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侉子”是江浙人對山東人的稱呼,大約形成於800年前,金代占領山東的時候。當時,山東人對江浙一帶的人稱呼為“南方蠻子”。
清朝末年,隨著時局動蕩,很多山東百姓紛紛南遷,尋找活路,很多人來到江南地區,而臨沂人,大多來到安徽,在人煙稀少的偏遠山林間,落戶形成瞭很多小規模的“侉子村”。
如今,“山東侉子”這個稱呼逐漸消失瞭,而在安徽,則出現瞭很多保留山東民風民俗,說著一口地道傢鄉話的“山東村”,這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安徽來安縣長山頭張山鄉的長山村、官山村、羅頂村等幾個村子。
最大的長山村,有村民將近2000口人。很多人已經是“侉子村”二代、三代,但鄉音未改,鄉愁未變。
走進這幾個村子裡,熟悉的山東話格外親切,而村民們聽到我們的口音,更是問不完的事,最關心的,就是老傢臨沂的事。
據瞭解,這裡住的山東人,大部分是上世紀二十年代逃難來這裡的。當時,來安縣這一帶荒無人,但土肥林密,山東人的到來,讓這二十裡長山,從此有瞭裊裊炊煙。
問起村民們的老傢,有人說來自費縣,有人說來自蘭陵,更多人說,自己的老傢叫”喜鵲窩“。“問我故鄉在哪裡,傢在山東喜鵲窩”,這似乎是南遷臨沂人對老傢最後的印象瞭。
如今,在臨沂費縣朱田鎮真的有個喜鵲窩村,是不是當年的村子,我們不得而知。
臨沂距離安徽來安縣,大約有380公裡,當時臨沂兵荒馬亂,很窮。很多人逃難和逃荒而來,除瞭一輛獨輪車、一床破棉被外,基本上沒什麼傢當。
善良的臨沂人來到安徽後,為瞭避免讓當地人產生誤會,認為是侵略,就主動到瞭人煙稀少的山上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勤勞和汗水打拼生活。
如今,這些地方面貌已經大變樣。但相對其他村子來說,“山東村”的人們更喜歡青山綠水間的寧靜生活,他們和外界交流並不密切。
而對於臨沂老傢,無論來自喜鵲窩,還是芍藥山、水連峪、馬頭崖等地方,來安“山東村”的村民的印象都還停留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出來後,幾十年就再沒回去過。這也是他們見到我們這些山東老鄉格外親切的原因。
我們在長山村吃午飯的時候,遇到瞭兩名不久前剛剛回過臨沂尋根的老人傢,雖然她們並沒有找到當年離開的時候的村子,但被臨沂“驚艷”瞭:老傢變化太大瞭,認不出來瞭,到處都好,比電視上外國的大地方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