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毛澤東而言,湖南這個地方所包含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綿長的。從幼年到青年,毛澤東在湖南讀書、求學、革命,曾經在湘地留下瞭太多的回憶。
對於湖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毛澤東都非常熟悉,在心頭居留不去的那些濃墨重彩的湖南情結,也成為瞭毛澤東一生難以割舍的惦念。
在建國以後,毛澤東曾經返回湖南巡視多達四十餘次。在湖南,毛澤東開展瞭無數次調查研究,在緊抓農業生產、提高人民生活的同時,也不斷地提點改善著黨和幹部作風,以身作則,力求為人民群眾營造一個幸福安寧的生活環境。
1974年10月13日凌晨,毛澤東再一次抵達瞭湖南長沙。這一次的毛澤東在湖南足足呆瞭114天,這是他回湘時間最長的一次,然而,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回到瞭他心心念念的故鄉的土地上……
一,最後一次離京巡察
1974年7月17日,毛澤東踏上瞭專列,自北京始發,開始瞭他的最後一次離京巡察之旅。那時的毛澤東已經81歲。對於一個這樣年紀的老人來說,舟車勞頓中的辛勞是難以掩蓋的。
因此,在圈閱並批發瞭準備召開第四屆全國人大會議的通知後,毛澤東的專列離開武漢,順著鐵軌南下,來到瞭令他魂牽夢縈的那個地方——湖南,長沙——開始瞭他的“養病”時間。
10月13日,專列抵達長沙。這一次,專列沒有停在南郊的機場專用線上,而是緩緩駛入瞭位於城中的火車站內。已經難掩疲態的毛澤東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走出專列,跟前來接待的工作人員簡單寒暄瞭幾句以後,便前往並下榻在瞭省委接待處九所六號賓館內。
六號賓館那個小小的平房,其實是毛澤東每次回到湖南最喜歡的地方。平房就在陳傢山腳下,四周綠樹成蔭,房子後面還有不少橘子樹,形成瞭一片僻靜安謐的橘林。
休息下來的毛澤東喜歡在橘林裡散步,在鬱鬱蔥蔥的樹蔭下和橘子散發出來的清香中,曬著太陽思考問題,偶爾也會開玩笑似的“警告”自己的身邊人:“不許打橘子的主意!”
在抵達長沙以後,毛澤東對外宣稱自己是來“度假養病”,然而真正能夠閑下來的時間還是寥寥無幾。身為一國元首,毛澤東仍舊需要大量批閱各項文件,而同時,遠在北京的政治風暴迭起,這也讓毛澤東心裡無法真正地松懈下來。
在長沙的一百餘天中,毛澤東接見瞭六次外賓,會見瞭多批中央的高層人物,如周恩來、鄧小平等人,把舵瞭許多事關全局的政治方針,心心念念的仍舊是國傢大事。
其實,那個時候的毛澤東已經罹患老年性白內障,視力模糊不清,幾近失明,即便如此,毛澤東還是每天要求他的貼身護士每天給他閱讀大量報紙、文件,護士不在,他就用收音機聽,用電視機“聽”,不錯過國內外的任何一點風雲變化。
對於毛澤東而言,年老體衰所導致的、無法對國事繼續事必躬親,也許是令他最為無可奈何的事情。
1974年12月底,周恩來總理不遠萬裡,抱病乘飛機來同他徹夜長談,兩個人在會客廳裡,一同商定瞭接下來兩次大型會議——十屆二中全會和第四次人大會議的各項安排,而等到周恩來返回賓館後,毛澤東坐在椅子上,疲累地將頭一歪,竟然就這樣睡瞭過去。
二,年過八旬的“遊泳健將”
盡管大多數時間仍舊需要操勞國事,然而在閑暇之餘,毛澤東仍然不忘記他此生最大的愛好:遊泳。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出身湖南的毛澤東對水的熱愛極深。在年輕時,毛澤東曾經在韶山水庫中遊泳數次,橫渡過湘江和長江,體驗過珠江的寬廣,也享受過北戴河的海浪滔滔。
在水中的毛澤東迎風博浪,毫無懼色,“勝似閑庭信步”;他還寫過無數有關遊泳的詩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遊泳的喜愛。
隻是,這一次回到湖南的毛澤東,無法再在湘江裡“中流擊水”。在他抵達長沙不久,天氣就進入瞭蕭瑟的初冬,湘江江水冰冷湍急,年過八旬的他在橘子洲頭遠眺良久,臉上浮現出瞭若有所思的神情,仿佛在回想當年在江水中的暢爽與痛快。
可惜的是,現實早已不允許他這樣“浪遏飛舟”。在工作人員的勸說下,毛澤東最終遺憾地放棄瞭在湘江中遊泳的打算,轉道去瞭湖南省遊泳館。
彼時的毛澤東身體狀況早已大不如前,除瞭視力,身體上也開始呈現出瞭衰老。在貼身人員後來的回憶中,毛澤東前往遊泳館的時候,步履蹣跚,“下肢浮腫得非常厲害,腳像發面饅頭。”
然而,在下水後,毛澤東又恢復瞭“遊泳健將”的“本性”,在水中時而轉圈,時而仰泳,時而自由泳,在放松高興之餘,還和池邊的工作人員潑水、玩笑,建議他們也“多來下水看看”。
這一次遊泳,毛澤東不顧工作人員的提醒,足足在水裡呆瞭半個小時左右。而後,毛澤東又陸續在11月底和12月初前往遊泳館遊瞭四五次泳。
可惜的是,對於他的身體而言,多次遊泳所帶來的更多的還是體力上的消耗,在12月5日的最後一次遊泳中,毛澤東兩臂在水中劃瞭一會兒,無奈地長長嘆瞭口氣,對陪同他下水的警衛隊長說道:“我渾身發軟,手腳也沒勁瞭,看來,以後遊泳也困難瞭。”
這是毛澤東最後一次和水親近。在隨後的歲月裡,毛澤東再也沒有機會、也沒有心情在水中暢遊瞭。
三,在長沙度過的81歲壽辰
1974年12月26日,毛澤東在長沙度過瞭他的81歲壽辰。一大早,工作人員便仔仔細細地打掃瞭六號賓館的邊邊角角,在花瓶裡插上瞭毛澤東最愛的臘梅和茶花,又用果盤裝瞭幾樣毛澤東故鄉的幾道湖南小吃,將他們一並放在瞭沙發旁邊的茶幾上。
沒過多會,從外面散步回來的毛澤東走進會客廳裡,很快就發現瞭四處的小小變化。也許是年紀大瞭,也許是在自己的故鄉,也許是佈置得並不奢靡,反而有點小小的溫馨,一向反對別人為他祝壽的毛澤東,這一次並沒有做出什麼表示。
他走過去拈起一支花來聞瞭聞,又嘗瞭一塊茶幾上的小糕點,而後向著工作人員們會心一笑,露出瞭他一貫和藹的表情。
中午的時候,按照慣例,廚房送來瞭一碗長壽面。由於日子特殊,工作人員又為毛澤東配瞭一瓶芙蓉酒。毛澤東見到面條和酒,顯得十分愉快,他先是嘗瞭嘗長壽面,而後又抿瞭抿杯中的酒。
隔瞭一會兒,才喊來工作人員,叫他們把剩下的糕點、外賓送來慶生的水果和酒全都拿走分吃掉,“不要浪費”,自己則開心地吃完瞭一整碗的長壽面。
在這一天裡,還發生瞭一個小小的插曲。湖南酒廠聽聞毛澤東在當地,便遣人送來瞭湖南特產、取白沙古井水釀造的“仿茅臺”請毛澤東品嘗。
毛澤東先是認真端詳瞭裝酒的白瓷瓶,而後又品瞭一口酒,大加贊賞道:“這酒的質量和味道都不錯,叫什麼‘仿茅臺’?依我看,他用的白沙井水,叫‘白沙液’更好!”“白沙液酒”由此定名。
四,“故園三十二年前”
在長沙休養的114天裡,毛澤東也起過回到韶山看看的念頭。他希望能夠再一次祭掃父母陵墓,和父老鄉親們促膝長談。可惜的是,由於身體問題,加之工作繁忙,最終也未能成行。
離開湖南前,毛澤東在長沙度過瞭新年的元旦。
為瞭熱鬧,工作人員特地為他放瞭鞭炮和煙火,毛澤東坐在屋內,透過窗子和已經非常微弱的視力,遠眺著故鄉的天微微出神,一直到一串鞭炮徹底放完。當時的毛澤東究竟是在擔憂北京的政局變幻,還是在懷念傢鄉韶山的故土人情,我們最終不得而知。
2月3日,聞聽周恩來病重,又加上春節將近,毛澤東終於決定啟程離開,返回北京。臨走的時候,毛澤東看著前來為自己送行的湖南的工作人員,十分感慨地揮手道:“客散主安,我走後,你們快回去踏踏實實地過一個春節吧!”
他這份隨和和對工作人員的關心,令許多人多年後還記憶尤深。
這一次離開時,毛澤東還未想過,那是他最後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在他的心中,也許還在想著下一次回來時,再回韶山,回到父母的墓前祭掃。然而天不遂人願,在1974年後,毛澤東再也沒有能夠返回自己的故鄉。
1976年6月,毛澤東的病情愈發危重,他的歸鄉之情也愈發濃重,他希望回到韶山滴水洞,為自己“養老送終”。由於毛澤東已經無法長時間乘坐專列,他的專機還在北京和韶山之間來回往返試飛多次,而韶山方面也做好瞭一切接待的準備。
可惜的是,毛澤東的身體甚至無法支撐他坐上飛機,回到那片生他養他的地方,最終,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帶著對故鄉的依依之情,在北京病逝。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七絕,是多年以前毛澤東留給他父親的一首離別詩,詩中,年輕的毛澤東躊躇滿志、亟待建功立業的心情可謂躍然紙上。
而隨著他“出鄉關”,走遍萬水千山,在他心中割舍不下的,還是那片“桑梓地”,是三十二年前的那個“故園”。可惜的是,從出生到辭世,萬千事物煩擾的他,隻有十四次返回韶山的機會,而他“葉落歸根”的夢想,也最終沒能實現。
回首往昔,時光洪流所能帶走的隻有那些無足輕重的模糊回憶,然而偉人的光輝和他所留下的寶貴思想遺產,仍舊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他所懷念的故鄉,如今也發展成為瞭現代化的省份,而令他操勞一生的中國,也成為瞭泱泱大國,屹立在世界之巔。
這一切,都離不瞭他當年為中國所付出的一切,而毛澤東主席也一定會和中華民族一起,萬古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