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正式公佈量子芯片專利,能否擺脫EUV光刻機依賴,已經有答案瞭!
在相關限制之下,華為雖然擁有著頂尖的芯片設計能力,但在單一方面的成就,不足以改變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現狀,在臺積電正式斷供之後,直接導致瞭頂尖的成果暫時被擱淺。
從那一刻開始,華為就積極參與全產業鏈的佈局,勢必要打造出一條獨立於美技術體系之外的自主化產業鏈,還專門成立瞭哈勃投資,註入大量的資金,用於扶持有潛力的半導體企業發展。
如今國產的供應鏈也很好地實現瞭回饋,華為在自研技術上不斷突破,一步步幫助著中國市場解決“缺芯少魂”的困境,而在摩爾定律極限到來之際,華為又把目光瞄準瞭下一代的芯片技術。
華為公佈量子技術專利
根據專利網數據庫顯示,華為在2020年遞交的關於量子芯片的專利,已經於2022年6月10號正式公佈瞭,也意味著這些專利正式通過瞭相關部門的審查。
而量子芯片很早之前,就被認定為是下一代半導體材料的絕佳備選,在華為公佈瞭技術專利之後,也讓這項技術再度引起強烈的關註,著急等待著華為的官方回應。
而關於量子芯片的問題,更多人關心的是在技術實現之後,是否就能夠擺脫對於ASML的EUV光刻機依賴,能否帶領中國芯片產業實現彎道超車,而這一切目前也已經有瞭相應的答案。
量子芯片技術的優勢
在量子技術領域,這些年國內不斷加大研發力度,在這方面的技術上,我們是領先於全球的,而對於“量子計算機”想必大傢都不陌生瞭,中科院研發的“九章”量子計算系列,成功實現瞭對於谷歌的反超。
目前在量子計算的技術實力上,我國位列全球第一的位置,短期之內沒有企業能夠實現趕超,除瞭中科院以外,阿裡同樣也擁有著頂尖的技術,進一步助力瞭量子芯片實現的可能性。
所謂的量子芯片,實際上就是將量子線路集成在芯片上,從而實現能夠承載量子信息處理的功能,與目前芯片領域所運用的納米技術相比,量子技術的精度提升,是無法用數字來體現的。
作為已知物理中的最小單位,如果能夠很好地將量子技術,運用到芯片的制造過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性能將是超乎想象的,如果國內能夠率先研發出可控的技術,那麼我們最後一定不會輸。
但量子芯片在實現的過程中,也存在的諸多的技術難題,在波函數坍縮效應和操控精度上等等問題上,都還是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這也是導致制造難、良品率低的問題所在。
但華為這一次的技術專利申請,似乎讓我們又重新看到瞭希望,專利顯示的名稱為“一種量子芯片和量子計算機”,據瞭解這項技術就是向著制造難、良品率低的問題著手的。
而在2021年的時候,華為還公佈瞭名為“一種量子密鑰分發系統、方法及設備”的專利,這是基於量子通訊研發的技術,說明華為很早就展開瞭相應的佈局,一旦技術得到應用的話,很有可能直接顛覆目前的芯片以及通訊領域。
能夠擺脫EUV光刻機
基於矽基制造芯片的時代,無論是中低端芯片、還是高端的芯片,都需要依靠光刻機來完成制造,作為唯一有能力生產的ASML,也直接壟斷瞭全球市場,這給國產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留下瞭一道難題。
量子芯片一旦誕生,自然是能夠擺脫對光刻機依賴的,量子芯片屬於超導量子電路材料,隻需要運用到量子碰撞實現信息交互,在整個過程中根本就不需要用到光刻機,因此答案也很明顯瞭。
我們之所以無法在矽基時代擺脫老美的限制,主要原因在於無法躲開技術專利,而一旦芯片進入到量子時代,憑借著國內在量子領域申請的三千多項專利,是可以可以輕松碾壓老美的一千餘項的。
目前華為要做的,就是要想辦法提升對於量子技術的可控能力,隻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利用到芯片的制造上,但隨著華為對於問題解決的方案公開,想必華為在技術上已經有瞭長足性的提升。
華為已經在科技領域創造瞭諸多奇跡,這一次我們依然可以繼續信賴它,隻要成功實現瞭量子芯片的量產,就能夠徹底擺脫對美技術的依賴,對此你們又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