與一個時代 》.人民網.王森.
- 《毛澤東葉劍英鄧小平給張愛萍的10個字》.解放軍報.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