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是我國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是孫中山先生第一次舉起瞭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因而,當孫中山先生猝然離世,全國上下都陷入瞭悲痛之中,隨後,如何處理孫中山先生的身後之事自然成為瞭重中之重。
其實,如何處理和安放孫中山先生的遺體,也經歷瞭諸多波折,從最初的升降水晶棺供人瞻仰到現在的混凝土封固,期間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呢?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出生於1866年,他原本在香港學醫,但在認識到西方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企圖和清政府的腐敗之後,他比魯迅更早認識到“學醫不能救中國”,轉而走上瞭革命道路。
1894年,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瞭“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主張。
1905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創建瞭中國同盟會,並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
隨後,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發刊詞中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我們所知道的“三民主義”。
在孫中山等人的努力下,革命力量不斷壯大,同盟會也在中國各地組織武裝起義,盡管起義多以失敗告終,但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還是加快瞭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引起瞭全國范圍內的極大震動。
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將目標轉向長江流域,並最終在1911年10月10日,發動瞭武昌起義,革命黨人以槍聲為號,發動進攻,很快攻克總督府,並占領瞭武昌,在成功控制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號召各省民眾響應起義。
在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就有15個省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
隨後,末代皇帝溥儀宣佈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正式結束,共和國終於在中國成立。孫中山又制定瞭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頒佈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雖然在1912年,孫中山先生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並主張發起瞭兩次北伐。
1922年,孫中山接受瞭中國共產黨和蘇俄的幫助,提出瞭“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斌剛開始籌備國民黨改組工作。
1924年,孫中山先生重新解釋瞭三民主義,並通過黃埔軍校訓練革命武裝幹部。但革命未成,孫中山先生就因為膽囊癌病危,在臨終之前,孫中山立下三份遺囑,分別交代瞭國事、傢事和留給蘇聯最後的話。
在國事遺囑中,孫中山留下瞭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希望“凡我同志”繼續按照《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實現革命目的,廢除列強迫使我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而在傢事遺囑中,孫中山僅表示將自己不多的遺產均交給妻子宋慶齡,並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繼承自己的遺志,自立自愛。
在《致蘇聯遺書》中,孫中山表達瞭對蘇共的贊賞,並希望蘇聯和中國能夠攜手並進、取得勝利。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癌癥在北京離世,舉國悲痛,蘇聯也發來唁電表達瞭沉痛的悼念之情,此刻,孫中山先生的治喪事宜也就此被提上瞭日程。
舉國悼念,玻璃棺槨供人瞻仰
孫中山先生去世後,不少人認為,孫中山先生是中國革命的象征,意義非凡,應當將他的遺體永久保存,以便後人瞻仰,另外也可使人們不忘辛亥革命。
1924年逝世的列寧,其遺體也被防腐處理後保存在水晶棺內供人民瞻仰,因而要將孫中山的遺體永久保存,似乎也並非是什麼“非分”的要求。
於是,人們先將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首先被送到北京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此刻,人們為孫中山先生準備的殮服是一套民國大禮服,包括襯衣、禮服、禮帽以及一雙尖頭皮鞋。
而為瞭長久保存孫中山先生的遺體,並方便群眾瞻仰,人們特意從蘇聯購置瞭水晶棺槨。可這副水晶棺在運往中國的路上意外破損,無法使用,迫於無奈之下,人們又再次從蘇聯訂購瞭一個更加結實的玻璃蓋鋼棺。
可這副棺材運到後,專傢又發現瞭問題,由於棺材所用的玻璃太薄,加上鋼材是金屬導熱材料,很容易讓棺木內的溫度急劇升高,不利於孫中山先生遺體的長期保存。
而且,棺材的尺寸太小,也不方便將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安放入內。
無奈之下,人們隻能再次挑選其他棺木,在精挑細選之下,大傢選定瞭一個美式的楠木玻璃棺材,這才解決瞭遺體安放的問題。
安放好遺體後,全國上下為孫中山先生舉行瞭國葬和盛大的悼念儀式,這是民國時期唯一一次國葬,拍板決定的人是時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執政的段祺瑞。
國葬儀式定在北京中央公園的社稷壇舉行,按照傳統習俗,前往社稷壇的路上,需要有人為孫中山先生抬棺。
孫中山先生一代偉人,為他抬棺的自然也是身份不凡,資料顯示,當時,抬棺之人被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汪精衛、宋子文為代表,第二組以李大釗、於右任為代表,第三組則以林伯渠、李烈鈞等人為代表。
這些人在當時都是足以“呼風喚雨”的人物,似乎也代表瞭中國革命發展的不同方向,隻是在那一刻,三組人尚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安葬孫中山。
在眾人的簇擁下,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一路向中央公園緩緩前行,道路兩旁則站著聞訊趕來的人民群眾,12萬群眾低聲哭泣,為一位偉人的離世而感到悲痛。
告別儀式持續一周,全國各地不僅降半旗致哀,還紛紛舉行瞭哀悼孫中山先生的儀式。在這一周裡,更是有76萬各界人士、人民群眾前往社稷壇吊喪,挽聯、花圈不計其數。
雖然說國葬是中華民國政府舉行的,而且民國政府內部對此也頗有分歧,但這些自發前來憑吊的群眾、社會人士卻都是發自真心,因為孫中山先生是中國革命的先驅,他也為中國革命做出瞭巨大的努力和貢獻。
在國葬禮舉行完畢後,人們就開始準備起安葬孫中山先生的相關事宜。為瞭籌備安葬事宜,國民政府成立瞭以張靜江、汪精衛、林森、於右任等12人為成員的葬事籌備委員會。
因為根據孫中山先生的遺願,他希望安葬於南京紫金山,於是,葬事籌備委員會就先將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暫厝於北京象山碧雲寺內,再趕赴紫金山選擇墓址。
紫金山,是孫中山早已“相中”的寶地,一方面他認為這是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地,“可不忘辛亥革命”;另外一方面,早在1912年時,孫中山先生曾在紫金山打獵,那時候,他就覺得紫金山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雄偉,是一塊“風水寶地”,曾對胡漢民說,希望辭世之後能夠安葬在這裡。
4月21日,宋慶齡等人在上午出席瞭南京各界追悼孫中山的大會之後,下午就趕往紫金山挑選墓地。
他們先去瞭虎山,發現這裡地勢較低,不宜作為墓址,又繼續向東尋找,可當天仍未能作出決定。
第二天,宋慶齡等人再次前往紫金山,宋慶齡提出墓址不宜懸在山頂,應該建在南坡平陽處,隨後,葬事籌備委員會確定紫金山中茅山坡為墓址所在地,準備興修陵墓後,再將孫中山先生安葬於此。
興建中山陵,混凝土永久封固
興建中山陵是一件大事,葬事籌備委員會共開瞭近70次會議,來決定孫中山先生葬事經費如何籌集、中山陵設計成什麼樣、由誰承包建設、如何將孫中山先生的靈柩迎歸南京安葬等。
中山陵並不是民國政府指定誰設計的,而是通過懸賞征集而來的。
1925年5月15日,葬事籌備委員會發佈懸賞征集公告,以總額5000元的獎金懸賞中山陵設計圖紙,要求陵墓既要體現“特殊與紀念之性質”,又要便於公眾入內瞻仰,還要有可站立5萬人的空地來舉行大型紀念活動。
而且,葬事籌備委員會還要求祭堂以中國古式風格建造,並且還要建造得堅固美觀、簡樸莊嚴。
一開始,懸賞征集定於8月31日截止,不過因為有眾多海外華人也希望提供設計圖紙,為孫中山先生出一份力,懸賞最終於 9月15日截止,共征集到40多份設計圖案。
通過一系列的專傢評選,並參考宋慶齡等人的意見後,呂彥直所設計的平面稱警鐘形的設計圖獲得大獎。
警鐘有“喚醒民眾”之意,而且整個祭堂外觀莊嚴肅穆、建築樸實堅固,既有西方建築的精神,又有中國古代的建築的精華,獲得瞭一致好評。
於是,國民政府撥出30萬元修建資金,並聘請呂彥直為中山陵總建築師,負責中山陵的修建事宜。
1929年,中山陵一二期工程基本修建完畢,國民政府開始著手準備移靈事宜,何應欽為“總理奉安迎柩總指揮”。
此時,雖然專職負責保衛孫中山遺體的小分隊已經費盡心思,還將屍身藏於山洞之中以免孫中山的遺體遭到損傷。
但由於戰亂頻發,保存條件十分有限,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已經出現瞭一定的變色,專傢鑒定後,認為為瞭更好地保存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還是使用銅棺土葬為佳。
於是,人們又從美國訂購瞭一副紫銅棺,重新將孫中山先生入殮,並在這次入殮時,將孫中山先生身上的大禮服改為瞭漢族民族服飾。
一切準備就緒,國民政府準備將孫中山先生靈柩從碧雲寺移往南京。1929年5月26日,北平30多萬群眾專門趕來為孫中山先生送葬,據說,送葬的隊伍綿延3公裡之長。
而當初從蘇聯訂購的玻璃鋼棺也沒有浪費,它被安放在香山碧雲寺的孫中山紀念堂中,作為紀念性質的衣冠塚而存在。
5月28日,孫中山靈柩運抵南京,南京方面舉行瞭三天公祭,由中央委員、各特任官輪流守靈,守靈22班後,國民政府在6月1日舉行瞭奉安大典。
當天凌晨2時起,南京群眾就已經前往迎櫬大道迎接孫中山靈柩,路邊站滿瞭悲傷的群眾,氣氛莊嚴肅穆。
當天上午9:45,108名挑夫抬著孫中山靈柩攀上瞭中山陵的392級階梯,40名樂隊成員奏哀樂,引領著隊伍前行。
當天上午10:08孫中山靈柩抵達祭堂,獅子山炮臺鳴禮炮101響,全國民眾默哀三分鐘,在萬眾矚目之下,宋慶齡率孫科夫婦等人親手關閉墓門,奉安大典宣告完成。
隻是,十分可惜的是,由於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已經出現瞭變色的現象,原本設計的可升降、方便供人瞻仰的設計也不得不改為將棺槨存入陵園寶塔中,以混凝土進行封固,從此以後,人們再也無法瞻仰孫中山先生的儀容。
不過,民國政府還在棺槨的上方,雕刻瞭一座孫中山先生臥像,供人瞻仰,以寄哀思。
但這麼一來,其實政治意義更大於現實意義瞭,隻是為瞭孫中山先生遺體的完好,也許也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在1929年移靈之時,中山陵並未徹底完成,而且中山陵的總設計師呂彥直也已經因為積勞成疾離世,陵墓未竟的工程是由呂彥直的摯友按照其生前設計出的圖紙繼續完工的。
1931年底,中山陵第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門、碑亭、大圍墻等建築終於徹底竣工完成,這宣告著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的徹底竣工。
不過,在戰爭期間,中山陵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有記錄顯示,除陵墓主體和大部分紀念建築損壞輕微外,其餘房屋、道路、林木等損壞十分嚴重。
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山陵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專門撥款100萬元全面維修中山陵,以示對孫中山先生的紀念。
現在,中山陵為國傢5A級景區,每年仍有無數人前往憑吊,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