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瞭郭臺銘的話,才知道蘋果有多麼的“現實”!
蘋果公司可謂是自帶“科技光環”,其創始人喬佈斯已然成為瞭“傳說”,IOS系統和A系列芯片的黃金組合,在市場上依然很能“打”,安卓系統配合高通芯片的組合,根本難以實現趕超。
在庫克接手蘋果之後,雖然一直被質疑缺乏科技創新,有點“吃老本”的意味,但並不影響蘋果手機在市場上的地位,庫克過度在乎利益的做法,也將公司帶到瞭全新的高度。
但無論是庫克還是喬佈斯,對於中國市場都相對的重視,喬佈斯還在世的時候,就不斷地在擴張國內市場蘋果的門店,這才有瞭目前隨處可見的旗艦店。
而庫克也一樣如此,多次親赴國內的代工廠參觀,大量的訂單交付給中國代工廠去生產,足以見得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然而在享受瞭國內的人口紅利之後,面對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庫克開始動搖瞭。
蘋果開始轉移產能
在面對利潤下滑的情況之下,庫克開始催促代工廠轉移產能,而富士康首當其沖奔赴瞭印度、越南建廠,蘋果也算遵守瞭承諾,將iPhone13、部分iPad訂單帶到瞭這兩個市場進行生產。
而這種做法就是在“試水”,在時機合適之後將會全面轉移產能,在這種情況之下,作為富士康的創始人郭臺銘直言:“國內是離不開蘋果的,一旦離開瞭會有很多工廠倒閉。”
當國人看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對郭臺銘嗤之以鼻,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此前歐菲光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瞭,國內的很多代工廠顯然是過度依賴於蘋果訂單瞭。
為什麼郭臺銘的話會成為現實呢?其實我們隻要讀懂瞭其中的意思嗎,也就明白蘋果公司有多麼的“現實”瞭!
轉移產能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庫克是一個“商人”,自然是需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當初蘋果把大量才能轉移到國內,看中中國市場的潛力隻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擁有著大量廉價的勞動力。
但如今中國制造業飛速發展,在人工成本上也翻瞭好幾番,現在的年輕人教育程度普遍較高,不會像老一輩那樣“埋頭苦幹”,對於待遇方面是有相對應要求的。
這也導致瞭代工價格的上漲,直接影響到瞭蘋果公司的利潤,顯然國內的人口紅利期已經過瞭,而印度和越南市場,和二十年前的中國市場相類似,都是欠發達的市場環境,且擁有著中國的廉價勞動力。
當地工人愛崗敬業、技術實力、供應鏈體系等等都存在問題,這些問題庫克也並非不知道,但面對相關限制的實施,蘋果也明白中國市場遲早會出問題,這才加速瞭產能轉移的計劃。
而庫克也非常的聰明,讓那些合作的代工廠出資建廠,就算後面整個計劃不成功的話,也能夠避免損失大量的資金,而富士康就是被“忽悠”的典范,但高度依賴於蘋果訂單,也隻能任由其擺佈。
中國真的離不開蘋果嗎
蘋果“撤離產能”這步棋確實“精彩”,滿懷期待的將產能交給印度市場,最終卻惹的“一地雞毛”,iPhone 13在印度根本生產不瞭,可以說每個零部件都會出現相應的問題,根本達不到蘋果的品控。
在萬分焦急之下,庫克又隻好“甩鍋”給富士康,富士康隻好在國內花大價錢緊急招聘瞭大量員工,及時趕赴蘋果的訂單,而蘋果轉移產能的動作,也被當成瞭是在“虛晃一槍”。
顯然中國能不能離開蘋果這個問題,不能隻出於單方面的因素考慮,首先我們得承認一旦蘋果轉移瞭產能,國內肯定是會有很多工廠要倒閉的,但要說蘋果不會有任何牽連,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耗費瞭多年 在中國市場建立起的產業鏈優勢,蘋果如果說拋棄就拋棄瞭,根本就難以再找到如此完善的市場環境瞭,蘋果可不僅僅隻是單純的售賣數碼產品這麼簡單。
基於系統和芯片建立起來的生態,每年都能夠為蘋果提供大量的營收,而且這一部分是不需要什麼成本的,如果蘋果全面轉移的產能,那就意味著要被中國市場拋棄瞭,面臨的損失是他們承受不起的。
而國內一直都在抵制蘋果手機,但始終都沒有起到相應的效果,除瞭手機好用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制造業一直和蘋果是相輔相成的存在,因此在國傢層面不能出手抵制。
因此這註定是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庫克自然是一個聰明人,這一點不會不明白,因此讀懂瞭郭臺銘的話,才能夠明白蘋果是多麼的“現實”,對此大傢是怎麼看的呢?