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丟掉北頓涅茨克之後,與北頓涅茨克隻有一河之隔的利西昌斯克隨即陷入俄軍的三面合圍。截止到6月28日早晨,實施南北對攻的俄軍和LPR部隊隻差8公裡即可會師。理論上,在這個8公裡缺口未完全封閉前,利西昌斯克包圍圈內的上萬人的烏克蘭軍隊還有撤退的機會,但實際上他們已經毫無退路可言,因為利西昌斯克通完後方的公路已經被俄軍切斷。任何利用裝甲車和軍用運輸車的大規模撤退行動,都逃不過俄軍無人機的嚴密監控和空地火力的毀滅性打擊。
除瞭利西昌斯克前線烏軍的消極抵抗外,後方的烏克蘭軍方人士也對戰局感到悲觀。一位烏克蘭軍方消息人士說,“利西昌斯克的投降時間取決於烏克蘭部隊殘餘人員從那裡逃跑的速度。”由於缺乏戰爭所必需的軍事物資,再加上連續失敗導致的士氣低落,投降保命幾乎成瞭利西昌斯克前線烏軍士兵的主流意識。烏軍高層將領埋怨西方,沒有及時向烏克蘭軍隊提供能夠有效威脅俄軍的遠程打擊武器,從而接連喪失扭轉戰局的機會。但實際上,美歐的先進遠程大炮很難在東部前線陣地存活。
這其中的道理無論是提供武器的西方軍事大國,還是烏克蘭軍方心裡都很清楚——沒有制空權,何談對敵形成地面火力威脅?所以,包括美國“海馬斯”火箭炮在內的重火力武器,都被要求用在刀刃上,比如在俄軍控制較為薄弱的紮波羅熱、赫爾松等方向上,試圖發動戰略性反攻,用西南部戰線的勝利鼓舞頓巴斯前線的士氣,更重要的是讓西方陣營不至於對屢戰屢敗的烏克蘭軍隊喪失信心。然而,烏克蘭媒體一再鼓吹的“赫爾松大反攻”並未到來,局部的軍事反攻嘗試都以慘敗告終。
即便如此,烏媒仍在堅持不懈地幫助烏克蘭軍隊謀劃更大規模的軍事反攻行動。這讓烏克蘭軍方感到既被動又羞惱。在烏克蘭媒體之前的報道中扮演瞭“內鬼”的角色,俄軍在相關報道中可以輕松獲得重要的情報信息。這被認為是導致烏克蘭軍隊在赫爾松方向多次反攻失敗的根源所在。另外,烏克蘭媒體的不實報道還誤導烏克蘭國內民眾,給烏克蘭軍隊增加瞭巨大的輿論壓力。烏克蘭軍方為此向烏媒發出警告,要求烏克蘭媒體不要再泄露關於赫爾松方向的軍事行動細節,並敦促他們降低情緒期望,讓軍方執行他們的計劃。
俄軍剛剛對基輔和烏克蘭中部戰略目標實施的遠程打擊,或預示俄軍的戰線已開始向西推移。在剛剛舉行的G7領導人峰會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表示,他希望烏克蘭沖突在冬季來臨前結束。這無疑是美歐的內心真實想法,所有的歐盟國傢都無法預測,如果戰爭持續打下去的話,他們該如何度過今年的寒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美國官員的話說,拜登顧問正在內部討論基輔是否需要承認“領土讓步”。該頻道還報道稱,白宮多位官員越來越懷疑烏克蘭能否“奪回失地”。隻要美國打退堂鼓,那麼烏克蘭一下子就沒瞭脊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