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始,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新政委楊尚昆走馬上任,第一次見到瞭軍團長彭德懷。從此,兩人寫就瞭長達32年的戰友情。
楊尚昆曾多次親筆撰寫紀念彭德懷的文章,甚至為《彭德懷軍事文選》撰寫序言。
赤貧鄉村出剛強漢,橫刀立馬揚威凜將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懷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石潭鄉烏石寨的一個貧苦農戶傢中。彼時,西方列強於華夏大地肆虐橫行,彭德懷的父親彭民言為兒子取名“得華”,隻願兒子剛強自立,一掃彭傢衰敝淒涼,振興中華民族偉業。
自彭德懷記事以來,父親就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咳喘癥患者,他叫自己的兒子,永遠隻有兩種聲音:震破屋頂的咳喘聲,以及粗暴烈性的斥罵聲。至於生病前的父親是何為人,卻是從親戚的感慨中拼湊出來的:“民言以前多好一人,當真是義重如山。”
彭德懷懷著好奇聽完瞭父親身體尚且康健時的故事:彭民言原本是一傢人的頂梁柱,身體壯實,但在一次外出做生意之時,彭民言的生意夥伴死在瞭路上,他不忍心同鄉客死他鄉野外,於是不吃不喝不睡,步行瞭50公裡背著同鄉的屍體回到瞭傢鄉。
然而,這一次晝夜兼程,一來令鄉人皆嘆他重義為人,二來因為過度勞累,使得他一病不起,患上瞭哮喘癥,自而終身咳喘不止,幾乎喪失瞭勞動能力,原本穩重厚道的漢子性情更是大變。
出乎意料的是,聽完瞭父親的過往,彭德懷卻沒有像個別親戚們悄悄感慨那般:“要是當初不逞這個強就好瞭……”他堅定地認為:父親沒有做錯什麼,他也不是‘死要強’,父親是真正的義士。
雖然父親久臥病榻,母親日日勞作,幾乎無暇照顧彭德懷,但這個少年依舊如同野草一般蓬勃生長。
他隻在姨父的學堂上瞭兩年學,兩年後,原本就虛弱的母親又為他誕下瞭一個弟弟,為照顧母親,彭德懷暫時停學,可未曾想到,年幼的孩子盡瞭自己最大的心力,還是沒能挽留住病魔纏身的母親。
剛出生的弟弟,也因為沒有奶水食物,在母親死後的幾天後,就被活活餓死瞭。這個風雨飄零的傢隻剩下瞭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和一個害癆病的父親,外有七旬祖母,八旬伯祖父,六張嘴,卻沒有一個具備勞動能力的人。
年幼的彭德懷承擔起瞭養傢的重擔,他每天都要上山割草砍柴,挑到集市上去換上幾個錢,買點米,拌上老祖母和弟弟挖的野菜,煮上一鍋粥,這就是一傢人一天的飯食。
10歲那年,彭德懷去本鄉一戶劉六十的大戶傢中當起瞭放牛娃,平日裡他要割草喂牛,擔水、舂米,農忙季節還要插秧、割稻,中午還得挑水,晚上,牛休息瞭,他卻不能休息,得給牛鍘草,夜間不時要添草料。
盡管彭德懷一年四季都在為生計奔波,但是他的頭腦和心靈卻沒有因此麻木不仁,反而,他時常思索:我們為什麼會這麼苦?因為窮!但是窮人就應該受欺負?窮人就應該被餓死?
八十來歲的伯祖父青年時期參加過太平天國起義,年幼的彭德懷津津有味地聽著伯祖父講太平軍懲惡揚善、劫富濟貧的故事,細碎的閑時,他會借《三國演義》、《七俠五義》、《包公案》等通俗書籍回來看,並為其中鬥爭惡霸、解救窮人的故事深深著迷。
那時,彭德懷已經13歲,半大不小的年紀已經成為瞭傢庭的頂梁柱,他開始下煤窯挖煤。在煤窯裡,他被分配做車水工,一天要呆在井下幹12個小時,在飄搖的桐油燈下不停苦幹。
因為悶熱,彭德懷一行工人都脫得一絲不掛,工頭在一旁悠哉遊哉地巡視,隻要看到誰動作稍微慢一點,那油亮的皮鞭不由分說地就揮瞭下來,無論多麼小心努力,還是會被抽背抽膀子。
幹完瞭井下水車的活,還需要去背兩趟煤,13歲的彭德懷一天的勞動時長為14個小時。可他在這個煤礦呆瞭兩年,最後卻隻討到瞭一年的工錢,最終,他頂著鞭傷和累彎的腰,離開瞭這個吃人不吐骨頭的黑煤礦。
兩年的苦工生活,令彭德懷比同齡人更早體會到窮人的苦難和富人的殘忍,如果說幼時尚懷幾分對自己命運的悲戚無助,那麼從煤礦裡出來的彭德懷心中隻有對剝削者的仇恨。
此後,從饑荒年間爬上地主瓦房,揭開瓦頂,批露地主傢藏糧真相,到帶領西林維修堤工程民工討工錢,彭德懷已經被當地有權有勢的惡富勢力盯上,無奈之下,他開始尋求新的出路——入伍。
1916年3月,彭德懷開始瞭他的軍旅生涯。
參加革命後的彭德懷,從一個小小的士兵,到帶領千軍萬馬的傑出統帥,除卻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外,彭總謙遜嚴肅的作風和剛正不阿的原則性更是出瞭名。
1930年4月,當彭德懷率領紅五軍第三、四縱隊進入宜春縣境,來到瞭楠木鄉的模湯村露宿。
模湯村規模較小,村內隻有幾個簡陋的店鋪,全是經營日用雜貨的,為瞭能讓首長休息好,彭德懷的警衛員費力地在戲臺後方找瞭一處房子,打掃幹凈後又借來瞭門板,搭建瞭一個簡易床鋪。
然而,夜深瞭,警衛員四處尋找彭德懷,也不見他回房休息,最終卻在翟坤成雜貨店門口的肉砧上找到瞭正蒙頭大睡的彭德懷。
看來是熟睡,可彭德懷一聽到腳步聲就挺身坐瞭起來,迎上警衛員那張驚痛的面龐:“首長,你怎麼能睡在這種地方,快回房休息吧。”彭德懷則笑著搖搖頭:“我在這裡睡得很舒服,那間房就讓給病號吧。”
警衛員則固執著不肯離去,他擔心彭德懷的身體。然而,彭德懷見狀卻沉下瞭臉,口氣生硬道:“這是命令,快去!”警衛員被一呵斥,再萬般不情願,也隻能撅著嘴,邁著沉重的步子離開瞭肉砧處。一邊走一邊念叨:“又是重病號。”
說著,聽到瞭警衛員念叨的彭德懷皺起瞭眉頭,叫住瞭好意佈置房間、關心他身體的青年人,“不要嘟嘟囔囔,我跟你們說過什麼?”
不怒自威的臉龐隻要微皺眉頭就足以震懾住閱歷不深的警衛員,警衛員連氣也不敢嘆瞭,隻是無奈念道:“吃農民的飯,穿工人的衣,吃飯穿衣是工農的,就要為工農服務。”
“彭總一生真本色” :剛正不阿,謙遜低調
毛主席曾賦詩一首贊頌彭德懷:“山高路遠溝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百團大戰的雄韜偉略、青化砭、羊馬河戰役的酣暢淋漓、廬山會議上的超凡氣度、湖南農村調查中的質樸真誠……一幀一幀畫面連綴起來,這便是革命英雄彭德懷。
然而,彭德懷卻從不居功自傲,非但如此,甚至頗有些厭煩他人給他扣上“大功臣”、“常勝將軍”這般他人夢寐以求的頭號。
1947年5月,陜北三戰三捷後,一次會議上,一位地方幹部高聲道:“打敗胡宗南,咱們彭總立下瞭汗馬功勞。”
這一句話一點也不過重,彭德懷在作戰過程中,以鋼鐵般的意志和卓越的領導才能堅決貫徹瞭毛主席的作戰方針,如果不是彭德懷領軍,如何能以兩萬之師,將十倍更甚的敵人打得抱頭鼠竄呢?
正當眾人連連點頭,表示贊嘆之際,彭德懷卻是一臉嚴肅,很不贊同這種說法:“你說的不對,這是毛主席指揮的功勞,更是部隊指戰員的功勞,最是陜北人民的功勞。我們這些人,不過是在黨的領導下,作瞭一些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這一番話直接給興氣高漲的幹部們潑瞭一盆冷水,年輕的地方幹部笑容頗有些尷尬,紅著臉連連點頭:“彭總說的是,還是彭總思想覺悟高。”一旁的老戰友則無奈擠眼,低聲道:“彭總也得給地方幹部親近您的機會啊。”
彭德懷這才扯瞭扯嘴角:“現在形勢依舊嚴峻。什麼親近不親近,他工作出色,好好為人民服務,我們自然是親密的好戰友。”
作為傑出的政治傢,彭德懷一生都崇尚實事求是,他最討厭的就是明哲保身和虛偽浮誇,別人是忠言逆耳,彭總卻是獨懼口蜜腹劍之人。他常說:“一個負責任的幹部,在重大問題上必須申明自己的真實觀點,這才叫負責。”
1952年3月,當著名作傢巴金帶領創作組到朝鮮戰場進行采訪之時,彭德懷堅定的正義立場和高尚的情操信仰深深感染瞭包括巴金在內的17位文藝工作者。於是,3月25日,巴金寫下瞭《我們會見瞭彭德懷司令員》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滿懷激情地贊頌瞭彭德懷威嚴樸實的形象,表現瞭中國軍事領導人對戰爭形勢的把握和對勝利的堅定。這篇文章經過修改潤色後教給瞭同志們傳閱,直至再次修改後才教給瞭新華社的同志。
可彭德懷在看完瞭新華社轉交給他審閱的文章原稿之後,覺得巴金把他“寫得太大瞭”,他給巴金提出的修改意見如下:巴金同志,“像長者對子弟講話”一句改為“像和睦傢庭中親人談話似的”。我很希望這樣改一下,不知允許否?其實,我是一個很渺小的人,把我寫得太大瞭,我總有些害怕!
這般自視“渺小”,無非是因為彭德懷始終牢記和忠實實踐著“我們一切工作幹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楊尚昆作為彭德懷的老戰友,時常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彭德懷說:“彭總啊,平日裡有時不用那麼剛正,也得學會和稀泥才好。”
楊尚昆本意是想讓彭德懷在和友人、親人說話時稍微幽默輕松一點,圓融地處事,可彭德懷聽瞭這話卻瞪大雙眼:
“我不怕剛極過折,我隻怕和稀泥和久瞭,哪時候自己也成瞭稀爛泥巴瞭都不知道。”
彭德懷絕非一板一眼,缺乏人情味的莽夫,他隻是希望以這樣警醒的方式時刻提醒自己:絕不能有自己無人民,又小傢無大傢。為世人所“詬病”的過剛過正,卻是他的底線和原則。
楊尚昆與彭德懷1933年相識於中央蘇區以來,從來沒見彭德懷搞過特殊化。他在三軍團時,首長下連隊,吃飯時總是要加一個菜的,至少是炒個雞蛋之類的,楊尚昆承認:“我自己和鄧萍參謀長下去的時候都是這一套。”
但是彭德懷一下去,這加菜的慣例就沒有瞭。一開始楊尚昆很不解,甚至想提醒兩句,後來從別人口中知曉,是彭德懷不讓加的,他一回想起這件事,還是忍不住籲氣:“幸好我當時沒貿然亂提醒。”
原來,一開始彭德懷下連隊時總會加一個菜,他起先還是死皺著眉頭,揮揮大手,叫戰士們撤下去,直到後來怎麼撤都撤不下去,彭德懷轉而煩悶,自此之後,隻要是誰替他加瞭菜,他都會臉色一沉,隨即破口大罵,直到戰士將菜端瞭下去,才肯動筷吃飯。
楊尚昆和彭德懷相識多年,這種場景見過不少,他深有感觸道:“德懷同志過於剛正而缺乏通融,爽直而失之急切,有時候卻也不利於問題妥善解決。”這自然指的是彭德懷喜歡罵人這一說,雖然無損彭德懷的浩然之氣,但楊尚昆認為,終究不宜提倡。
可每當楊尚昆勸彭德懷,他總是笑:“我不會像你那樣‘和稀泥’。”
剛正秉千秋:愛憎分明,善惡鮮然
正是因為年少時飽嘗封建社會的傾軋和苦難,彭德懷對於世道的黑暗、政治的腐敗一點也不能容忍。他年少時的精神支柱就是渴望速速長大,成長為話本中為民請命的剛正之士。
彭德懷曾自號“彭剛直”,剛正已經不止是他從政的修養,更是他對中華民族剛正人格的自我追求。
1930年第一次打長沙之後,彭德懷主動建議由一、三軍團合組成紅一方面軍,然在此之前,兩軍並沒有隸屬關系,他以朱德為總指揮,毛澤東為總政委。
長征後期,紅軍嚴重減員,需要縮編,為瞭保留紅一方面軍的番號,彭德懷同志主動提出撤銷三軍團,將部隊編入一軍團。至此,他一手創建並長時間統帥的紅三軍團的歷史至此宣告結束。
彭德懷作為一個長期領兵打仗的軍人,主動將自己的隊伍交給別人指揮,心甘情願撤銷自己的部隊番號,他不為私利,為的隻是推翻黑暗的舊社會,是以人民和革命利益為重。
當彭德懷通過實地考察,瞭解到當地人民群眾吃水十分困難之後,他決定為蘇區的老百姓修一條水渠。當地的老人說:“國民黨的村長和鄉長早說瞭要修,但是收瞭幾千塊光洋,連一鍬土也沒挖動過。”
彭德懷聽完這話之後大為惱火,他明白,老百姓的捐款這是被貪官污吏私吞瞭。於是,他首先畫瞭一幅修建水渠平面圖,隨後找來瞭縣委書記,告訴他:“紅軍現在想為老百姓解決這個喝水的問題,幫助和組織群眾修建這條水渠。”
奮戰瞭兩天,十多裡長的水渠就挖好瞭,接連幾天,由沿著主水渠修建瞭許多灌農田和到村莊解決吃水的長水渠。人民群眾們看著田間的水渠,感動得直流眼淚:“原來修水渠是可以這麼快的。”
彭德懷為瞭堅持真理,不怕殺頭、不怕撤職、不怕坐牢、不怕開除黨籍、不怕老婆離婚的“五不怕”精神深深引領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 張光彩、楊貴華.《一代元戎彭德華》[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 楊尚昆.《人民的懷念:彭德懷紀念文集》[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