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傳來關鍵數據,看來是我們低估瞭中芯國際!
在相關限制的不斷升級之下,全球芯片產業鏈已經一片混亂,在相繼中斷與華為、俄市場的合作之後,美企直接失去瞭國際信譽,也讓各個國傢和地區明白瞭技術自研的重要性。
在有瞭華為的經歷之後,芯片國產化也被國傢所重視,在中科院正式官宣開始研發光刻機之後,各大企業也不斷在加碼芯片技術研發,致力於在2025年之前,實現芯片70%的自主化。
如今國內芯片的自主化比率不到20%,70%的目標看似不可能,但實則隻差瞭“臨門一腳”,隻要國內能夠實現對於28nm光刻機的量產,就能夠實現這一個目標瞭。
而按照此前上海微電子傳來的消息,預計在下半年就能夠實現28nm光刻機的組裝,屆時完全自主化的成熟工藝生產線,就能夠建立起來瞭,因此完成2025年的目標,基本上不會存在太大的難度。
很多人都會存在一個疑問,如今臺積電、三星已經在推進3nm工藝瞭,國內還在為14nm、28nm苦苦掙紮,這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而這一切的質疑也被推到瞭中芯國際身上!
成熟工藝的重要性
在華為能夠研發5nm的芯片之後,國人就想當然地以為,對芯片的所有需求都會轉移到高端芯片上,但實際上高端芯片的需求量很低,超過80%以上的使用量都來自於成熟工藝芯片。
此前多名院士就呼籲,沒必要追趕臺積電的5nm工藝,對於目前的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對於成熟工藝的穩定化,而中芯國際也聽從瞭建議,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瞭28nm產能的擴產上。
但也正是因為這一個舉動,被網友吐槽為“不思進取”,兩三年前就已經實現瞭14納米工藝,期間也一直傳出7nm工藝有所突破,但最終都還是不瞭瞭之瞭。
龍芯的總設計師胡偉武曾表態:“我們應該腳踏實地,從最基礎的做起,逐步將系統以及芯片的產業鏈建立起來,不要盲目跟風去執著於5nm的工藝!”
而倪光南院士也對此發表瞭看法,表態:“國內的芯片短缺並沒有那麼可怕,因為在很多主要的工業領域,國產芯片是可以實現替代的。”
兩個人所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要想徹底解決芯片供應問題,就必須要從最基礎的做起,如果連成熟工藝的芯片都不能完全自主化,盲目去研發高端芯片也不過是徒勞。
而俄市場投入3萬億盧佈,也隻不過是為瞭在2030年實現28nm工藝自主化,而很多國傢對成熟工藝依然是一頭霧水,隻要我們能夠實現成熟工藝的完全自主化,就相當於已經走在瞭前頭。
是我們誤會中芯國際瞭
在近日谷歌的原CEO發表瞭一篇文章,把一切都說明白瞭,看來我們是真的誤會瞭中芯國際,加碼成熟工藝的做法沒有錯。
文中的態度和張忠謀大致一樣,雖然臺積電、三星都已經赴美建廠,甚至都還是5nm、3nm的制程工藝,但這種花錢來維系的供應關系,終究難以有什麼大進展。
並表態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土產業的發展上,不管是技術上還是制造上都要下足功夫,如果老美還沒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很有可能會直接輸掉這一次的芯片競爭。
而其中的核心意思,就是要讓老美全員出動,先把基礎打好,再去追求新的、高端的工藝。
這麼看來的話老美在芯片領域的困境,實際上和我們是差不多瞭,雖然擁有著頂尖的研發設計能力,但在制造環節已經呈現空心化,英特爾作為最先進的代工廠,也隻不過徘徊在10nm的工藝上。
但相對而言,美企擁有著最頂級的供應鏈,而國內廠商連光刻機都獲取不到,可見他們的問題不是一般的嚴重,如果老美短期之內不能打造出自主化產業鏈,後續的競爭力可能會逐步落後於中國市場。
而盡快提升成熟工藝的自主化,有助於我們擺脫對美企芯片的依賴,畢竟現在的尖端工藝芯片,就算運用到手機上使用,也出現瞭性能過剩的情況,相對而言暫時還用不到如此高端的工藝。
因此中芯國際的做法是正確的,盡全力打好基礎實力,從低端芯片做起,完成對於芯片的自產自銷,有瞭市場之後就會有訂單,這樣才能夠迎來更好的發展機會,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