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華為的強大出乎意料,是時候收手瞭!
為瞭一直保持科技領域的領先優勢,老美在整個過程中並不“光彩”,前有法國的阿爾斯通、後有中國的華為,兩傢企業的遭遇,也很好的展現瞭它們的手段!
華為被限制的原因在於5G上,在2018年發佈先進技術的時候,老美對於5G的研發依舊是一頭霧水,於是乎心生嫉妒心理!
為瞭給本土通訊企業爭取更多的時間,老美發動瞭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隨後華為和美企的合作被迫中斷,在相關限制持續升級之下,華為完全被移除出瞭美技術體系之外。
從美運營商禁止使用華為設備開始,這股“邪風”也刮到瞭全球市場,英、澳等國直言要全面拆除華為設備,諾基亞和愛立信成為瞭最大的受益者,不過事實也證明瞭,這兩傢企業難堪大用。
在絕境當中,華為展現瞭不一樣的魄力,即便失去瞭整個歐洲市場,也始終保持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相知無果無果後,老美又開始從根源下手瞭。
華為奮起直追
在意識到華為5G的強大之後,老美並沒有放棄限制的念頭,充分利用起瞭自己產業鏈的優勢,全面限制瞭華為獲取芯片的渠道。
在臺積電正式斷供之後,海思的自研的芯片被迫停產瞭,華為也無獲取到任何的芯片,特別是關於5G的芯片。
在軟硬件層面全面的打壓下,原本以為能夠擊垮華為,但老美把事情想得太簡單瞭,非但沒有起到相應的效果,反而加速瞭華為成長。
在意識到錯誤之後,老美緊急放開瞭高通4G芯片的供貨,但華為也展現瞭該有的骨氣,並沒有大面積去恢復采用。
即便是在最艱難的2021年,華為也堅持投入超過1200億的研發經費,在軟件層面大量刪除美代碼、在硬件層面實現國產替代化,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瞭技術“去美化”!
如今的華為,即便沒有谷歌GMS服務的供應,也能夠很好的延續手機業務,鴻蒙OS和HMS服務已經足夠完善,完全是有能力替代安卓的效果,在芯片供應解決之後,手機業務將全面恢復。
在海思失去盈利能力之後,華為並沒有放棄繼續投資,海思也不負眾望研發出瞭更多種類的芯片,同時華為旗下的哈勃投資,也很好的幫助到瞭國內優質芯片企業,完全自主化的產業鏈建設進一步提速。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華為已經在各個領域實現瞭突破,很好地解決瞭相應的問題,基本擺脫瞭相關限制的困擾。
華為5G優勢繼續擴大
根據華為公佈的最新數據,目前5G訂單數已經成功破百,並且在5G基站總出貨量上,成功突破瞭120萬個,而全球范圍內的5G基站數量也僅為220萬,足以見得華為5G的實力。
另外5G配套業務也逐步成型,在5G ToB業務的合同數已經達到瞭3000個,這也讓華為運營商業務營收突破瞭2800億元,在競爭優勢上遠超愛立信和諾基亞。
更為關鍵的是,餘承東表態:“華為手機基本都能買到瞭!”從華為近期發佈的多款新機型,就能夠看出端倪。
雖然前一段時間下架瞭Mate 40系列手機,但很有可能是為瞭最新的旗艦Mate 50系列讓路,畢竟頂尖的麒麟9000芯片肯定不多瞭。
目前已經通過智選等形式,重新是實現瞭對於暢享、Nova、P、Mate系列的5G網絡支持,而對於最新的旗艦機P50、Mate 40系列,也通過通訊殼解決瞭5G網絡的接收問題。
華為還順勢解決瞭屏幕驅動、智能汽車、電視等等芯片的問題,而至關重要的5G射頻芯片問題,也得到瞭很好的解決。
國內的力通、富滿微成功實現瞭國產化,一傢企業主攻基站芯片,而另一傢主攻移動端接收芯片,雖然暫時達不到華為的需求,但在有瞭一定的國產基礎之後,後續肯定能夠幫到華為的。
而相關限制也在最大程度上影響到瞭美企,在失去瞭國際信譽之後,包括蘋果、微軟、英特爾、高通等等在內的巨頭,累積市值已經蒸發超過瞭20萬億,而美半導體行業的損失也不可估量。
臺積電的張忠謀就曾直言:“美不可能建立完整的芯片產業鏈,就算投入再多的資金也沒有用!”
在5G上失利,重塑半導體產業鏈的計劃又失敗,此前具備有最大領先優勢的兩個領域,如今可以說被自己作的“一地雞毛”,誰才是相關限制的受害者,如今也有答案瞭。
也難怪美媒會說:“華為的強大已經出乎意料之外,相關限制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對此你們又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