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突破後印度醒悟瞭,公佈瞭新的決定,老美徹底失去瞭信任!
在國際上凡事一切領先的技術,都會得到老美的“特殊照顧”,為此還專門設定瞭所謂的“實體清單”,為的就是限制其國際市場合作,而華為就在這個名單當中,起初也的確造成瞭不小的困擾。
在芯片麒麟芯片被斷供之後,華為營收也大受影響,為瞭緩解這樣的問題,華為不斷加大瞭各方面的投資,如今在芯片、系統、智能汽車、人工智能等等領域,都取得瞭非常不錯的成績。
而華為目前的一切困境,依然在芯片的供應方面,好在目前已經在“堆疊工藝”上,取得瞭多項技術專利,隻要國內能夠完成對於14nm芯片的完全自主化,就可以利用雙芯堆疊實現不亞於7nm的芯片性能。
國內已經能夠實現65nm芯片的完全自主化,一旦上海微電子的28nm光刻機實現突破,就能夠打造出一條完全自主化的14nm產能,這樣一來華為的缺芯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瞭。
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在被限制的這三年時間裡,在技術上頻繁實現瞭突破,同時還成為瞭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制造中心,擁有瞭更高的話語權和安全性,為此印度開始坐不住瞭,也公佈瞭最新的決定。
印度最新的決定出爐
根據外媒傳來的消息,印度在6月16號的時候,公佈瞭一項關於半導體領域的計劃,表態後續將會斥資300億美元,去建立一條自主化的芯片供應鏈,以保證芯片供應不會被中斷。
印度市場科技較為落後,對於芯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對於一些具備有技術含量的產品,主要依賴於進口,而這一次卻主動去構建自主化芯片產業鏈,說明其也已經不再信任老美瞭。
這也是繼中、俄、歐盟之後,官宣構建芯片自主產業鏈的國傢,雖然沒有任何的技術基礎,但印度依然把自主化目標定在瞭28nm工藝制程上,有這個心固然是好的,但想要實現難度可就大瞭。
這些年美企不斷將產能轉移到印度市場,印度也“敞開胸懷”表示歡迎,但其想不到的是,轉移產能為的就是利用他們廉價的勞動力,但印度工人“不聽勸”的行為,也讓美企蒙受瞭大量的經濟損失。
關於美企執著於印度市場的原因,從蘋果身上就能夠看得出來,在美企違背瞭“科學無國界”的原則之後,在中國市場早已不受待見,為瞭更好的實行未來的計劃,不得不見產能逐步轉移。
而轉移廠商的計劃,也有老美在潛移默化地試壓,畢竟中國市場的一切,早就已經不在其掌控范圍之內瞭,隻能利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一招瞭,不過也正因為如此,讓其完全失去瞭“國際信譽”!
老美不再被信任瞭
印度市場可以說被當成瞭“傀儡”,但印度人也是不安分的主,自然不會讓老美的計劃得逞,在看透華為的事件之後,也讓印度明白瞭要開始發展科技領域瞭,隻有把在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加快自由發展的步伐。
伴隨著多個國傢和地區宣佈啟動芯片自主化進程,對於英特爾、高通、AMD等等芯片廠商來說,這是一個極其不利的信號,畢竟它們無法實現7nm及以下芯片的制造,還要高度依賴於臺積電的工藝。
而在造芯“三部曲”當中,研發設計環節是相對簡單的,而老美的優勢正是在這個環節上,面對華為、聯發科等等一眾新勢力的擠壓,其競爭優勢早就已經不再明顯。
而老美為瞭重塑芯片產業鏈,一直采用補貼的方式給予本土廠商發展,但顯然無法實現自我盈利的話,以補貼、限制維持的產業鏈體系,終將會迎來“崩塌”的一天。
據統計國內市場超過90%的市場需求,都來自於成熟工藝,也就意味著14nm及以上的芯片,就足夠國內各個領域使用瞭,當然除瞭手機等等智能設備除外。
顯然老美已經開始著急瞭,一旦國產的光刻機實現瞭28nm的突破,全球芯片市場的格局也將發生改變,而依賴英特爾、AMD的桌面級芯片產品,也將由華為來替代。
而目前中芯國際早就實現瞭7nm工藝的突破,隻是礙於無法獲取先進的EUV光刻機,無法實現最終的制造,但問題總會得到解決的,臺積電和三星的地位也不一定就穩固,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